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防御体系将自然地形与超凡科技完美结合,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随着后续部队陆续抵达,整条防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善起来。
数百台巨蟒机魂如同冬眠的蛇群般蛰伏在雪原山区各处。
它们展开的伪装迷彩与周围的冰蚀地貌完美融合,连最敏锐的侦察兵都难以辨别,除非敌军职业阶军官亲自上前线仔细勘察才有可能会发现。
而在位于山腹的师指挥部更深处,工兵们正操纵着次元粉碎机拓展山体。
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个直径约15米的完美球形空间在岩层中逐渐成型。
这里将成为整个防线的神经中枢,不久后一台作为通讯基站的差分机机魂将运抵这里投入工作。
外部墙体、大门都涂抹了防冻油漆,内部空间被数十盏加热灯照得通明。
这些采用第二纪元冰气历黑科技的供暖设备正以最方便的方式维持着恒温。
与那些需要铺设复杂管网的传统蒸汽供暖不同,这些看似朴素的油灯状设备展现出了惊人的实用性。
只需安装一条简易的运输管道,从另一端投入煤炭、墨石等固体燃料给加热灯,它们就能持续不断地输出稳定热量。
为此只需要安一条墨石运输管道就能自动补充燃料了。
当年欧德带领着新灵敦聚居地的居民们可是整出了不少“冰气历生活小妙招”。
从简易实用的蒸汽雪橇,到这些只需补充煤炭、木柴就能工作的加热灯,再到能抵御严寒的特制防冻油漆。
这些凝聚着先民智慧的发明创造,正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构筑防御工事时,天际线突然传来螺旋桨引擎的嗡鸣。
两架蚊式MK-II侦察机如同钢铁秃鹫般从云层中钻出向阵地飞来。
地面上的战士们只是抬头瞥了一眼,便继续埋头于手头的工作这种日常巡逻的侦察机早已见怪不怪。
然而当敌机开始俯冲降低高度,机腹下的侦察相机镜头对准这片繁忙的“建筑工地”时,异变陡生!
五道猩红的曳光弹链突然从雪原某处冲天而起,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致命的轨迹。
驾驶舱内的飞行员一阵亡魂大冒,本能地猛拉操纵杆试图爬升,但那五条火蛇般的弹道竟如同活物般紧咬不放。
一阵砰砰砰的爆响过后,其中一架侦察机的右翼引擎迸出刺目的火花,另一架的尾翼则被打得千疮百孔。
两架冒着浓烟的飞机像折翼的鸟儿般打着旋儿坠向远处的山峰,在雪坡上炸出两团橘红色的火球。
其中一名飞行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才看清,覆盖着积雪的公路旁,五辆伪装成普通运输车辆的鬣狗防空车正缓缓收起炮管。
这些由卡车头牵引着拖拉机底盘改造的机动防空平台,其37毫米双联装炮管还在冒着青烟。
装填手们正忙着将新的弹链送入供弹机,而车长则通过潜望镜继续扫视着可能出现新威胁的天空。
两架侦察机击落仿佛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有带来任何的影响。
第558章 占据中线 堵在山区
嘭
蒙德马利元帅在收到前线部队的报告后,忿怒的锤了一下桌子。
“见鬼!
又是两架侦察机在山区中段失联,距离统帅部仅有九百公里的直线距离!”
参谋部里弥漫着压抑的寂静,参谋军官们默契地交换着眼神这已经是本周第五次目睹元帅如此震怒。
有人悄悄瞥向墙上那幅巨大的纳维亚山脉地形图,红色标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南蔓延。
这些日子,国际联盟军也在不断的派遣侦察机前往纳维亚山区内侦察敌情。
每天都有新的侦察机组奉命飞往那片被迷雾笼罩的山区,但超过七成的飞机就此音讯全无。
最初只是在山脉北部出现零星失联,短短七天后,中段区域也开始吞噬这些飞行员。
作战参谋们心知肚明:这个失联轨迹正在勾勒出敌军主力部队的推进路线。
当最新失联坐标显示在距离统帅部仅九百公里的位置时。
所有人都意识到敌军前锋已经突破纳维亚山脉中线。
距离国际联盟军最前沿的一支布里塔尼亚王牌部队狼骑师,只剩不到一百公里的距离了。
然而就是这不到一百公里的距离,却是让蒙德马利元帅为之暴怒。
因为这短短的两百公里距离,正是决定战局的关键所在。
只要国际联盟军能再向前推进这一百公里抵达山区中线。
所有部队就能全程乘坐载具沿着主干道公路向东快速机动,一举进入瑞德哥尔摩地区的冻土平原、针叶林地带。
如此一来,联盟军便能摆脱狭窄崎岖的山地环境,在更开阔的地形上展开作战。
挪瑞芬公国的地理格局清晰地分为三个州:最东侧与露西亚接壤的诺基亚州,中部的瑞德哥尔摩州,以及西侧濒临黄金海的纳维亚州。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瑞德哥尔摩与纳维亚两州的版图就好像分别是“丿”与“”,恰好构成一个“人”字形结构。
其中“丿”与“”之间的区域被海洋分隔。
按照原定作战计划,国际联盟军若要从纳维亚南部进入瑞德哥尔摩。
必须先沿着“人”字右侧的“丿”即纳维亚山脉向北推进约九百公里,穿过冰蚀谷抵达山区中线位置的主干道枢纽雪松镇。
一旦占据这处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部队便能依托主干道公路网迅速向东机动。
之后一路坦途的经过卑尔根市,然后轻松转入瑞德哥尔摩境内,在更有利的地形上展开攻势。
可如今,这一关键的中线枢纽却因己方行军迟缓而落入敌手。
敌军却抢先一步占据纳维亚山脉中线的雪松镇,将国际联盟的大军给堵在了在纳维亚山南部的险峻地形之中。
要知道,北境的冬季气温已降至零下三十度,极寒环境本就对行军作战极为不利。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方不仅要指挥部队推进,还要同时组织大量平民的撤离与迁徙工作。
这意味着挪瑞芬临时战区部队的后勤与调度能力受到了极大牵制。
按理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林恩的部队根本无法正常展开军事部署,这相当于给了国际联盟军大概二十天的宝贵时间。
然而,即便拥有这样的时间优势。
国际联盟军却依然未能在林恩之前抢先完成那关键的九百公里行军。
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敌军控制了纳维亚山脉中线的雪松镇,把他们给堵在了山区南部。
正因如此,蒙德马利元帅才会如此暴怒。
尽管双方地面部队至今尚未正式交火,仅有一场空战记录,但对方的行军速度却让他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在极寒、后勤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林恩的部队竟仍能保持如此高效的推进速度,甚至赶在国际联盟军之前占据战略高地。
这种惊人的执行力,真的是外界大多数人口中的“灰色牲口”吗?
