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科技帝国 第350节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是德国人天生就如此吗?非也,如果他们真是天生如此优秀,又如何七百年战乱不休,被邻国欺凌?

德国崛起,同样是制度的胜利!在欧美列强中,德国是最早推行免费教育的。当德国尚未统一,国家财政在破产边缘的时候,普鲁士就推广了全面的免费教育,令每个日耳曼的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受过教育的孩子成为德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合格的工人和军人。

与此同时,列强国家中,只有德国的企业是工厂主和工人共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创造出管理委员会制度,让工人可以和工厂主一起管理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工厂的发展道路,工人拥有发言权,他们自然会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企业发展,工人也能享受到一部分的好处。工人和工厂主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国内矛盾极大的缓解。”

蔡锷和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中国人都知道德国工业和陆军强大,但是至于怎么强大起来的,却都是瞎子摸象,清廷的满洲亲贵更是把皇族掌军当作了德国崛起的关键,以至于搞出令天下人齿冷的皇族内阁。

柴东亮见大家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淡淡一笑:“这一套新鲜吗?一点都不新鲜,大家都知道晋商吧?对,就是那些山西老抠,他们一文钱掰成两半花是出名的!家财亿万,可是吃顿饭都不肯上两道荤菜。”

众人皆笑。

“可是,晋商的东家对掌柜、跑街、乃至最底层的伙计可是大方的很!即使是伙计都有身股,好的年份一个伙计的身股分红都能超过县太爷的俸禄!在晋商中有个传统,几乎没有伙计和掌柜主动跳槽的,除非是被东家辞退,否则的话绝不会因为别家铺子出的钱多就抽身而去。

晋商历数百年不倒,这身股制度是关键!企业能否发展,员工能否和东家一条心是关键中的关键。

铁血宰相俾斯麦搞的这一套,中国的晋商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在使用了???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制度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和创造力。

归根结底,国家的发展只有一个正确的道路,那就是让每个人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每个国民都得到发展,国家自然强大。否则的话,国民就是政府的敌人,要么是国民武力推翻政府,要么是政府把国民变成毫无创造力可言的愚民。

如果把现代国家看做是企业,那么国民就是股东,而政府则是管理者。晋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管理者的范例,那就是‘日升昌’百年辉煌的开创者雷永泰。在场,我预祝所有的在座的学子,都能成为四万万国民这些大中华股份公司的股东眼中的雷永泰!”

雷永泰作为“日升昌”的大掌柜,当他想辞职的时候,东家跪地哀求挽留,自愿送给他股份给他,雷永泰成为晋商中最成功的管理者,将濒临倒闭的“日升昌”带到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晋商中首屈一指的大商号。

柴东亮将学子比作雷永泰,无疑是对他们寄予厚望,而且推到了很高的地位。

演讲结束,学生们开始频频发问。

“请问柴都督,为什么管理委员会的构成是三分之一的工人,三分之一的管理人员和三分之一的工厂主,这是否和西洋国体中的三权分立相当?”

“请问都督,工会将工人组织起来,罢工、游行,不但妨碍生产,而且会阻塞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为什么不取消?”

“我想问一下,军工企业民间办理是否妥当?民办军工企业如果将新式武器卖给敌国,岂不是会成为国家的威胁?商人逐十一之利,将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军工和其他重工业交由民间办理,是不是非常威胁的事情”

学生们好不顾忌柴东亮的身份,问题也越来越刁钻,甚至有女生建议,要求废除一夫多妻制得家中已经有两个老婆的柴东亮好不尴尬。

蔡锷冷汗淋漓,他算是见识了这些学生的厉害,他不禁暗暗同情柴东亮,如果换了自己,是否还能满脸笑容的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看来,自己只适合当军人,政治家不是好当的,脸皮若没有安庆城墙那么厚实,恐怕气也气死了。

