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辽国大军开赴宋辽边境,赵并没有固守城池,而是率领三十万大军主动出击。
他本以为跟辽军的大战,将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可出乎他预料的是,双方的第一次碰撞,他所率领的宋军竟然取得了惊人的胜果。
不仅斩杀了数千辽兵,还生擒了数千,打的辽军落花流水。
这一战,直接把赵和一众将领都给打懵了。
不是说好的,辽人所向披靡吗?
怎么第一次交手,就脆成了这样呢?
不过很快,赵就反应了过来,不是辽军太弱,而是他们一方被辽人轻视了。
以往宋辽交战,大宋根本不是辽国的对手,几乎没有任何胜绩,上次入侵的辽军虽然被覆灭了,但他们并不认为是他们战力不行,而是中了卑鄙的宋人的阴谋诡计。
所以这次率领二十万大军的第一战,他们太轻视赵统领的大军,才会遭此大败。
虽然很诡异,但也是最好的解释了。
辽军经此一败,显然谨慎了许多,开始用轻骑兵开路,即便赵早有准备,但终究时间不够充裕,根本没办法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辽人的轻骑兵冲锋,可谓损失惨重。
辽军是入侵的一方,且赵还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他自然不可能只是据守防御,更别说以辽军的机动性,若是不出兵阻拦,辽人完全可以利用灵活的机动性,绕开他们的防御,入侵大宋腹地,到时候遭殃的就会是大宋百姓。
所以赵明知辽军骑兵不可力挡,但为了避免大宋无辜百姓遭到辽人的屠戮,他必须率军出城阻挡辽人的攻势。
宋军的数量要多过辽人,再加上赵的铁血命令,战场之上无人退后,纵然辽国骑兵再强,也无法突破宋辽边境上的防线。
只是这样一来,宋军的伤亡数量远超了辽人。
赵久经沙场,见惯了生死,知道为了胜利,伤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依旧能狠下心来。
倒是他的亲卫统领刘晟,明明之前还想着跟辽人开战,可随着这些日子见到的生死越来越多,精神都有些恍惚。
这其实可以理解,这次跟西北边境的战争不同,在西北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是碾压式的胜利,尤其是这次完全覆灭定难军,根本没有花费多大的功夫。
但这次跟辽人开战,他才知道定难军跟辽人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虽然他们每次都能抵挡住辽人,甚至还不断的击退辽人,但伤亡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与定难军之间的战争。
辽军本就只有二十万人,一开始被赵出其不意斩杀不少人,后来又被赵围战,纵然伤亡了不少宋军,他们自身也一样伤亡惨重,尤其是被血衣军针对的轻骑兵,几乎被灭掉了一半。
四个多月下来,二十万大军折损近半,刚好时间又进入了深冬,在粮草缺乏、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辽人不得不选择后撤。
赵击退辽国二十万大军的捷报传到汴京,朝野上下一片震动,即便是看赵不顺眼的那些文官,也都是松了口气,没敢再针对赵。
至于民间,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赵本就是大宋名人,少年成名,之前灭掉定难军,现在又击退辽军。
一时间,他在民间的威望达到了巅峰。
即便是年幼的孩童,都知道韩王赵,无数百姓更是称赵为大宋战神。
辽宋之间的战争暂时停歇下来,而后奇葩的事情再次发生,朝堂上近乎十之八九的官员,再次上奏赵恒与辽国和谈。
对于朝堂上出现和谈的声音,赵并不意外,京城中的那些官老爷,根本没把前线的士卒当人。
打输了和谈,打赢了和谈。
在他们眼里,前线将士的死活根本不重要,战争的胜负只不过是他们谈判的筹码而已。
输了,要多进贡岁币。
赢了,则是少进贡些。
反正不管输赢,他们都把大宋放在了弱势的位置。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一直视辽人为蛮夷,认为辽国入侵中原,不过是抢些黄白之物,抢一些粮食而已。
既然如此,那不如干脆“赏”一点给他们,将他们打发走就行,根本没有必要开启战事。
毕竟打仗是很耗费钱粮的事情,而且从澶渊之盟的结果来看,即便打赢了,最后还不是要进贡岁币,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打,直接给钱了事,天下安稳不好吗?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大宋重文轻武的国策,让文人不可能接受武人抬头。
总之,用银钱和尊严来祈求敌人放弃战争,也就宋朝能干得出来。
不过,让赵没想到的是,这次主张求和的朝臣会那么多,就连朝中极为强硬的主战派,都在上奏赵恒和谈。
就在赵疑惑不解的时候,杨文光走了进来。
“大帅。”
赵点点头,笑道:“伤养好了?”
