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62节

  可就是心气太小,不能吃亏。

  但凡被人占了一点便宜,那真是点了雷公似的,非要大闹一番才行。

  这一次,官府放粮食,原本说好了,像他们这样的人家,每个月放粮四石半,两个壮年劳力,每人一石半,古姜的父亲给一石,孩子给半石。

  这样的粮食,足够他们吃饱有力气务农了,

  可真发放的时候,古姜他们家只领到了三石三斗粮食,有一石粮食不翼而飞,另外两斗是要孝敬给来分粮的长吏们的。

  要没这点东西,这粮可不好拿。

  古姜有些郁闷,自家媳妇咋就不明白这道理呢?

  看看这溪山村四五十户人家,有哪一家敢闹腾的?

  不都乖乖交了斗税,领了不足称的粮食就算了?

  虽说少了那一石两斗的粮食,确实就不够吃了。

  现在外面天寒地冻的,也没个野菜。

  但大不了自己就少吃一口。

  反正还没到开春,农活不重,自己慢慢翻下地,总还是能对付过去的。

  等开了春,野菜也多了,到时候多吃点野菜,粮食也就能撑到夏收了。

  可要是你瞎咋呼,惹怒了老爷们,那可绝没有好果子吃的。

  无声无息的弄死全家都是老爷们发善心了。

  就在古姜蹲在门口慢条斯理喝着水,一边胡思乱想的时候,远处来了十几个人。

  为首的是个年轻公子,皮娇柔嫩的,看起来年岁不大,像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可穿着打扮却是挺普通的。

  隔了老远,那公子的随从就冲着这边喊了起来。

  “大兄弟,能讨碗水喝吗?”

  这有啥不能咧。

  老古站起身,冲着对方招了招手,然后回屋重新打了水出来。

  这天气喝凉水肯定冷的慌,老古家也不可能为了喝热水而浪费柴火,也正是这个原因,老古刚才喝水才喝的慢条斯理,其实也是冷的喝不下去。

  很快,那群人走了过来,古陈氏这会儿也不多话了,躲进了屋子里。

  其中一个男子先过来,递上几个铜钱:“大兄弟,冷水着实喝不惯,麻烦您给烧瓮热茶。”

  古姜没收钱,笑着回答道:“不过几碗热茶,要不了这些,你们等会,我叫婆娘这就生火。”

  里面的古陈氏明显也听到了话,也不用古姜去催,径自就去了厨房生火。

  等着热水的时候,闲着也是闲着,来人开始找古姜攀谈起来。

  当聊到分地事情的时候,古姜嘴角就翘了起来,怎么压都压不住。

  只是对方突然话锋一转,询问起粮食够不够吃,还说州府那边可是出了好大的力气,才给他们提供了足额的粮食。

  古姜微微一愣,低着脑袋装没听见。

  古姜没说话,可他婆娘却是忍不住了,直接把门帘一掀走了出来。

  “说好的四石五斗粮食,到手才三石三斗,这冬天里也没地野菜可挖,就是现在少吃点,可等了开春干活,饿着肚子可伺候不好田地啊。”

  “三石三斗?”

  年轻公子来了兴趣,好奇道:“州府当初可是答应的明明白白,每个成年劳力一石半的口粮,老人和八岁以上的孩子一石口粮,八岁以下孩子半石。你们真就只领了三石三斗?”

  古姜瞪了自己婆娘一眼,可她话都说了,现在再遮掩也没用了。

  听见年轻公子的的问话后,只能苦着脸点头道:“给了三石五斗粮食,领粮食的时候,每户人家要再抹掉两斗的损耗。”

  年轻公子明白了,这不就是东汉版本的漂没吗?

  没错,这年轻公子正是刘封。

  这次带着潘璋以及几个护卫亲随离开襄贲县城,就是想走访一下各处村子,问问土地、粮食和各类物资的发放情况。

  只是情况很不尽人意。

  走访下来,竟然是古姜这个村子实给的粮食最高。

  最少的甚至壮年劳力才能得一石粮食,非壮年劳力无粮食可领。

  即便这样,这些人依然欢天喜地,虽然也忧心开春后能不能扛的住繁重的农活,但至少生活已然像是有了希望的样子。

  看来我和父亲的三声五令,以及子敬的谆谆教诲,还是抵不过钱货诱人啊。

  刘封之前也想过,这么大的物资发放,必然会有人想要从中渔利,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只是他总觉得,州府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又几次三番的叮嘱这些长吏,总会有些效果的吧?

  可这结果,真就没人把他和刘备当回事啊。

  刘封心中杀机沸腾,脸上却是挂着笑容,继续与古姜一家聊天,等到热水煮沸之后,喝了碗茶水,然后留下十文铜钱后才转身离开。

  刘封走后,古姜忍不住想要责怪媳妇多话:“胡扯个啥,你就不怕多嘴多舌,给家里招来祸害?”

