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龙头大佬 第273节

  口号喊的震天响,传入祠堂中,令尹照棠不禁微微皱眉,正在待客的廖闰琛挥起袖袍:“把门口的人清理干净,带头的几个抓进祠堂,当着祖宗牌位,挑断手脚。”

  次子廖志兴主管乡事,闻言立刻抱拳:“是,老豆。”

  廖闰琛品着茶,风轻云淡的道:“唔好意思,阿棠,叫你见笑了。”

  有很多首批把丁权卖出的乡民们,见到价格上涨,感到巨大不满,自称是受到家族蒙骗。

  开始在一些地产公司的蹿唆下,聚集抗议,闹事生非。

  尹照棠饮着茶,缓缓笑道:“有些公司,明着不敢拦我,私下搞小聪明,希望我收一点丁权。”

  “少我一家,价格就能降一些。”

  在华资地产商眼中,他是霍生的经理人,专程帮忙在新界收丁权。

  廖闰琛厌烦道:“那些人真是嫌着没事,让他们少收一点,是叫他们少亏一点嘛。外边的扑街仔也是,为几个钱,闹到祠堂来,真丢脸。”

  “丁权价格暴跌后,高价买他们丁权的投机客,有几个会真正的破土施工?想等房子住,等到死啦!”

  “但卖给霍生的人,拿到手五万块不多,却一定有房子住,好说歹说,说破口舌都不通。”

  上百名手持棍棒,体格健壮,面色凶悍的乡勇,突然在道旁冲出,朝着抗议人群挥棍就打。

  厮打中,女人与小孩的嗷嚎,男人愤怒的惊叫,仲有中刀挨劈的惨叫,转眼间便推倒打翻十几人,场面非常混乱。

  宗族作为最原始的组织,既会帮乡民伸张利益,亦有《家规》作准绳,乡勇作拳头,该狠下手时,不会顾忌人命。

  尹照棠对外头的声音充耳不闻,为乜地产商要开发新界,一定要五大姓点头?因为,五大姓不仅能搞事,还能成事。

  跟个人对接,一年半载都收不上几个丁权,跟宗族对接,一次合同几千个,几万个随便买。

  上百亿资金涌入新界后,乡民闹一点小事,简直微不足道。

  金钱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三观,当身边每个人都有钱后,社会一定会掀起股金钱至上,互相攀比的风气。

  这个月新界的地下赌档,洗脚房,按摩店生意可是爆红,酒楼办婚礼的都比往常多。

  也许在泡沫戳破后,新界会一地鸡毛,但是,涌入的资金,始终会留在新界,能创造出更多的工厂。

  至于个人际遇,得看个人头脑。有人发家,有人会跳楼,都是发展的结果。参与炒高丁权的华资地产商们,有种在新界盖楼的人,等84年之后,也会赚取到收益。资金不足的投机客,就看鬼佬入市后的那一波,谁跑的更快了。

  敢于投机,肯定要承担涨跌。

  不过,到达百亿后,不管是华资地产,还是英资地产,都已经慢慢收手。他们丰富的收地经验,已经断定价格见顶。

  令人意外的是,直到此时,置地公司都没入场。

  看来在丢失九龙仓后,怡和对华资的警惕心,已经达到顶点。

  尹照棠把玩着茶杯,缓缓说道:“麻烦廖叔跟乡民们通个气,霍生的证券发行已经拿到批文。”

  “这口棺材是给鬼佬打的,叫乡民们不要入场。”

  如果乡民们把丁权卖掉后,直接挥霍一空都还好,最后起码还有地方住,钱也是花在新界。

  可要是有聪明人,把卖掉丁权的钱,拿去认购证券,等到泡沫戳破,钱就可能打水漂。

  指望乡民们在下跌周期里,拿稳证券,等待长周期的反弹,最终获得收益。不如劝告乡民们放弃,省得头脑发热,搭上全套身家。

  廖闰琛理解他的好意,颔首答道:“放心,我会严格约束。”

  “尽力就好。”

