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眼中几不可查的闪过一抹凝重,但他仍故作轻松的说道:“也不是很难,只是有些累,还有点饿。”
“这么晚了,你们还没有吃饭?”
赵盼儿不问还好,这么一问,赵倒真觉得饿极了。
“还真没有。”
“那我去给你们做。”赵盼儿说着就要去伙房。
“主母,我们这么多人呢,您给大帅做就行,我们自己去弄吃的,您就不用管了。”
听到李君信开口,赵跟赵盼儿介绍了一番,才带着赵盼儿去伙房。
赵盼儿让赵在桌边歇息,自己则忙活了起来。
“这会儿很晚了,将就对付一顿,你稍作一下,我这边很快就来。”
一点灯火之中,赵在空无一人的伙房中静坐,四周安静无比,只有赵盼儿在不远处忙碌的身影,以及刀与案板撞击的轻微声响。
一时之间,赵只觉得无比的舒适,眼帘也慢慢合了起来。
“哇哇……”
一阵小孩的哭声突然从伙房外响起来,让刚刚睡着的赵惊醒过来,然后就看见绣茵抱着小家伙赵晔从外面走了进来。
赵盼儿赶忙跑过去接过小家伙哄起来,可惜小家伙丝毫不给她面子,依旧哇哇的叫着。
“我来吧。”
赵接过儿子抱在怀中,小家伙先是愣了愣,而后一下就笑了起来。
“小殿下跟殿下真是父子情深,血脉相连,被殿下抱在怀里一下就不哭了。”
绣茵喜笑颜开的说道,她伺候了赵二十多年,早就把韩王府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在见到赵跟赵晔父子情深,那是打心底的高兴。
“臭小子,我天天带着你,这才刚跟你爹见面,就跟你爹的亲上了。”赵盼儿笑着对儿子的小屁股打了一下,又去忙着做饭去了。
赵手里抱着儿子,又是举高高,又是荡秋千,逗得小家伙咯咯大笑。
“这就叫血脉相连,也是咱们晔哥儿聪明,知道我是他爹。”
“就你会说,他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赵盼儿回头翻了个白眼,心里却甜蜜无比。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小孩子是最有灵性的,谁对他好,他都能感觉的到。”
赵盼儿愣了一下,仔细想想,赵说的好像还真是,她每次带儿子进宫,儿子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反感,唯独对李宸妃和高妃不喜欢,根本不愿意给她们抱。
赵自然不知道这些,哄了一会儿子,就将其哄睡着了,赵晔现在才几个月大,正是能睡的时候,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
将孩子递给绣茵,赵盼儿也端着吃食走了过来。
赵盼儿递给赵一个勺子,介绍道:“胡辣汤,这儿东西不多,只有些面粉和剩下的羊汤,我就加了些醋和胡椒,浓浓地给你熬了一碗。”
“你一个江南人,还会做胡辣汤?”赵有些意外,试探的喝了一口,瞬间食指大动,狼吞虎咽吃了个干净。
赵盼儿开心地看着赵吃东西的样子,解释道:“以前我爹出关巡查,回家的时候,我娘也总做这个,所以我也跟着学了一点。”
赵回味着胡辣汤的味道,心满意足道:“不错,就是胡椒放得多了些。”
赵盼儿闻言一笑:“胡椒这东西贵着呢,我还是让海商从广州带来东京,又从东京带来这里的,要不是为了你,我才舍不得加那么多呢,味道怎么样,不许说不好吃啊。”
赵舔了舔唇,不吝赞美:“好喝,全身一下子就暖和了。”
赵盼儿乐道:“夸人都没夸到点子上,现在只是刚刚入秋,能有多冷?”
