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一开始想的一样,在他于定难军僵持对峙,并且逐步取得一场场小规模战争的胜利后,辽国终于派人来夏州支援定难军。
除此之外,辽国还直接撕毁了澶渊之盟,对大宋北方边境发起了攻势。
宋朝上下也真的是软弱习惯了,在辽国发动战争的第一时间,想的竟然不是派兵抵挡和反抗,最先想的竟然是派人取跟辽人和谈,恳请辽国退兵。
赵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被雷的不轻,只能说大宋的骨头真是被辽人打断了,完全没有一点骨气可言。
但问题是,辽人野心极大,大宋开的条件他们并不满意,依旧挥师十数万大军,对边境展开攻势,北方边境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哪怕有折老将军和柯政坐镇,也只能减缓辽人铁骑的进攻,并不能将其挡在边关之外。
不过这对赵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自然不可能放过。
于是,他以风卷残云之势,率领边境大军,打的定难军节节败退,直接攻到了定难军的大本营夏州,生擒了李德明,斩了未来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自此,西夏还没有建立,就已经覆灭了。
覆灭了定难军之后,赵当即将大捷上报了朝廷,并且让人把李德明押送回京都,给赵恒带去了一封奏折,请求调往北方,抗衡辽军。
赵恒本就因为辽国的攻势忐忑不安,整夜都说不着觉,一收到赵在夏州的大捷,顿时大喜过望,尤其是见到赵派人送来的李德明和奏折后,更是欣喜万分。
他的性子比较软弱,可再怎么软弱,也是堂堂一国皇帝,被辽人欺负到了头上,手下的文官还一个劲儿的上奏求和,甚至还有人提议在澶渊之盟的岁币基础上,再加一倍,用钱打发辽人。
但这次的辽人要的却不仅仅只是岁币,他们还想要大宋的土地。
梦到过靖康之耻的赵恒可不想当一个亡国皇帝,所以看到赵的奏折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让赵率兵挺进北方,统领北方的军政大权,务必要抵挡住辽人的入侵。
看得出来,赵恒还是非常保守的,只是希望赵能够守住北方,抵挡住辽人的铁蹄,根本没想过赵能够反攻辽国。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辽国远非夏州的定难军可比。
常年的失败,让整个朝堂都已经失去了打败辽人的信心。
哪怕赵刚刚带兵灭掉了定难军,收复河西走廊各州,也没能将朝野上下的信心提高多少。
得到旨意的赵,并没有感到意外,直接带着十万精锐直奔北方,准备跟辽人决一死战。
覆灭定难军,生擒李德明,赵边筹划边等待,只有了大半年,这个战绩绝对是宋朝历史上稍有的辉煌战绩,但赵并没有引以为傲。
因为他很清楚,占据河西走廊的定难军,只不过是一弹丸小国,而辽国却是版图不弱于大宋,且军事力量更甚,所以想要从辽国手中收回燕云十六州,要比灭掉夏州定难军要困难太多太多。
事实上也是如此,赵带着在西北边境磨练出来的十万大军抵达北方的时候,北方正在遭受辽人的肆虐,兵锋直指大宋京都。
赵光是整合北方的边军,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辽人已经攻入了大宋的腹地。
初次交手,赵就见识到了辽人铁骑的凶悍,一支千人的队伍竟然差点被辽人全歼了。
不得不说,契丹一族能压制中原百年之久是有原因的,他们的铁骑确实相当强大。
地处环境恶劣的辽国,他们训练出来的骑兵,的确不是大宋的骑兵能相比的。
而且契丹人天生凶悍,在单兵作战的情况下,宋人基本不是辽人的对手。
所以以往对抗辽军的时候,中原王朝的军队基本都是靠数量取胜。
赵的目的是击溃辽军,而不是逞一时之勇,所以他也准备以数量曲声,收拢被辽军大三的军队,开始合围辽人。
辽军虽然强大,但有一点他们远不如大宋,那就是他们无法进行持久作战。
作为入侵的一方,他们所带的干粮不足,一路上都是靠以战养战,抢夺宋人的粮食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所以辽军在进入大宋的腹地之后,基本上不会选择进攻大型城池,因为大型城池守城易攻城难,辽军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工程,更多的是劫掠小型城镇和村庄。
辽军的行动速度很快,想要围剿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赵的战争经验丰富,花费了不少时间,便一一堵住了辽军的进攻路线,开始了反攻。
远在汴京的赵恒和文武百官得知赵仅用半年,就挡住了辽军的攻势,让辽人无法再进一步,解除了汴京之危,所有人都震动不已。
尤其是在得知赵歼灭大股辽军部队后,赵恒更是欣喜若狂,然后就发生了一件极其荒谬的事情。
朝廷再次派出使臣前往辽国,与辽人进行和谈,愿意以增加岁币为条件,停止战争。
不得不说,朝堂上的文官思想真的是奇葩,打输了和谈,打赢了还特么和谈。
更关键是,打赢了却还以增加岁币以求和谈,这尼玛真的是寻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事情。
更绝的是,明明支持出兵的赵恒竟然答应了,让赵去的人是他,现在让赵停火的人也是他,赵恒这个皇帝简直完全被文官集团给绑架了。
赵正准备挥师北上,反攻辽人收复燕云十六州,突然就接到了赵恒的旨意,让他镇守边境,坐等和谈结束。
“砰!”