  听到祸害两个字,还倔着脑袋的古陈氏一下子气馁了,嗫嚅道:“还不是粮食不够吃,等开春了干起活来,你怎么抗的住。”

  古姜原本还打算再数落几句,可听到媳妇关心自己的话后,最后也只能化作一声苦涩的叹息。

  而另外一边,离开的刘封已经准备返回县城。

  这一次他出来,已经走访了附近两个村落。

  加上之前已经走访了的八个村落,到今天为止,刘封已经把第一批十个村落都给走了一遍了。

  结果就是,仅仅只有下山村一个村落的口粮补助是全额发放的。

  除此以外,情况最好的就是刚刚去的是溪山村,发放了三石三斗,最差的则是水泽村,竟然只放了两石。

  这样的结果让他既无奈,又愤怒,也有一丝带着苦涩的欣慰。

  刘封之所以无奈,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发生,早就在他的预计之中,却很难避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因此在调人之初,他就特地吩咐选人时筛选掉了一些背景比较深厚,出自徐州大家族的官吏。特地挑选了一些没有背景,出身寒门的小官吏。

  无奈的是,他虽然知道这时代的官吏是如何的腐败,可他还是三声五令,甚至做主额外补贴这些官吏俸禄。

  可结果依然让他失望,哪怕他不想杀人,这次恐怕也得大开杀戒了。

  唯一一点欣慰,就是来自于下山村的官吏,总算还有一个有良心的人。

  刘封回到襄贲县后,直接去找了鲁肃,跟他把这情况一说。

  鲁肃顿时也是怒发冲冠,恨不能立刻把那些蟊贼全部砍了。

  随即,鲁肃拜伏在地,向刘封请罪道:“屯田,乃肃之职责所在,竟出如此大案,罪在于肃,请公子禀明明公,可将肃一并处置。”

  刘封赶忙上前将鲁肃搀扶起来:“子敬先生这话从何说起?父亲让子敬先生掌握全局,而襄贲县乃是我具体在负责。这些官吏不但都是我挑选的,下放粮食也是我安排的流程,与先生有何干系?”

  刘封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让鲁肃很是感动。

  可其实刘封并没有说假话,这件事情确实和鲁肃没啥关系。

  鲁肃既没有调动权,也没有检察权,这如何能让他担责呢?

  其实这也是刘封故意为之,倘若这次挑选出来的官吏都老老实实的,那现在就是刘封来找鲁肃交权的时候。

  但他们让刘封失望了,因此刘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代替鲁肃当一次恶人,替他杀人立威。

  相信有了这一批死鸡,应该能够吓住后面那群猴子一段时间了。

  “子敬先生,此事还请全部交给小子,几日之后,定会给先生一个交代。”

  刘封安抚了鲁肃一番之后,话题突然一转:“对了,这次探访,倒是发现了一个不错的良才。”

  “此人姓金名睿,乃是郯城县的长吏,负责下山村的物资发放。据我所知,此人不贪不占,全数发放,而且物资运输过程中,也没有额外的损耗,可称良吏。”

  鲁肃点了点头:“好,此人我已知晓,肃会酌情提拔。”

  对于刘封一系列的举动,鲁肃要说心中没有不悦,那肯定不现实。

  他才是刘备真正授予的襄贲县县令,同时还是屯田校尉。

  刘封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本该是他该做的,事实上如果不是刘封分走了他的职权,他也早就下去私访探查了。

  只是考虑到刘封素来对自己尊敬,刘备又特地将他安排到自己这里,自然是对他的器重和期许。

  为了回报主君的信任,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鲁肃的城府极深,心里所想,在脸上却是丝毫没有暴露。

  毕竟这位可是湘水之盟时,偷袭荆南三郡得手之后,还能说服刘备继续维持盟约的狠角色。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并非二爷,而是鲁肃,其还在会上义正辞严,避免了双方的一场大战。

  虽然最后的和盟还是以刘备退让维持联盟,可这同鲁肃又以极具战略的眼光力劝孙权同意和谈,维持盟约是分不开的。

  要知道当时孙权已经很想撕毁盟约开战了,而且还有吕蒙在旁大力支持,可最后这两个人都被鲁肃给说服了,可见鲁肃的口才和眼光有多强。

  最后孙刘两家以湘水为分界线,再度稳定了孙刘联盟,一起抗曹,其中最大的功劳当属鲁肃。

  同样是偷袭,同样是背刺。

  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人去攻击辱骂鲁肃,却有许多人讨厌吕蒙?

  原因就在这里。

  因为不论先前双方有什么矛盾,哪怕就当是刘备一方错了,那么一切的问题,也该在湘水之盟里解决了。

  双方的盟约是经历过刘备和孙权一起见证过的,是具有法律效益的。

  当然,这不是说这盟约就不能撕毁了,但以偷袭的方式撕毁这份湘水盟约,那必定是要上耻辱柱的。

  更别说吕蒙的短视,使得完全看不清曹魏当时在豫州战区的空虚,他再一次的背刺,彻底砸碎了东吴和季汉最后一丝翻盘曹魏的希望。

  由此可见,鲁肃的城府、胸襟、能力和眼光。

  可惜的是,站在鲁肃跟前的是刘封。

  他清楚的知道鲁肃心里肯定是对自己有看法了。

  正因为鲁肃是一个极有能力,又有才华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心甘情愿的让人侵蚀自己的权柄的。

  哪怕这个人是主上的儿子。

  不过刘封不急,等到他把事情处理完毕,然后再归还权力给鲁肃,只怕到那时候,鲁子敬的脸色会很好看。

  不过现在,还是办正事要紧。

  “文向,文。”

  “属下在!”

  徐盛、潘璋站了出来。

  刘封下令道:“你们二人带麾下锐士,去把除下山村外的长吏全部给我抓回来。”

  “是!”

  徐盛、潘璋应命,然后开始调拨人手,分头行动。

首节上一节62/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