杨文光在第一次和辽军开战的时候受了重伤,用以伤换命的打法,换了萧末掇一条命。
这个萧末掇在辽国也是有名的将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辽国顺国王,也就是死在澶州城下萧挞凛的儿子。
而萧挞凛和杨家的恩怨,那可是能追溯到太宗时期,当年他二叔死在萧挞凛手中,而他祖父杨老太公当年更是被萧挞凛生擒活捉,杨老太公最终拒不受降,绝食三日引动箭伤而亡。
如今萧挞凛已经死去多年,杨文光没办法找他报仇,却不想见到了他儿子萧末掇,仇人见面自然分外眼红,拼得不要命将萧末掇斩于了马下。
“多谢大帅挂念,已经好的七七八八了。”杨文光笑了笑,一脸肃然的问道:“大帅,咱们是不是要跟辽人停战了?”
听到这话,赵瞬间眉头一蹙。
“怎么,你也不想打了?”
杨文光摇头,语气中充满了恨意:“我恨不得杀光辽人报仇,怎么可能不想打,我就是听说柯公上书官家,希望官家派遣使与辽人和谈,我……”
“等等。”
赵打断道:“你说谁上书父皇求和?”
“柯公啊。”
“我老师柯政?!”
杨文光点点头:“嗯,他还还想联合折老将军,不过折老将军没同意,所以折老将军让我来问问大帅,咱们到底是打还是和。”
“柯政为什么上奏求和?”
赵语气冷冽,连老师都不喊了,在他看来,柯政上奏求和就是对他的背刺。
察觉到赵那不可抑制的怒意,杨文光小心翼翼地回道:“听折老将军的意思,柯公觉得这场仗咱们死太多人了,如今辽人退兵,正是和谈的好时机。”
“原来如此,我就说朝堂上为什么那么多大臣上书求和,原来是柯政啊。”
柯政虽远在边关,但他在朝堂上的威望依旧很高,他这一上奏,自然会带动不少人,再加上朝堂上原本的求和派,赵只能说……希望他爹能顶住压力吧。
不过,以他对赵恒的了解,赵恒恐怕顶不住,还是得看他。
“大帅,咱们还跟辽人打吗?”
赵能理解柯政,毕竟就连他的亲卫统领,都在这次的战争中有些恍惚,更别说作为文官的柯政,想要以和谈结束这场战事倒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柯政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越过他这位军政一把手给赵恒上书,让他颇为不满。
赵看向杨文光,语气说不出复杂。
“六郎,你说我们是赢了还是输了?”