看过圣旨之后,赵气得一张将面前的桌案拍的粉碎。
“大帅。”
李君信一脸紧张的捡起碎屑中的圣旨擦了擦,然后看了起来。
赵一掌之后就冷静了下来,看向比他还要经验丰富的李君信:“你有什么想法?”
李君信看完圣旨的内容,脸上也浮现出了怒容,只是他很快便将怒意收敛了起来,一脸平静的说道:“大帅,咱们从夏州过来,一直没休整过,现在官家让我们等和谈结果,正好可以休整一番。”
“不是,官家让我们休战,我们就真的休战?还有,官家让我们准备归还俘虏,我们也要把那群畜生放了?”
刘晟是赵的亲兵统领,在赵看圣旨的时候,他也看见了,得知这个结果,他觉得很不可思议,明明是他们打了胜仗,远在京城的官家和百官,竟然让他们休战,还要释放屠杀了他们大宋无数子民辽人,这让他实在接受不了。
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大将军李君信竟然也赞同官家的旨意。
赵扭头看了他一眼:“很不甘心?”
刘晟咬咬牙,老实道:“是,我不甘心,我们浴血奋战,死了无数的兄弟,怎么能如此轻易的放过辽人,更何况在殿下您的带领下,我们所向披靡,即便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要停战?”
赵并没有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过李君信开口了,淡淡道:“因为能做主的并不是我们。”
“就这么简单?”刘晟一脸不可置信。
“对,就这么简单。”
刘晟呆愣当场,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望向赵:“殿下,我们怎么办?真的要停战吗?”
赵点点头,冷声道:“停,当然得停,毕竟是圣旨。”
“可是……”
“没有可是,若是我们出兵,那就是抗旨不尊。”赵打断道。
“可殿下,您也不是第一次抗旨不尊了,为什么……我不理解,我们那么多兄弟,就白死了?”
想到那些死在他眼前的军卒,流血不流泪的刘晟,却流下了两行清泪。
赵当年敢抗旨不尊,那是因为他麾下的血衣军是他自己一手建立的,没有要朝廷的钱粮补给,就算赵恒要追究,最多也最多罚他一个人,毕竟血衣军并不属于大宋的军队序列,但现在不一样,他若是抗旨不尊,那些追随他的将士必然会遭殃,这不是他愿意看见的。
“我现在是整个北方边军的统帅,我若抗旨不尊,最多也就被贬为庶民,但你们必然会被治罪,不过你放心吧,我大宋的子民和将士都不会白死。”
第410章 内斗猛如虎,对外怂如狗
因为辽军大败于赵率领宋军之下,损失惨重,辽国虽然愤怒,但也不得不答应宋朝的和谈。
于是,双方派遣了和谈人员,在北方边境开启了谈判。
不过谈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双方都已经做足了准备,准确说是大宋做足了准备,而辽国只是在提条件。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十分神奇的情况,明明大宋是这次的战胜方,可谈着谈着竟然变成了弱势方,非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辽国步步紧逼。
更诡异的是,面对辽人的步步紧逼,大宋一方居然在一步一步的妥协,除了不愿意割让领土及城池之外,其他的条件都愿意答应,同意增加各种各样的岁币。
这根本不是和谈,而是大宋在单方面给辽人送温暖。
赵一直派人盯着两国的和谈,当他知道和谈过程和条件的时候,也是目瞪口呆。
不得不说,现实有时候真的比想象还要夸张,战胜方给战败方赔款,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呵,想和谈,得问本王答不答应。”
赵冷笑不已,他绝不可能坐视宋辽和谈成功的,毕竟两国若是和谈成功了,他的系统任务怎么办,别说是这种丧权辱国的和谈。
“大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动手了?”李君信笑问道。
赵点点头:“让他们动手吧。”
于是乎,就在辽宋双方谈判即将成功之际,突然一个震惊天下消息传来,瞬间打断了双方的谈判。
原来是前线传来消息,被大宋俘虏的上万辽军,突然在军营发动了暴乱,杀了不少看押的宋军,打算逃亡。
更重要的是,大宋韩王,宋军统帅赵遭到了辽人的刺杀,还受了伤,其麾下将领暴怒,斩杀辽人俘虏,在北方边境线上筑起了京观。
