我父刘玄德 第123节

  马车刚刚停下,他就从车上跳了下来。

  沉重的分量,直震的地面尘土飞扬。

  这大汉却满不在意,朝着门口众人喊道:“太史子义何在?刘子扬何在?”

  如此嚣张的来人,正是当今徐州州牧刘使君嫡长子刘封的心腹重将潘璋潘文。

  先锋之位让与太史子义,那也没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对方可是都尉,又统带骑兵。

  可自己的如山营才是真正的精锐,决胜负之手。

  现在自己到了,当然要接手主战场了。

  “文且住。”

  刘晔忙碌非常,一边组织士卒建立防线,一边还要关注前面太史慈的战况。

  听到潘璋的喊声,赶忙回转城门。

  “你来的正好,可速速带人夺回郡府。”

  潘璋看见刘晔本人后,倒有了几分客气,拍着胸脯保证道:“子扬先生放心,此事易尔!汝可安心待之。”

  不管怎么说,对方可是刘备父子都器重的文士,而且足智多谋,得罪了这种人,说不定什么时候给自己下个套,那可就亏大了。

  刘晔心中欣喜,接着问道:“文,后续何时可到?”

  潘璋自然据实回答:“我部有马车相送,来的算是快的。不过后续各部都只能赶路而来,总共也就这数十辆车,俱是靠大船运送,本是用来运送辎重的。”

  “少主听说你已拿下广陵后,便命太史都尉领骑卒为第一阵,我领如山营坐马车为第二阵,再后面的第三阵,该是子龙校尉的部曲了。”

  刘晔点点头,先是对潘璋道:“此人叫李农,乃是李家族子,可让他带路。”

  说完之后,又对李农吩咐道:“李农,你带潘司马走偏路绕击郡府。”

  李农自然应诺,而潘璋却多嘴的问道:“何须绕路,子扬先生凭地看不起人,我只走大道,子扬先生且安坐,看我破敌便可。”

  刘晔却是摇了摇头:“我哪有小觑司马之意,只是大道处太史都尉正与对方主将交手,故让司马绕行奇袭,好一举打破僵局。”

  潘璋恍然,有心想上前,但最终还是作罢。

  不论如何,太史慈才是真正的先锋,刘晔也给自己安排了任务。

  自己若是不听,那可就是不从军令了。

  在潘璋和刘烨的对话时间里,如山营的士卒们已经下了马车,喝了些水,完成了披甲,尽显精锐本色。

  潘璋则是耐不住性子,在城外看见城墙时,就已经开始披甲,故而才会身着全甲下车。

  “小的们,跟上我!”

  潘璋从马车上抽出长短兵器,短的挂在腰间,手持长刀,冲着身后的士卒们大喊一声,转身跟着李农向前走去。

  铁甲士们列成四队,缓步跟上,一个个移动起来,宛若山移一般,震的尘土飞扬,高高飘起。

  看的一边的李家兄弟俩颤颤巍巍,他们一阶土豪,何时见过如此景象。

  两人情不自禁的小声喊道:“山、山动了。”

  来的老将正是黄盖,冲到近前时被宋谦挡下:“伯符不让我等靠近,而且现在若是上前,引发混战,对伯符未必有利。”

  黄盖本想呵斥宋谦为何拦他,可听完对方的话后,他的怒气也就散了。

  确实如对方所说的那样,这时候要是让他冲入场中,胜负姑且不提,孙策军的名声可就要臭了。

  “那如何是好?两翼已经准备妥当,就等伯符发号施令,围攻东门了。”

  黄盖有些着急,他和程普分别负责两翼,迟迟得不到中路总攻的信号,于是便亲自赶来中路探看。

  哪里想得到孙策竟然跟太史慈打的不可开交,连带整个战事都停顿了下来。

  “无妨,你们两翼尽管动手,这里有我看着,你尽可放心。”

  宋谦摇了摇头,随后又叫来一骑,前去程普那边传令,让他可放手进攻。

  黄盖又看了眼场中,孙策和太史慈的攻防已经放慢了起来,可水准却一点没降,刀刀致命,但凡有一个失误,就可能被对方拿下。

  “行,那此处和伯符就拜托景循了。”

  宋谦,字景循,很早就追随孙策,为心腹亲将,此时是可以替代孙策做出中路决断的。

  于是黄盖转身离去,返回自己的战线。

  可就在他带着亲兵们行至半路,却惊讶的一头撞上了来找他的士卒。

  只见对方一头大汗,慌不择路的样子,给了黄盖很不好的预感。

  “出什么事情了。”

  听到黄盖的声音,那士卒顿时大喜:“黄校尉,请您快回阵中吧,对面来了一部铁甲士卒,悍勇无匹,冲锋陷阵,无人能当。我们阵线快要支撑不住了。”

  “什么?”

  黄盖只觉得自己是在听梦话。

  就在刚刚,还是他们在等待出击的命令,自己不过是去了中路一趟,部下就要崩溃了?

  “胡言乱语!”

  黄盖忍不住大声斥骂了一句,一夹马腹,朝着自己阵地疾驰而去。

  拐过两个弯,就看见前方阵地中,一群黑甲大汉正在挥刀屠戮。

  而原先被孙家军打的屁滚尿流的李家部曲和广陵郡徐州派的郡卒们也都士气高昂,跟着黑甲铁士们一路猛攻。

  “这、这是铁甲士?”