  尹照棠道。

  丁权风暴热度退潮,地产们手中攥着近十万个丁权,其中霍生三千个,恒地四千个,新世界八千个。

  利氏家族五千个,太古集团一万个,余下分散在数百家地产公司手中,其中还有赶来的国际游资。

  平均每一千个丁权,便足以盖一个高层住宅小区,十万个丁权真进行开发,新界将竖起一座座高楼。

  但以新界山村兼工业区的面貌,资本不可能真把十万个丁权都开发。

  霍兴堂置业在拿到批文后,正式在荃湾区立项,并开始发售证券,以荃湾丁权项目担保,认购证券者,可获得年百分之十的高额利息。

  在经济发展浪潮中,地产行业,可带动百业,向来是经济强心剂,再配合证券融资,楼花等金融工具。

  将迅速推快金钱的流速,每个人的预期收益都变高,每个人环节似乎都钱挣,连消费者都觉得挣到了。

  构成一片欣欣向荣,百业昌盛的奇景。

  随着霍氏的证券被投资机构抢口一空后,余下的地产公司陆续上马项目,发售证券,以恒地、新世界、太古集团、利氏家族的实力。

  拿到批文,发售证券,简直不用太轻松。

  证券筹集到的资金,再拿来收丁权,开发新项目,而盖项目的钱,则靠兜售楼花,由炒房客们买单。

  作为地产金融链的最后一条,炒房客只有接盘侠的身份,仲有人以为自己也是投资者呢!

  地产老板们则利用上下游公司,把钱套出去,享受着公司股票上涨的收入,打着融资的旗号抢钱。

  1982年,丁权风暴的出现,令全港经济由阴转晴。

  虽然,港府收不到丁权的差饷,但是带动的产业,亦令港府税收看涨,新任总督政绩斐然。

  赛马会,沙田马场,俱乐部餐厅。

  汇丰洋行总裁沈弼,穿着绿色的针织毛衫,将一件白色卫衣,绑在脖子上,正满脸笑容,跟太古洋行总裁柏利德聊天。

  皇家马会十二人董事局,每个月都要对执行层开一次监管会议。会后,董事局成员会在专属餐厅聚会,联络感情。

  两个洋行总裁碰面,不是聊女人,便是聊金钱,话题很快来到丁权证券。

  只见柏利德叼着雪茄,手腕戴着百达翡丽钻表,十分自信问道:“沈总,汇丰在市场上扫了多少货?”

第418章 莫天真,勿糊涂

  沈弼添为本届赛马会主席,举杯红酒杯,风轻云淡道:“二十亿港币。”

  柏利德面色惊讶,不可置信的叫道:“偶买噶!”

  港灯集团总裁施德名,凑近前来,面带轻笑:“太古洋行扫货多少?”

  柏利德饮下红酒,出声道:“五十亿!”

  马会董事们闻言一阵哗然。

  迪肯律师行主管陈克多,大感兴趣地走到人群中,扬眉问道:“怡和集团有扫货吗?”

  港灯目前已被怡和控股,但还有独立经营权,是以仍保留着赛马会董事局的席位。

  怡和洋行西门.凯瑟克穿着白色西装,站起身道:“送上门的利润,没理由放过,怡和集团已经认购三十亿丁权证券。”

  陈克多缓缓颔首,举杯敬酒:“凯瑟克先生,恭喜!”

  柏利德搂住沈弼的肩膀,高高举杯:“先生们,为新界人的愚蠢干杯,为华资的贪心干杯。”

  十二马会董事们,走到餐厅中间,跟主席共饮金樽。

  “干杯!”

