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他太稳重了 第33节

  至于如何算优良……

  “大家也不用太过于有负担,更不必心浮气躁以至于太过操切,目光不妨放长远,以三年为期。”

  大典之后,司业罗毅陪同宋王秦玄和当前还是空头崇玄学博士的时玉河离开。

  余下学生各找各家,跟随六门博士分别退场,然后各家“系主任”分别训话。

  四门学博士林成煊仍然是那副惜字如金的模样,除了最一开始,训话督导的主要任务便落在助教王阐身上。

  王阐面带温和笑意,勉励众人:“三年时间内完成第一层三才阁积蓄,经充分历练,届时通过养气典仪,晋升八品武者,便可称合格,在此期间,纵有停滞起伏,大家也无需忧虑。

  当然,有成绩优异者,学宫中同样会有所奖励,酌情升往太学,亦无不可。”

  学宫的学制,儒家三学理论上是九年,武夫三学则是六年。

  能突破至七品者,理论上便可以毕业,之后可以更进一步通过武举报效朝廷,七品乃至八品在河洛东都这等地方不起眼,但下到地方州县或者乡里,自是非比寻常。

  当然,通过遴选也可以留在学宫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学宫中讲师。

  如司业罗毅和六学博士那般宗师,当前距离学生太远可以先不提。

  似王阐、黄选等五品武魁,可为助教。

  再下一层六品武魁,则可为直讲,即是最基层的讲师。

  徐永生当前八品境界已经完成第二层人阁积累,连第二层地阁也积累飞快的情况下,如果参照学宫“九年级”制度,他学习进度差不多在“五年级”左右,实战火力全开的话将会更高……

  虽然无心高调行事,注重自身隐私,但徐永生也没打算因此耽搁正常修行习武。

  于是第一天放课后,他私下去寻林成煊和王阐。

  “所以,你已经八品境界,除了仁、义、智,还修成了一方‘信’之印章?”王阐惊讶地看着徐永生。

  徐永生向对方一礼:“学生无心张扬,故而此前无人知晓,非是有意隐瞒助教,还请二位师长见谅。”

  王阐倒不介意徐永生保密工作做得好:“九品突破八品的养气典仪,你从哪里找的?”

  徐永生:“学生家道中落,祖传祭礼仅余九品升八品的养气典仪,所以此前一是向往八品境界,二是怀念故人,最终操切为之,私自迈过这一关,实在惭愧。”

  王阐微微沉吟:“你八品后积累五常之信修持‘信’之印章,可有阻碍滞涩之处?”

  他是担心徐永生私自入八品影响未来修行进步,但马上失笑:“是我多虑了,多半是不影响的,否则你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已经养成‘信’之印章。”

  徐永生:“多有赖博士和助教过往教导。”

  “按规制,第一年入八品就可以从四门学升往太学了,但必须经过年考才行,这相当于还要等一年时间。”王阐转头看向林成煊:“破例直入太学,动静太大引人瞩目,私下里提前授课的话,也需要破例授权才行……”

  林成煊面色仍然波澜不惊,只是直接起身:“随我来。”

  徐永生、王阐跟在他身后,却是直接来到司业罗毅办公的厅房。

  罗毅听了介绍,目光上下打量徐永生后,笑叹:“好啊,这是市井终于再出麒麟儿!”

  PS:多了一位新盟主,感谢沙拉古斯老哥的打赏,也感谢其他各位打赏本书的朋友们!

第51章 书已十万字,小小肥可宰

  有朋友微信上提醒我,我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新书已经十万字了。

  书已肥……嗯,书已小肥……好吧,书已小小肥,有养书的朋友已经可以先宰一刀啦。

  今天周一,新书榜刷新,新的开始,希望咱们这本书也能在榜上排名更往高里窜一窜。

  因此算上昨晚加更,今天一共四更,恳请大家支持一下追读和月票。

  如果有书友仍打算继续养肥也不要紧,只是恳请列位稍微动动小手,翻一下最新章节(这章也算)到最后,再多翻一下,翻出有“未完待续”字样和第?位追更至最新字样的那个页面便好。

  这里先谢过大家,谢谢or2

第52章破例培养,进阶武学

  对于罗毅的赞赏,徐永生面无得色,平静一礼:

  “司业夸奖,学生愧不敢当,谨遵从列位师长教诲,用心读书,不敢懈怠。”

  虽不一定起于市井,但作为庶民出身的武者,他眼前这三人,便皆是各自年龄段的佼佼者。

  即使不提司业罗毅和四门学博士林成煊皆是儒家武道宗师,最年轻的王阐同样是东都学宫前些年的风云人物,一直是学宫培养人才的范例榜样之一。

  “四门学自有相应课程和传承武学,不过依你当前修行进展,四门学课程却是浅了些许。”

  罗毅微微沉吟后,向林成煊与王阐言道:“一来是规章二来是避免风浪,他便还是在四门学就读,不过修行内容依太学课程进行,辛苦你们二位了。”

  林成煊依旧惜字如金,这时只是干脆地一点头,王阐则行礼应到:“是。”

  从罗毅那里出来,徐永生随林成煊回到对方在博士厅的公房。

  林成煊默默取出几本书卷。

  徐永生接过后,对方简单说道:“先读。”

