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的超凡从暴食开始 第442节

  更令人忧虑的是,亚美利加联邦的电子工业巨头保护伞公司,已经以天价的技术转让费与重型武器装备购买权限,获得了自动步枪的全套技术专利。

  他们正在飞速扩产计划通过联邦所有军队全面换装而获得天量的定单!”

  “克莱尔?!”一名年轻军官突然插话,“那不是东泽港黑铅理工学院的校长吗?自从那位女王登基后,整个黑铅理工的教授团队都迁往萨尔斯了!”

  克劳泽的拳头重重砸在橡木会议桌上,发出轰隆震响。

  “他们本该是为帝国效力的顶尖学者!

  这些帝国最宝贵的智力资源,现在却为萨尔斯人研发武器!

  都是那群懦弱的政客,都是这个腐朽的体制!”

  在场的其他人眼中都燃起了愤怒的火焰,拳头不自觉的攥紧。

  这些铁血军人此刻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惊,更是一种被背叛的耻辱。

  自己国家的顶尖学者竟然流落他乡,为敌国研发出了足以改变世界军事格局的革命性武器。

  “这简直是帝国的奇耻大辱!”

  一位军官咬牙切齿地说道,他的声音因压抑的愤怒而颤抖:“我们的科技精英,我们的国之栋梁,现在却在为萨尔斯人效力!”

  另一位军官也暴怒的低吼道:“国会的那群蠢货整天就知道争权夺利,却放任黑铅理工这样的学术瑰宝流失国外!

  现在好了,人家研发的武器以后就可能会对准我们的士兵了!”

  而埃里希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记事本轻轻合上:“诸位,事已至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眼下的挪瑞芬战争局势。”

  克劳泽缓缓点头,他松开紧握的拳头重新坐下,声音也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以林恩为首的红色政治集团,其外交手腕之老练,完全不像是一支新兴的革命武装。

  我可以断言,他们的军队素质也绝非主流媒体所污蔑的‘山野暴民’或‘灰色牲口’。

  现在再加上火箭弹与自动步枪这两项革命性武器...这场战争的结果在我看来已经毫无悬念了!”

  埃里希沉声补充道:“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介入这场战争,但我们可以让帝国人民看清一个事实

  那自诩为世界霸主的查理曼与布里塔尼亚,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罢了!”

  老军官挺直腰板,目光也变得锐利了起来:“这正是我们铁砧工人党争取民心的绝佳时机!”

  克劳泽也突然站起身来,双手重重拍在会议桌上。

  “埃里希将军说得太对了!

  我们要向全体国民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

  凭什么!

  凭什么要让一群要让那些卑劣、懦弱、腐朽的战胜国,将他们肮脏的《赛格纳条约》像狗链一样拴在伟大帝国的脖子上?!”

  克劳泽忽然压低声音,以极具蛊惑力的耳语般音量继续说道。

  “但是诸位,请记住

  只有真正握住权柄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重建钢铁洪流般的军工体系!

  才能锻造战无不胜的军队!

  才能让帝国的铁骑再次踏平旧大陆西部!

  否则我们就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办公室里,像怨妇一样哀叹时运不济!”

  最后克劳泽右臂如利剑般刺向天花板,手掌绷得笔直,大声吼道:“胜利万岁!”

  在场的军官们如同被电流击中,齐刷刷地抬起右臂回应,眼中燃烧着狂热的火焰,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胜利万岁!!!”

  ......

  在世界各地局势风云变幻之际,战争的车轮依然无情地向前滚动。

  自从布里塔尼亚皇家空军六艘战斗飞艇在行动中嗝屁后,驻扎在纳尔维克港的国际联盟军十三万先头部队明显收敛了先前的骄横之气。

  士兵们收起了往日的散漫作风,各级军官也开始认真的研究起着从各国情报部门汇总来的临时联合政府军事情报。

  不过可惜的是,各国的情报工作都陷入了阻碍。

  派出的情报人员甫一进入临时联合政府辖区,就立即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那里,群众们都自发的形成了林恩老家“朝阳群众”式的民间监察网络,街头巷尾的“村口大妈情报站”更是无处不在。

  在这些觉悟极高的根据地民众自发盯防下,那些操着外地口音、行为可疑的情报人员往往刚露面不久就会被敏锐的当地群众发现异常。

  在刺探工作全面受挫后,各国情报人员不得不调整策略,转而潜入冬宫议会控制的区域,试图通过间接渠道获取有关临时联合政府的情报。

  然而即便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他们的收获依然少得可怜。

  冬宫议会与临时联合政府之间的信息壁垒同样森严,能够获取的有效情报屈指可数。

  前线指挥官们面对着情报真空的困境,也不得不依靠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来制定作战计划。

  每个决策都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军官们常常为了一张模糊不清的敌军布防图争论到深夜。

  就在这种情报匮乏的窘境中,国际联盟的第二批增援部队在半个月后如期抵达纳尔维克港。

  这支由二十万精锐组成的生力军,携带着大量重型装备在港口完成集结。

  随船而来的还有数千名经过紧急培训的港口劳工,他们迅速接管了原本由士兵们笨手笨脚操作的装卸工作。

  这些专业劳工的到来,终于让后勤工作顺畅了不少。

  堆积如山的物资开始有序流转,时有延误的货轮终于能够按时卸货。

  第二批部队抵达后休整了一天时间。

  随着统帅部一声令下,三十万大军便如潮水般涌向山区前线。

  只留下三万兵力驻守港口要地,保护临时设立的联合统帅部并确保后勤生命线的畅通。

第557章 《冰气历生活小妙招》

  国际联盟军紧锣密鼓的行动时,挪瑞芬临时战区这边当然也没有闲着。

  随着布里塔尼亚空军准备屠杀平民的暴行被彻底揭露,山区迁徙民众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从最初的抵触怀疑到如今的全力配合,这种自发形成的凝聚力让整个迁徙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内阁工作人员与战区部队的协同效率因此显著提升。