蒙德马利元帅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他强压下心头的不安,面色阴沉地转向作战参谋。
“立即传令狼骑师全速推进!
敌军刚刚控制中线枢纽,防御工事必然尚未完善。
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军,务必在24小时内夺回雪松镇!”
他的拳头重重砸在沙盘边缘,震得代表部队的模型微微颤动:“告诉狼骑师的威廉姆斯少将,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
若等敌军完成防御部署,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都要被困在这该死的山区里了!”
参谋们迅速记录着命令,整个作战室的气氛瞬间紧绷到极点。
与此同时,位于卑尔根市的战区司令部内,林恩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作战地图上。
当确认01集团军第1师已经在中线主干道枢纽附近展开防御工事构筑后,他紧绷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长舒了一口气。
虽说瑞德哥尔摩的冰湖、针叶林、冻土沼泽地形同样不见得有多好,但那里发达的交通网络确实更适合大规模军团会战,战术灵活性反而会受到限制。
林恩的目光重新聚焦在纳维亚山脉中线以南100~200公里区域,那里正是被他们成功阻滞的国际联盟军主力所在位置。
他身旁阿列谢克的声音也带着几分如释重负道:“现在这个局面再好不过了。
将敌军主力牵制在纳维亚山脉南部进行山地作战,既能最大限度减少战火对挪瑞芬公国居民财产的破坏,又完全符合我们的战略预期。”
就实力而言,挪瑞芬战区四十七万兵力完全有底气与国际联盟军正面抗衡。
所以从纯军事角度看,最理想的做法其实是顺应敌军意图,主动拉长战线。
一旦战线拉长,敌军后勤补给线也必然随之延伸。
届时林恩完全可以派遣精锐部队在山区袭扰其后勤补给线,削弱前线作战能力,伺机实施大规模穿插围歼。
但关键是挪瑞芬公国现在已经可以算是境内作战了。
这要求军事行动必须统筹兼顾平民安全、基础设施保护以及战后重建等非军事层面的考量。
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战场上的军事胜利本身。
纳维亚山脉东西横跨四百公里,南北纵深达一千八百公里的广阔空间,为部队机动提供了充足的战略回旋余地。
足够林恩慢慢陪盟军的一群“名将”们去玩一场持久战了。
就如临时联合政府前段时间的公开宣言: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陪他们打多久!
当然,这种决策也存在着部分亚美利加那边的考量。
当前亚美利加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过热迹象,通过延长战争时间,拖到经济危机全面爆发。
到时候克拉克那群共和党人的精力都会被国内的烂摊子牵扯。
就不会再整天惦记着林恩阿克曼与维尔沃格之间关于开放两亿人口市场的协议了。
第559章 狼骑师
积雪皑皑的山间公路上,蒸汽引擎的轰鸣声在峡谷间回荡。
一支钢铁长龙般的车队正在蜿蜒前行,履带与车轮在积雪路面上碾出深深的辙痕。
打头的是六辆蒸汽坦克,其炮塔上覆盖着防寒伪装网,炮管直指前方。
紧随其后的是二十辆装甲步战车,车顶的机枪手们裹着厚重的防寒服,警惕地扫视着两侧山脊。
车队中段,五十辆军用卡车与另外六辆蒸汽坦克交错行进。
卡车上满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紧握着武器,呼出的白气在防寒面罩上凝结成霜。
各类火炮装备被帆布严密包裹,只露出黑洞洞的炮口。
后方的后勤保障部队包括维修车、满载墨石以及补给物资的运输重卡,为整个战斗群提供持续作战能力。
这是一支典型的临时编组机械化战斗群,由一个摩步团与一个装甲团混编,是一支先遣队。
而在车队的核心位置,一辆特制的装甲指挥车格外醒目,其车顶的天线阵列和额外的装甲防护显示出其重要地位。
指挥车内,先遣队指挥官温莎少校正紧盯着作战地图,随着车辆在崎岖山路上的颠簸,他的心情也愈发的暴躁。
“在这种见鬼的天气条件下,该怎么在24小时内拿下冰蚀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