  “是,博士。”徐永生于是翻开书卷阅读。

  内容根基,仍然是儒家武者积累五常,用以养气修行的基础四书五经,但与此前书本不同,在于这次林成煊的赠书上,增添了大量注解,篇幅远超原文。

  个中奥妙,比早先学宫外院时的教材以及王阐的南斋随笔要深奥精妙许多。

  更难得在于,徐永生初读略感晦涩,但多读片刻,便感觉当中文章道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林成煊给他这么一份教材,当然不是打发他单纯自学,只是教材深入浅出,直接便省去大量授课功夫,纵有疑难之处,王阐也基本可以为他解答。

  注解的笔迹,同林成煊当初记录武学《雕龙手》的小册子一样,该是都出自林成煊手笔。

  徐永生想到之前罗毅、王阐所言内容,心中微动:

  林成煊现在给自己的这份教材,同四门学通用教材应该不一致。

  而作为四门学博士的林成煊,显然也玩的转太学教材。

  其人沉默寡言,但典籍注解详尽平实,显然是个内秀的人。

  徐永生此时不由猜测,国子学教材对方多半也玩得转。

  “不懂,就问。”林成煊言道。

  徐永生收好书卷:“谨遵博士教诲。”

  王阐在旁言道:“分别对应咱们儒家五常的进阶武学,这次给你的教材里也会一并附带,届时具体如何选择,在你个人。

  不过有一事,正常而言,太学所传武学,对应两枚‘仁’之玉璧的是仁风剑雨,对应两块‘智’之龟甲的是听雨剑。

  我印象中你都是专心修习刀弓掌法,可有再学剑法的打算?”

  徐永生答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学生始终谨记先生教诲,无心贪多。”

  王阐于是点点头,看向林成煊。

  林成煊一句话难得多说几个字:“止戈为武,捉影掌,多加麟趾步。”

  于是王阐离去,过了片刻后又带了六册书本返回。

  徐永生郑重接过。

  当初王阐传南斋随笔,教导他们这些初入九品的武者修炼,积累第一层三才阁内的五常五相,除此之外还附带执中掌、志正刀、省身诀、听风诀和正心诀五种儒家绝学。

  而这次林成煊、王阐给他的教材中,除了徐永生早先便有耳闻的麟趾步外,同样附带五门用于实战的儒家绝学,依次与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应:

  止戈为武、浩然刀、玄端束带、捉影掌和正气歌。

  不同之处在于,以志正刀和浩然刀为例,前者要求儒家武者三才阁内至少温养一把“义”之古剑,而后者则要求至少温养两把“义”之古剑。

  两层三才阁内的两把“义”之古剑,而非一层,否则不仅阻断自身继续向上修行之路,也断然无法习练浩然刀。

  故而至少需要八品修为武者,方才可以修行这门绝学。

  如玄端束带、捉影掌、正气歌,亦是相同,只不过分别对应五常之礼、智、信。

  有些差别的是止戈为武。

  “这门绝学要求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王阐介绍道:“需要我辈儒家武者先养成两枚‘仁’之玉璧,一把‘义’之古剑,一块‘智’之龟甲和一方‘信’之印章,方可修行。”

  徐永生认真答道:“学生定然谨记博士指点,以五常兼备为准,时刻严以律己。”

  王阐正色道:“此乃我辈武者修行根本之一,马虎大意不得。

  温养五常五相先后次序,自是因人而异常有不同,但切记,至正七品三层三才阁全部圆满,欲要向六品突破之际,五常至少各得其一,若有缺失,则武魁难成。”

  徐永生闻言,立刻想起先前初入九品时,王阐也是这样郑重其事告诫他和郑锦源等人,同一层三才阁温养五常五相,天、地、人必须五择其三各不相同。

  否则,便将断绝继续向上的道路。

  而现在依王阐所言,则是七品时三层三才阁,合共九个“位置”,五常必须至少各占其一,余下才能谈自由分配,只不过总体先后次序可以武者自己决断。

  否则便会阻断七品通往六品的道路。

  再结合每层三才阁都必须各不相同的规定,也基本决定五常中单独一相在七品时最高三层。

  “学生谨遵教诲。”徐永生郑重但平静地答道。

  他虽然决定了自己主“仁”副“智”的修行路线,但同时也早早决定在此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发展避免有特别瘸腿的短板。

  而对他来说,修习止戈为武,已经近在咫尺。

  等第二枚“仁”之玉璧修成,其实便满足要求。

  反倒是麟趾步要求一枚“仁之玉璧”,一把“义”之古剑,一组“礼”之编钟,看似九品武者即可修炼,却距离他徐某人还有段距离。

  他对身法、速度之属颇为热衷,不过眼下并不急躁。

  辞别林成煊和王阐后,徐永生从博士厅出来,不疾不徐行走看上去若无其事。

  但他脑海中再次浮现那本神秘书册。

  翻不开的第二页,当前闪烁淡淡银光。

第53章急,如何才能干上图书管理员这项有前途的工作?

  早先来学宫正院参观之际,徐永生便验证这里确实同那神秘书册第二页之间存在感应。

  而正是因为这翻不开的第二页,自己方才得以被动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自然是好,但原因不明亦不知晓将来会否有弊端,因此徐永生心中始终记挂此事。

  如今入读学宫正院,他自然想要查明其中真相。

  当下与之前的感应没有变化,和神秘书册第二页发生联系的地方,应该位于学宫正院六堂五厅中的五厅区域。

  这里主要是学宫行政后勤所在,徐永生作为初入学的学生不方便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长期逗留徘徊。

  他倒也不心急,平静离开林成煊在博士厅的公房,转而前往掌馔厅。

  也即是学宫中的食堂。

  刚进门没走几步,徐永生就看到刘德站在那里发呆。

  瞅见徐永生来了,对方才回过神来:“……二哥!”

首节上一节33/7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