“那自然是赢了,这么多年,我们大宋还没如此痛快的胜过辽人。”杨文光想都没想,脱口而出道。
“既然是我们赢了,自然要乘胜追击。”
“大帅的意思,咱们继续打?可柯公……”
赵直接打断了他话,冷声道:“别说柯政,就是父皇亲至,本王也打定了。”
第412章 主线任务完成
冬季备战,开春发兵。
这是赵制定的整体战略,在这一命令下达之后,柯政便急匆匆来了前线。
柯政认为现在并非跟辽人全面开战的好时机,希望结束战事,赵自然是不同意的。
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师徒二人不欢而散,赵甚至请旨,让赵恒下令召柯政回京,眼下的北疆不能出现任何求和的声音。
赵恒到底还是没能顶住朝堂官员的压力,再次派出了使臣跟辽人和谈,不过赵恒也给了赵一封密信,同时还召回了柯政,以及在边关的赵盼儿和赵晔。
辽国那边,辽圣宗本来就因为打了败仗而暴怒不已,一听宋人居然要和谈,也是相当懵逼,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派出了使臣接洽。
不过还是那句话,和谈不是你想谈就能谈的,还得要看他赵愿不愿意。
于是趁着宋辽再次和谈之际,赵自导自演了一出,辽人进犯边疆的戏码,然后他麾下的血衣军全军出战,屠杀了进犯的辽军,并且进入了辽国的腹地,效仿辽人入侵,对辽国进行了血腥屠杀。
这一行为,直接让辽国上下震怒,和谈再次半道崩殂,愤怒的辽人甚至直接杀了大宋派出的和谈使臣。
原本已经停下的宋辽之战再次爆发,不过这次并不是在大宋边境,而是在辽国境内,准确说是在燕云十六州境内,十多个州都或大或小的发生了一些战事。
远在汴京的大宋君臣,都感觉有些受不了,这一年多以来,来来回回,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和谈也没偶消停,可每次都要成功的时候,就出卵子,让渴望停战的朝臣都难以接受。
而让赵恒难以接受的是,赵手下的血衣军竟然突破了辽人的封锁,杀入了辽国境内,这让他看到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
只是赵恒虽然支持赵继续打,但奈何朝中反对的人太多,再加上柯政回京,痛斥韩王赵蓄意挑起宋辽战事,让萧钦言抓住了机会,联合大臣上奏,要求赵恒问罪韩王,逼得赵恒不得不派人前往北疆边境调查。
顾千帆缓步走进大殿,对着官家赵恒参拜一礼。
“臣顾千帆,拜见官家。”
“顾卿来啦。”
赵恒看着顾千帆点了点头,顾千帆掌控皇城司一年多,屡立功劳,忠心耿耿,是他颇为信任的人之一。
“顾卿,你应该知道柯共和萧相上奏韩王蓄意挑起战事吧?”
顾千帆行礼:“回官家,臣有所耳闻。”
“你觉得韩王是蓄意挑起战事吗?”
问话的同时,赵恒双眼紧紧盯着顾千帆,想要看清顾千帆的反应。
顾千帆沉默了一下,回道:“回官家,韩王殿下乃是天下名将,对朝廷尽心尽力,臣一直对韩王殿下十分钦佩,至于韩王殿下是否蓄意挑起战事,还需调查。”
赵恒嗯了一声:“是老成持重直言,韩王是朕的儿子,他是什么人,朕了解,只是最近朝中有些言论对韩王不利,甚至还有奏折上表,弹劾韩王拥兵自重,多次破坏两国和谈。
朕当然不信这些小人之言,但为了证明韩王的清白,这件事还是要仔细调查一番,顾卿你执掌皇城司,乃是这方面的好手,萧相也向朕推荐你,所以朕想派你去北疆调查此事。
务必要调查清楚,给韩王一个清白。”
顾千帆低下头:“臣定不负官家之名,即刻带人前往边疆。”
赵恒并不知道,顾千帆本身就是赵的人,不过他相信,以赵的本事,一定能让顾千帆归心,哪怕顾千帆是萧钦言的儿子也一样。
而顾千帆退出皇宫后,只觉得背后凉风阵阵,眼神变得迟疑不定。
“难道官家也忌惮殿下,想要动殿下吗?”
他在官场这么多年,见多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连亲生父子之间也没什么信任可言,就比如他和萧钦言。
自从韩王前往边境掌军开始,朝中的文官对他就没少攻讦,哪怕韩王灭了定难军,击退辽军,这些攻讦的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了。
表达的意思就一个,韩王掌兵,乱国之道也。
所以这些文官一直想要把赵从边关调回京都,重新派人前往边境,而且人选要么是文官,要么就是主和派的武人。
官家虽然一直没同意,但未必没有被这些言论影响,对韩王产生忌惮之心,只不过辽国兵锋太盛,官家也不敢乱来,毕竟纵观大宋数十年,能正面击败辽人,且取得重大胜利的,现在也就只有韩王一人,所以官家即便忌惮,也不敢对韩王轻举妄动。
顾千帆只觉得遍体生寒,他是赵的人,很清楚赵想要做什么,知道赵对大宋和官家忠心耿耿,但官家今日这番言行,只怕是在开始怀疑韩王殿下了。
赵在前线领军浴血奋战,后方却不停的想要促成和谈,就连柯政都叛变了主战的阵营,现在更是领头弹劾韩王,让官家都要秘密调查韩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