蔡锷在北京的时候,没少听国会议员谈论富国强兵的办法,很多时候也感觉颇为有理,被他们勾勒的前景弄的心潮澎湃。

但是,像柴东亮这样,把治国当作买卖来做的人,他还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柴东亮把复杂的问题讲的非常简单透彻,即使是普通人都能听明白。

而且,他举的例子都是现场的,尤其是德国的崛起,更是最典型的案例。中国从清末开始学习德国,新军的军制基本上照搬德国,而且从德国大量聘请教官,武器也大多采用德国货。

但是军队的素质和德国却是天差地别,就算是德国教官采用完全普鲁士风格的训练,军队依然是一盘散沙。

柴东亮则指出了德国迅速强大的基础,那就是高素质的国民。而高素质的国民,则来自德国开创式的国家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两点:普遍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险制度。

蔡锷对俾斯麦的崇敬之心更增加了几分,相比而言,中国的那位“东方俾斯麦”李鸿章,真是给人家提鞋都不够资格。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开创的制度,给德国打下了深固不摇的基础,高素质的国民是这种制度之花结出来的硕果。拥有高素质的国民,国家想落后都困难。

国家尚未统一的普鲁士,在经济极为落后的时候都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没有理由做不到!

中国只有东部的日本和北边的俄国是心腹大患,地缘环境远远比地处中欧的德国好的多。远离世界中心战火绵延的欧洲,物产相对较为丰富,人口资源更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企及的。一旦中国国民的素质提升起来,那还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的崛起呢?

中国不强大,不称霸,那真是天理不容啊!

台上和台下的互动继续进行,一个学生问道:“柴都督,您对儒家思想有什么看法,中国今天的落后,是否应该由儒家负责?中国今后,是否应该废除儒家思想,效法日本脱亚入欧?”

这个问题引起了梁启超的兴趣,他微笑着看这台上。

柴东亮平静的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绝对的**环境下,任何一种思想都会被阉割,比如法家是推崇法治的,但是当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那些推崇法治的大臣,不都是纷纷附和吗?事实上,中国除了汉初有过短暂的黄老无为之治以外,从汉武帝开始,就应该是外儒内法,披着儒家伦理道德的皮,行的是法家‘弱民’、‘愚民’的政策,通过御良’的手段,消弱华夏子孙的道德感,让无耻的小人来统治愚昧的大众,从秦朝开始,中华文明就几乎没有进步,从没有哪个时代像先秦那样文化灿烂,思想之花开的那么灿烂,但是先秦又是普通人的地狱,常年的相互征伐,令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这是当时的形式和经济条件决定的,谈不上对错。不管祖先做了什么错事,他们毕竟通过最血腥的战争和最屈辱的和亲,甚至是屈膝投降的手段,保留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火种。同时,把他们所认知的世界里,所有适合生存的土地都交给了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我们已经无法要求祖先做的更多了???把现在中国的落后,推倒两千年前古人的身上,是一种懦弱的思想???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拍着孩子的头,说希望都在他们身上,将希望放在子孙身上,同样是一种懦弱和不负责任的思维方式。

中流击水,舍我其谁!”柴东亮环视台下,一字一顿道。

蔡锷看到这里,长叹一声道:“老师,我终于明白您原先说的,现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民之间竞争的道理了!柴东亮集江淮数千万人的力量,对抗袁世凯一人,袁世凯焉能不败?若安庆军谘府是‘日升昌’,那柴东亮就是雷永泰!”

梁启超则淡淡一笑:“雷永泰要的是‘日升昌’的股份,柴东亮所求,又是什么呢?他这个人可是无利不起早的????只怕,大总统的虚名,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进京(上)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进京(上)

柴东亮在安庆政治管理学院的演讲稿被《申报》全文刊载,各大报馆纷纷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的知识界,展开了一场国家机器和国民素质,到底哪个才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的大讨论。 ,论辩双方口水和板砖横飞,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都拿出了真凭实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赞同柴东亮的一方自然是将俾斯麦治理德国当作案例,俾斯麦实行的全民免费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险制度,通过这些手段提升了国民素质,故此,西方一致认为普法战争的胜负,在德国小学生的课堂可以决定了。