  在专业化的调度指挥下,蜿蜒的山路上形成了井然有序的车辆与机械驮马的长队。

  青壮年自发组成护卫队维持秩序,医护人员驾驶着雪橇救护车在队伍间穿梭巡逻,就连老人和孩子都严格按照划定的安全路线前进。

  这种高度的组织性使得迁徙速度比预期提升了近40%,越来越多的民众安全穿越了险峻的纳维亚山脉。

  瑞德哥尔摩地区的冻土平原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正在展开。

  数以千计的预制板房如同钢铁森林般拔地而起,这些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新型居所不仅装配迅速,其双层中空墙体结构更能有效抵御严寒。

  上百台重型锅炉车沿着规划好的管线分布,燃烧着高效墨石燃料的它们通过蛛网般的镀锌钢管,将温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个临时居住区。

  工程师们还在关键节点加装了压力调节阀,确保整个系统在零下三十度的极端环境中仍能稳定运行。

  在这片白茫茫的荒原上,由军用帐篷改造的诊疗所里医护人员正在为体弱者检查身体。

  甚至林恩还专门贴心指示战士们用集装箱拼装成简易学校,让适龄孩童不会因为战乱而失去令他们“万分怀念”的课堂氛围。

  这种兼顾效率与人道主义的安置方案,与国际联盟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巩固了临时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威信。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海岸居民安全撤离至后方安置区,挪瑞芬临时战区的军事调度工作也迎来了关键性转折。

  山区内原本用于维持迁徙秩序、保障平民安全的作战部队,此刻终于能够逐步从繁琐的护卫任务中解脱出来。

  在卑尔根市郊的战区司令部中,参谋们正用红蓝铅笔在地形图上钩勒出新的防线部署。

  盘旁的轻骑兵机魂滴滴作响,不断接收着各迁徙纵队抵达安全区的确认信息。

  林恩凝视着实时更新的兵力分布图,手指轻轻敲击着纳维亚山脉中段的关键隘口。

  “报告!第三迁徙纵队已完成最后一批人员转移,02集团军3师1团、2团已归建!”

  “突击装甲旅三团发来电报,赫尔辛基至芬里尔的蒸汽管道已全线贯通!”

  这两条电报意味着原本分散在数百公里迁徙路线上,又有两个步兵团一个装甲团被解放了出来。

  而最先完成交接任务的01集团军1师已经沿着主干道,悄然挺进至纳维山区中段,最终抵达了海拔2100米的雪线区域冰蚀谷。

  零下三十度的刺骨寒风中,冰蚀谷呈现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特征。

  谷地两侧是陡峭的冰蚀崖壁,表面布满平行的冰擦痕和冰蚀凹槽。

  谷底散布着被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型漂砾,这些花岗岩巨石半埋在终年不化的积雪中。

  谷地中央有一条季节性冰河,冬季时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冰面下隐约可见冰川运动形成的冰裂隙。

  谷地内植被稀疏,只有少数耐寒的针叶树种顽强地生长在背风处的岩缝中。

  常年低温使得这里的积雪呈现出特殊的颗粒状结构,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谷地特有的冰雾现象时常出现,细小的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这种由冰川长期侵蚀形成的独特U型谷地,加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和特殊的冰雾现象,使得这片区域被形象地称为“冰蚀谷”。

  而一条宽阔的公路如同动脉般贯穿冰蚀谷,沿途架设的加固桥梁跨越冰川裂隙与冰河。

  这条战略通道直通纳维亚山脉中部的交通枢纽雪松镇。

  这个坐落在冰蚀谷东北方向一百公里的小镇,凭借其扼守交通要冲的地理优势,已成为挪瑞芬临时战区至关重要的前沿后勤枢纽。

  国际联盟军若想快速突入瑞德哥尔摩州腹地,这条穿山越岭的公路是必经之路,否则他们就必须绕行超过八百公里的崎岖山路。

  但在这种零下三十度寒风呼啸的环境,持续不断的寒风呼啸与积雪覆盖的崎岖山路,使得长途行军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国际联盟军只能选择依托现有的交通道路体系进行快速机动。

  冰蚀谷的这条穿山越岭的公路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而此时1师正以令人惊叹的效率构筑着立体防御体系。

  毒风迫击炮阵地巧妙地隐藏在冰蚀峡谷的背风面。

  鼠特林重机枪班则利用冰川运动留下的巨型漂砾作为天然掩体,构筑起交叉火力点。

  最令人称奇的是工兵们利用永久冻土层的特性,挖掘出带有第二纪元冰气历末日风格供暖系统的地下指挥所。

  一盏盏加热灯被挂在两侧墙壁,提供着光明与温暖,不用再费力去铺设管道供暖了。

  地面阵地的每个散兵坑之间都用绳索相连,这条“生命线”能在暴风雪中为迷失方向的战士指引归途。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三辆经过雪地伪装的蒸汽动力雪橇,它们缓缓展开液压支架。

  露出12联装的107毫米火箭发射巢,黑洞洞的发射管直指山谷要道。

  还有身着统一更换的雪地迷彩军大衣的战士们在关键隘口埋设着带有温度感应装置的“冰霜炼金地雷”。

  这种智能武器能精确识别载具引擎的热源特征。

  触发后瞬间释放的极寒能量足以将钢铁战车冻成冰雕,却对体温相对蒸汽引擎只是一个零头的人类毫无威胁。

首节上一节442/4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