  马会董事局以实力为尊,汇丰、太古、怡和一档,港灯,煤气公司等大型能源一档,余下仲有花旗,渣打,摩根等。

  其中,汇丰、太古、怡和都是清朝时便扎根国内,业务涵盖金融,地产,民生,航空等,最赚钱的领域。

  港灯,煤气则是借能源的重要性,占据非凡地位,花旗,渣打,摩根等洋行,主做金融。

  主席三年一选,洋行轮流坐庄。

  赛马会的投注收入要上交祖家,会费和杂项收入董事局平分,刻意制造大热门,再爆冷,收割外围投注。

  俗称“造马”的手段,则是赛马会主席的额外收入,每隔几年,港岛都爆出“造马案”,实则年年都有。

  这十二间行洋扫货两百亿港币,每年拿百分之十的利益,便是二十亿。83年全港为300亿美元,躺着什么都不做,英资财团便可拿走百分之一。

  外资敲骨吸髓,抽筋扒皮,真是要榨干港岛。

  何况,洋行董事们最擅长金融,根本不会长期持有证券,而是会把证券打包出售给投资机构。

  港岛有名的投资机构,几乎清一色的外资,许多还是洋行的子公司。

  拿股民的钱,把包装好的金融产品买走,最后暴雷,依旧是华人接盘。

  洋行董事们看穿新界丁权是泡沫,但依旧鼓吹,坚信手握金融命脉,不可能是最后一棒

  洋行中最保守的怡和,都不可能再坐视机会溜走,拿出仅有的银纸弹药,冲入市场。

  柏利德放低酒杯,缓缓说道:“飞利浦大班佛雷德的案子,警方还没抓到真凶,马会应该向警队施压。”

  施德名蹙起眉头:“上次董事会,还没决定好,是对忠和进行产业封锁,还是请警队做事。”

  陈克多:“叫警队做事,是要钱的。”

  董事局需要维护马主们的社会地位,但动忠义堂的代价,已经会叫马会董事们肉疼。

  洋行几百上千亿的资产,摆在账户上好看,只做有利可图的事。

  西门.凯瑟克道:“我还是支持产业封锁,等证券抛售给机构,丁权暴雷后,港岛肯定有华资破产。”

  “到时,我们重新收购关键产业,便可轻易制裁尹氏集团。”

  关键产业是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坐拥荃湾和维港最大物流仓储的“九龙仓集团”,以前还在英资手上时。

  华资航运公司要祖一个仓库,都要攀附鬼佬。只要鬼佬拒绝出租,便可使货物晚期,或者烂掉。

  还有码头公司,航运公司,都是可封锁贸易的产业。

  洋行正是在二战后,陆续丢掉很多关键产业,才使华资困龙脱锁。以前利用马会内部的资源,便可轻易制裁华资。

  现在却要付出代价,启动官僚系统,成本极巨上涨。

  沈弼缓缓颔首:“尹氏集团,说的准确,以忠和电子的产业布局,确实有希望创建一个大集团。”

  “要是能买下尹氏,我们有望重回领导地位。”

  西门.凯瑟克道:“yes!”

  可洋行想要证券包装成金融产品,以基金,投资保险的方式,转给华人接盘,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但当洋行两百亿资金涌入丁权市场后,地产商们的开发激情和买地热情,有者显著提高。

  虽然,尹照棠无法拿到每个洋行准确的扫货数据,但是,通过精算师操盘,已经断定洋行大规模入场。

  两个月后,四化会成员梁超英,署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莫天真,勿糊涂》,指责当局监管不力,使证券流入三级市场。

  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劝阻股民勿购买相关基金,言语十分苛责,暗骂当局为虎作伥,搜刮民脂。

  霍兴堂置业发布风险预警,暂停收购丁权,打响反英第一枪。其余地产商们见到霍氏收手,似乎都预感到风暴降临,渐渐停止收购。

  新界丁权已经出货大半,整个新界都欣欣向荣。停止收购丁权,并不会影响到新界民生。

  因为相当部分的男丁已吃到红利,只要利好属实,保留丁权再卖,依旧能获得涨幅收益。

  可《新华日报》突然发布声明,否认市面上流传的《中英协定》条文,重申会按期收回全港。

  间接否认新界的利好消息。随着大利空的诞生,华资公司开始疯狂出逃,大批甩手丁权。

  新界土地价格一落千丈,首支证券基金发布后,抢购者寥寥无几。洋行似乎意识到不对,开始在英文报纸吹风,大肆看高。

  可新界乡议局随即流出内幕,要把飞马波鞋厂和飞马服饰的工厂搬迁到大埔,清理土地交给地产商后。

  飞马公司六千多名工人,顷刻间被点燃怒火。

首节上一节273/4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