赵微微一笑:“我说的暖和,跟你说的暖和可不一样,我说的是心里暖和,以后你可要经常做给我吃。”
赵盼儿一笑:“我做饭连三娘都比不上,更别说跟王府的御厨比了。”
赵笑着摇了摇头,伸手揽过赵盼儿,让其坐到了他腿上,温柔道:“盼儿,能娶到你真是我的福气,我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让你受累了,你怀孕生孩子,我都没有陪在你身边,对不起啊。”
赵终究是现代人穿越的,虽然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洗礼,但他的思想依旧跟这个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这种封建王朝,一个家庭之中,男人就是甜,向来都是女人服侍男人,基本上看不到男人服侍女人,就是有,那也是凤毛麟角。
虽说在她怀孕生子的时候,赵确实没在她身边,但赵却是写信交代了许多孕妇保养保护的事情,可以说把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十分周全,单单就是这一点,已经超过很多男人了,让赵盼儿心中十分感恩,对赵的爱意和依恋也更甚。
现在听到赵这么一说,靠在他怀里的赵盼儿直接摇头道:“殿下您是为了家国大事,我能理解的,而且我也不累,倒是我,不仅没伺候好殿下,还跑来边关给殿下你添麻烦。”
其实她也很清楚,自己一个女人带着儿子来边关不合适,可是一想到赵受了伤,她实在忍不住。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你我是夫妻,你们不顾危险来看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而且我也想你了……嘿嘿……”
赵嘿嘿一笑,直接把赵盼儿抱了起来,大踏步朝营帐走去。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夜……
不出意外,赵盼儿第二天起晚了。
等她醒来的时候,赵早已经在跟麾下议事了。
随着赵盼儿的到来,朝堂上的消息也传到了边关。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赵就知道大宋一朝很软弱,但那毕竟是历史,没有真切的感受。
可现在亲身经历之后,他才明白,在宋朝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是腐朽软弱的身躯,整个大宋就是个内在一塌糊涂的王朝。
别说唐汉相比,就算是比起短暂的隋朝,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
明明是他们大宋打了胜仗,那般文官竟然想的是赔款求和,赔款求和也就罢了,更有甚者居然要问罪于他,让赵恒将他交给辽人,以求辽人的谅解。
简直就特么离了大谱。
真真是内斗猛如虎,对外怂如狗。
好在,赵恒到底还是有底线的。
不仅没有同意那些求和派的上奏,还抓了一批杀鸡儆猴,同时调集了二十万大军支援边关,第一次态度鲜明的支持赵对辽人开战。
对于这些朝堂上的求和派,赵现在暂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管他们,他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辽人身上。
之前打定难军,他是有心算无心,自初到西北时就在布局,已经布局了好几年,最后才能够一举灭掉定难军,让西夏尚未建立就已经湮灭在历史之中。
相对夏州的定难军来说,辽国可完全不一样。
本身辽国的军事力量就要比大宋强得多,虽然大宋人多地广,但面对辽国,几乎就没有打过几次胜仗。
辽人,最绝对当下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第411章 乘胜追击
因为宋人跟辽人的生活习性不同,想要往辽国派遣密探,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赵虽然早有布局,但派往辽国的密探,给他传递回来的情报也相当有限,能够触及到辽国核心的情报,那就更少了。
根据探知的情报,再经过众人的分析,赵大致得出了一个笼统的结果。
辽国的皇帝是辽圣宗,现在的军事力量应该是最巅峰的时期,常备兵力就有三四十万,倾全国之力的话,能够达到七八十万,近百万之巨。
当然,辽人不可能将兵力全部派出来,按照赵的猜测,这次大战辽人大概能派三十万人左右出来。
只不过辽国的军队很多都是精锐,尤其是他们的骑兵,那更是所向披靡。
赵可以从战略上藐视辽军,但战术上则一定会重视对方。
他现在是北方伐辽统帅,从北地各方召集而来的军队,数量也达到了二十万左右,加上他从西北带来近十万人,还有赵恒紧急调来的十万禁军,在兵力上绝对能够碾压辽人。