反对的一方则认为,中国积贫积弱,应该集中一切资源优先展军事力量和重工业,先御敌于国门之外,废除一切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然后才能谈得上展国民素质。他们拿出了紧邻日本作为案例,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连大清都在日本有类似租界的“居留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外国人,都享有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但是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之后,“居留地”、“领事裁判权”等外国人的特权被一概废除,等到日俄战争胜利之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霸主,太平洋上一支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这一派认为,中国人口和资源远胜日本,只要学习日本强国为本的国策,中国将会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崛起。

不管最后论战的双方结果如何,起码双方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教育和实业是强国之本,数、理、化、工科和职业教育,这些密切联系实业的学科教育,则是优先展的教育科目。重视教育,这一点日本和德国都做的非常好,两个国家都是在国力极为贫弱的时候,都完成了全民的免费教育。所以,不论是同意柴东亮国民优于国家的观点,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都认为优先展教育和实业是必须的。

双方的差异,只是在是否在国家展中优先考虑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支持柴东亮的一方认为,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享受到国家展带来的好处,则会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有利于国民性的培养,另外一方则认为,先富国强兵再说,日本人不是连饭都吃不饱,战场上不也挺玩命的嘛!

不过,双方还是认可的柴东亮的观点,从清末开始,所谓中国积贫积弱也是个伪命题,中国不是没钱,而是钱花的不是地方。能打造出北洋水师不能算是没钱,但是却在开战之前没钱买炮弹。甲午战败之后迅的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洋枪、洋炮又武装了十几万6军,更不能算是积弱,但是庚子年的时候数万人却打不下小小的教堂和使馆。满清清廷灭亡的时候,正是政府税收和财政达到顶峰的时候,各省结余少则数百万两多则千万两,但是中央政府却拿不出钱平叛。

巨额的财富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搜刮了出来,然后被庞大而腐朽的政府消耗殆尽。满清政府就像是个没底的水桶,再多的水也填不满。

当然,这也有客观的原因,大清朝廷对民间管的太死,政府就像八爪章鱼,不单单把财政、军事牢牢抓在手里,连修建铁路、办工厂这样的事情都要由政府来搞,但是官办企业就没有一个能办好的。号称大清富的盛宣怀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凡是垄断行业,他都能赚钱,只要有竞争的行业,不论竞争对手是洋人还是中国人,他从来都是一败涂地。

安庆军谘府,工作人员忙忙碌碌的收拾文件打理行装,每个人都累的臭死,但是心里却都是乐开了花。柴都督马上就要进京当大总统了,虽然只是个代理的,但是谁都知道,凭借国会里占据大多数的国民党,以及目前风头正劲的民宪党的鼎力支持,代理两个字被取消,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一场大讨论,虽然谁也没有说法谁,但是却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教育是不能动摇的国策,只有教育才能提升国民素质和创造财富的能力。第二,经济和政治必须分家,政权归政权,企业归企业。通过报馆的讨论,以及被披露出的原始资料,柴东亮一直被人诟病的由民间企业购买武器的做法,也被认为是非常英明的举动。道理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推广了流水线和计件工资,现在的武器质量已经不亚于欧美的大型军工企业,价格则比进口货低了一多半。而清末的时候,那些官办军工企业生产的武器质次价高,连清军都不愿意使用。

这次的全国知识界的大讨论,被冠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名称。

“你说,这中南海是什么样?”

“金砖铺地,金碧辉煌,金光闪闪呗!”

“那这金砖是啥样?抠一块能吃半辈子吧?”

“可不是,你想啊,咱这里地上铺的砖头,一块都三四斤重,那金子多沉啊,一块咋不得三五十斤重?”

“你们别胡扯,金砖可不是金子做的!那也是砖头,不过就是敲起来有金属声音,磕头的时候听着脆响罢了,不懂装懂,进了京城还不被人笑话死?”

首节上一节350/39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