在和谈的关键时刻,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和谈自然也就无法再继续下去,辽国一方更是大发雷霆,叫嚣着要让大宋付出代价等等,然后愤然离开回了辽国。
消息传到京都,朝野震动。
本来和谈即将成功,很多朝臣都已经渐渐放下心来,谁承想突然出了这个事情,让不少朝臣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本来他们就不想打战,不想看到大宋的武将抬头,抢走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可这次的俘虏暴动事件,直接破坏了宋辽双方的和谈,而且听辽人的意思,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
赵的计谋并不高明,朝堂上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赵故意而为之,毕竟赵有多厉害,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若是在大宋军营被辽人俘虏刺杀受了伤,那么赵只怕早就已经死在战场上了。
因此,一些本就对赵不满的文官们,直接在朝堂上对韩王府发难,各种攻讦,仿佛赵不是保家卫国的功臣,而是罪不可赦的罪人一般。
而武将一方,以及支持赵的官员,自然不甘示弱,纷纷为赵开脱,并且支持开战,提议让赵继续领军,反攻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等等。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好好的大朝会,跟菜市场骂街一样。
赵恒和前些年可不一样,他现在是支持赵的,且随着赵灭掉定难军,大败辽军,宋军兵锋越来越盛,让他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哪怕不能全部收复燕云十六州,只要能收复一半,他也是大宋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君主。
而且赵是他的亲儿子,即便赵的军威越来越浓,在民间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但赵恒也丝毫不担心黄袍加身的戏码出现。
更重要的是,辽国已经说了不会和谈,摆明要跟大宋开战,他总不能把儿子送给辽国处置,平息辽国的怒火吧?那他大宋天子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真要这么干了,赵恒敢发誓,以他儿子的脾气,肯定会直接率军回京清君侧,所以赵恒明知道,所谓的辽军俘虏暴乱是赵谋划的,他也不得不支持赵。
赵盼儿并不在乎朝堂上的事情,她只知道赵遇刺受伤了,直接就慌了神,实在等不及新的消息传来,只是与赵怀恩他们商议了一番,便带着人奔赴了边关。
宋,乾兴元年,秋。
此时已经是深夜,大宋军营之中仅有一些士卒在巡营。
赵盼儿站在营帐门口,静静望着军营大门。
不久,夜雾中响起一阵铁蹄声,且随着铁蹄声越来越近,她看见了那道日思夜想的熟悉身影。
“殿下。”
赵盼儿一声高喊,直接朝军营大门跑了过去。
赵勒住马,翻身下来,一把抱住奔来的赵盼儿,问道:“什么时候到的?”
对于赵盼儿离京来此,赵自然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赵盼儿会来的如此之快,比他预计的要快了不少。
赵盼儿上下检查着赵的身体,脸上写满了担忧:“今日上午到的,听说殿下你被刺杀受了伤,严重吗?”
“让你担心了。”赵宽慰地捏了捏赵盼儿的手:“我没怎么受伤,所谓的受伤,只是对外演的一场戏,我也怕你担心,我让人给你送了消息,你没看见吗?”
辽人战俘暴动只是对外的一个借口,他自然不可能会被辽人伤到,现在身上的伤势都是之前跟辽人对阵时受的伤,都已经快好了。
赵盼儿并没有因为赵的话而安心,注意赵身上缠着的白纱布,此时眼中一酸,心疼地说道:“你都伤成这样了,还说没事,干嘛不好歇着,万一加重了怎么办?”
赵怜惜的抹去赵盼儿眼角的泪水,沉声道:“最近辽人那边有动作,我得亲自去看看才放心,不过你放心吧,这点伤势没事,我心里有数。”
“辽人那边很难对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