但在精锐方面,宋军跟辽兵却差距不小,能跟辽军骑兵对战的骑兵,那更是少之又少。
总之就是,这一仗并不好打。
如果仅仅只是击退辽军,赵有十成十的把握,除非辽圣宗发了疯,让辽人不顾一切的攻伐。
但若是想要从辽人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甚至打到辽国的京都,那难度就呈直线上升了。
说起来,眼下并不是和辽人全面开战的最好时机。
一来,大宋这边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虽说赵恒是支持态度,但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坚持住,毕竟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可不小。
这种全面性的战争,若没有朝堂上的全力支持,仅凭韩王府的人力财力物力,是不可能坚持太久的。
再则,辽国现在是兵锋最盛之时,若不能一鼓作气给辽人迎头一棒,必然会遭到辽国的全力反扑。
正当众人在商议之时,亲卫统领刘晟走了进来,在赵身边低语了两句。
然后,赵宣布暂时休会,走出了营帐。
陪着赵盼儿和儿子吃了顿午饭,赵便带着赵盼儿去了后方的府城,拜托柯政帮忙照看,留下一队亲卫后,又匆匆忙忙回了营。
“大帅,辽人那边送来的消息。”
一身黑甲的李毅走进帅帐,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赵。
赵接过信看了看,很快,他就皱起了眉头。
这是他安排去辽国的探子传回来的情报,说辽国派出了二十万大军,由萧晟为主将,耶律宗盛为副将,从上京而来,直奔宋辽边境。
赵对这个世界的辽国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萧晟是什么人,他是辽国太后萧绰的弟弟,今年已经五十多岁,是辽国最富盛名的大将之一,其名不弱于前些年在澶州城下被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极为擅长骑兵作战,多次参与宋辽战争,包括当年的澶渊之盟的大战。
至于耶律宗盛就不用多说了,未来的辽兴宗,虽然年轻,但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厉害角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二十万大军,其中有近一半都是骑兵,近十万的精锐骑兵,一旦进入战场,那杀伤力绝对算得上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
冲杀起来,恐怕三十万大军都不一定能挡得住。
赵不会怀疑辽国送来的情报,因为辽国的探子都是从他的五百血衣卫中挑选出来的,绝不可能背叛他,所以这情报绝对可行。
但就是因为这样,他才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二十万大军不可怕,毕竟五十六万的拼杀他都经历过,但近十万的骑兵确实相当难办。
若不覆灭这股骑兵,他们恐怕没有多少胜算。
说起来,也是大宋这些年被辽人打得失去了信心,兵卒都比较软弱,若换作是他在上个世界的血衣军,单凭血衣军的数量就能让辽人有来无回。
不过,赵虽然有些头疼,但也依旧信心十足,毕竟若是连这点信心都没有,谈何收复燕云十六州。
“骑兵,也并非无敌。”
赵脑海中那个就有数种对付骑兵的办法,有的不可用,但也有可用的。
远的不说,就说未来的岳将军对付金国骑兵的办法,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不过这方法是对付重骑可以,但对付轻骑兵就不太行了。
而辽国更多的是以轻骑兵为主,所以光是一种办法并不保险,还需要训练重步兵,配上斩马刀等重兵器,当然还有火炮和火油,也是对付轻骑兵的好办法。
大战在即,赵只能用最短的时间训练军队,寻找工匠打造武器。
其实大宋的人口数量,远超辽人数倍,只不过大宋重文轻武,导致国内的军事力量并不强。
大宋的兵力并不算少,可大宋武人的地位不高,自澶渊之盟后,近些年更是少有战争,想要通过战功升官相当难。
长此以往,很多武官没有了上升的空间,自然也就提不起奋斗之心,久而久之,大宋的军队战斗力也越来越弱。
几十年之后,更是被金国打进了汴京城,生擒了二帝,覆灭了北宋。
靖康之耻,绝对是中原王朝最耻辱的一件事。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中原大地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像大宋这样软弱的统一王朝。
……
……
乾兴元年,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