  黄盖倒抽一口冷气。

  眼前足足有上百名身着铁甲的大汉,排列成数排,列队而行,状似山墙,压向己方。

  仅仅穿着皮甲,手持木盾的孙策军将士,明显有些抵挡不住对方,被压制的步步后退。

  这次随孙策来到广陵的部曲总共四千余人,再加上广陵的郡卒,拢共六千多人,原本以为十拿九稳,可现在感觉不对劲了。

  孙策军四千人里面被安排去了郡府、府库、粮仓几个要点,各占了两百人,再加上几十个伤员,这就少了近七百人。

  孙策中路带走了一千三,两边侧翼各有一千人,另外,附属的三千余豪强郡卒附庸军,也平分在三路。

  按说黄盖这一路也足足有两千人,对面也就一千人,以二对一,而且质量上还是自己这边胜出,不论如何都不应该打成这样啊。

  虽然心中怒火翻涌,可黄盖依然逼着自己冷静了下来,观察起战场局势。

  整个战线并不长,总共也就二十步。

  也恰恰因此,对方的铁甲甲士是占足了地利优势。

  仅仅三十人一排,就能完全填满阵线。

  孙策军这一方,想要用远程火力去集火铁甲甲士,却发现离的远了不起作用,射不穿铁甲,离的近了,对方的射手就先发制人。

  孙策这支部曲一直都是孙坚,袁术的心头肉,装备自然十分精良。

  配有全身皮甲和强弓,可只要不是铁甲,就没办法和对面的铁甲对射啊。

  黄盖所部倒是还好,虽然被逼的节节败退,但依然斗志昂扬。可配属过来的豪强部曲和广陵郡兵,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动摇情绪。

  黄盖立刻做出抉择,立刻将他所部的铁甲军官集中起来,配以强弓劲弩的勇士掩护,同时,亲自带着骑兵准备进行反冲锋。

  配属的豪强部曲和广陵郡兵被赶到了一旁,孙家军则熟练的后撤,同时让开通道。

  黄盖麾下整整二十骑,以墙进的姿态朝着潘璋的如山营发动了迅猛的反击冲锋。

第141章 平分秋色

  对面的潘璋早在黄盖出现时,就发现了他。

  看见黄盖开始调动后面的骑卒和铁甲士,潘璋感觉到了威胁,招呼如山营停下脚步,不再追击孙家军士卒。

  同时,他还立刻传令后面休息的第二队、第三队铁甲士卒上来填充战线,增加厚度。

  而更后面的第四、五两队铁甲士卒则重新开始披甲。

  铁甲士的战斗是不可能一直披着甲胄的,沉重的甲胄本身对人的负担就很大,人的体力是吃不消的。

  在评估战线只需要三十人就能填满之后,潘璋果断将手下的如山营分成七队,每队三十人,而最后二十人则分为两什,分别由什长统领,再带着百余辅助的弓手,刀盾兵上城墙,以防止对方从城墙上突袭过来。

  第一队参战,第二警戒,随时上前支援轮换、而第三队则在辅助兵的照顾下席地而坐,补充水分。

  后面三队则席地而坐,脱去甲胄,或进食,或喝水,保持或补充体力。

  除了前两队外,后面每队之间的距离为三十步,而且有道路两旁的民房遮蔽,已经脱离了弓箭的威胁。

  眼看着黄盖要发动骑卒冲锋,一队铁甲士厚度太薄,很容易被冲散。

  一旦前排崩溃了,那后面很可能因为来不及披甲而被彻底击破。

  潘璋不敢大意,发号施令,同时紧盯着对面的黄盖。

  第二、三队铁甲士刚刚走进队列,形成三排战线时候,黄盖的骑卒也已经冲到了跟前。

  倘若不是潘璋反应敏锐,仅仅以单薄的一排铁甲士,如何能阻挡的住黄盖的骑兵冲锋?

  重甲步兵克制骑兵,必须要有三要素。

  第一,骑兵没法从侧翼迂回骚扰。

  第二,重甲步兵阵线要厚实,最少也得五六排以上。

  第三,重甲步兵士气要高昂,要稳的住,站的住。

  如果一只重甲步兵能够站的住,哪怕手里只有刀剑锤这种短兵器,一样可以击退骑兵。

  骑兵在正面战场上,只能和重甲步兵形成兑换,而不是克制关系。

  可骑兵一旦击破重甲步兵的战线,导致对方阵型崩坏,那就是彻底的收割了。

  刚刚黄盖的突袭之所以如此迅猛,就是看到了可乘之机。

  三十名铁甲士在二十步的距离上,只能拉开单薄的一层战线。

  黄盖只要冲破这一层,根本不用管身后的情况,朝着纵深继续突袭,把被他撕碎了的铁甲士扔给后面的步兵收拾,就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而黄盖能不能冲破呢?

  那可就太简单了,单排列的铁甲士,在骑兵冲锋之下,是根本挡不住对方的,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也只能进行伤亡交换。

  可惜潘璋的反应极快,调度正确,三排列的铁甲士,就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

  黄盖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旋即变成了坚决。

  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能不冲了。

  战马已经起来了速度,没法立刻停下,场地限制,也不容许他临时拐弯。

  与其自乱阵脚,遭受杀伤,还不如硬冲一波。

  战马带着巨大的冲击力,狠狠的撞上了铁甲士。

  有些吃力巨大的铁甲士,连同着身后的同伴一起被撞飞。

  原本还密密麻麻的铁甲士们,瞬间被撞飞出去了十几个,摔倒在地。有一半数量以上的铁甲士重新爬了起来,只是还晕乎乎的,但也有不少人却是一动不动,不知生死。

首节上一节123/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