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17节

  林思成直摇头:“然后,被你那些同学,朋友们当大猩猩围观?”

  叶安宁撇着嘴,拍了他一把:“哪有那么夸张?”

  没这么夸张才怪了。

  去是肯定要去的,至少要去一趟故宫。把上辈子没来得及学,没学踏实的再好好学一遍。

  但时机不对,时间也不够。

  至少,要等中心运转的再稳定一些,手艺再练的娴熟一些。

  乃至,名气更大一些……

  知道说不动他,叶安宁再没提,两人出了集市。

  林思成把叶安宁送到了学校,又把车停进车库。

  东西不多,叶安宁自个提了上去。门刚一开,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不出意外,舅妈肯定在做蒸盆子。

  这是她问林思成的妈妈要的配方,这几天正在苦练,准备回京后在家人面前好好露一手。

  听到动静,单望舒出了厨房,瞅了瞅她手里的袋子:“带的什么?”

  叶安宁举了举:“糖叶、果子、丸子、冻肉、油糕……”

  小胖子坐在沙发上,正在看电视,瞄了一眼,悄咪咪的就要往卧室里溜。

  不出意外,表姐已经塞满了一肚子。但她嘴太馋,待会肯定还要各样都尝一点。

  但吃不完怎么办?

  当然最后归他扫盘,不然他又不爱吃,怎么会这么胖?

  正好听到动静,王齐志也出了书房。

  他摸了摸儿子的脑袋,一脸嫌弃:“叶安宁,你看有坚,哪个男的会喜欢这些玩意?林思成也是可以,为了迁就你,是不是硬着头皮,梗着脖子硬往下咽?”

  叶安宁撞天叫屈:“哪有,他吃的比我还多!”

  “没有才怪……”

  王齐志话没说完,就被单望舒瞪了一眼。

  没有情趣的老男人,你懂个屁?

  谈对象那会儿,王齐志带她看一场电影,她都能高兴半个月。

  但掰着指头再算算,哪怕只是看电影的次数,竟然一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哼了一声,单望舒接过东西,王齐志看到了叶安宁手里的长盒。

  “咦,这么快就裱好了?”

  “不是太爷的字,那幅明天才能取。”叶安宁递了过去,“这是林思成顺手淘的,让我带回京城,到故宫帮他看那只嘉庆粉彩杯的时候,顺便请位字画老师看看!”

  王齐志怔住:啥?

  分开都能听清,但凑一块,怎么突然就听不懂了?

  他瞅了瞅:“林思成从哪淘的?”

  “荣宝斋!”

  “为什么要带到故宫,请老师看?”

  “他说这是沈度真迹,明代《画院录》,清代《石渠宝笈》中都有收录。但有些古怪,所以要查查资料,还得和故宫中的沈度真迹对比一下……”

  叶安宁大致讲了讲,王齐志和单望舒一脸愕然。

  在荣宝斋捡漏,捡的还是荣宝斋专营的字画?

  林思成,你能不能再搞一点?

  乍一听,还以为他和郝钧联手下出笼(里外勾结,中饱私囊)?

  但再看东西,就感觉,他这漏捡的,真就是理所当然。

  只是一眼,王齐志就能看得出那异常明显的两道缝。更能看的出,左右两边的颜色稍深,中间的画心颜色稍浅。

  这中间的字,显然就是后补的。

  但谁能想到,后补的题和跋是沈度盛年时所作,画心则是晚年所题,中间相差近二十年,前者当然更旧一些。

  更没想过,这是官补,甚至是“奉旨补款?”

  两人怔愣了好久,单望舒努力回忆:“我怎么记得,好像有哪位名家的画,好像也这么补过?”

  叶安宁点点头:“林思成说挺多,光是《石渠宝笈》记载的就有十好几件……最有名的是文徵明的《山庄客至图》,现在收藏在辽宁博物馆。

  因为当时文徵明题印和留款位置过高,装裱的时候裁了下来,移了一下位置,又补了上去……

  清代时也有过,因保存不当,或是受潮,或是蚁啮,或是移款,或是裁补……像四王、郎世宁,焦秉贞的作品都补过!”

  叶安宁一提醒,单望舒约摸有了些印象,虽然没想起来是谁的作品,但她确实是从《石渠宝笈》中看到的。

  随即,她猛的一顿,微往后仰。

  《石渠宝笈》只是按画作特点、艺术风格分类,而非按某个人,或某一时期归类。

  更没有专门记录哪些补过,哪些拼过的分卷,只是具体到哪一幅画,才会提一下。

  那林思成为什么能记这么清楚,一说就是八九一十件?总不能,他把整本的《石渠宝笈》背了下来?

  但前后三编一百零八卷,收录作品万余件,含作者来历、作品出处,题跋、印章、款识等等的注解,每件不到上千字,也有七百八字。

  一万件是多少字?

  看单望舒瞪圆眼睛,叶安宁叹了口气:“他说是凑巧,刚好看到过!”

  单望舒:“呵呵……”

  王齐志早就见怪不怪,托着下巴端详:“如果是真迹,能卖多少?”

  单望舒比划了一下:“市场价的基础上翻一番!”

  王齐志算了一下,微微一惊:“这么高?”

  单望舒白了他一眼:“你以为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放在古玩行同样适用。所谓文玩,文在先,玩在后,与之相关的故事越多,越是离奇,越是曲折,所赋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就越高。

  说简单一点:这幅画的性质,就如错版币。

  关键还在于,这东西被明清两代内廷收藏,更收录于两朝宫廷字画著录之中,又为作品增色不少。

  所以,别看画心才是四尺八开(35*34),小品中的小品,但至少五六百万。

  而半个多月之前,林思成才淘到一只嘉庆粉彩杯和一串奇楠,差不多四五百万。等于不到一月,赚了上千万……

  即便不是第一次,但单望舒依旧觉得:就这个赚钱的速度,迟早有一天,林思成开个银行都有可能。

  暗暗转念,她呼了一口气:“林思成花了多少?”

  “五十万!”

  叶安宁大致讲了讲经过,下意识的,王齐志和单望舒又对视了一眼。

  感觉林思成,行事越来越堂正,越来越大气了。

  真正的捡漏应该怎么捡?

  换成郝钧:不露声色,行若无事。事后再请个朋友……顶多花个七八万,甚至于三五万就能弄到手。

  但玩脱可能性也很大,不如林思成这样,当机立断,快刀斩麻。

  “哦对了……”王齐志又想了起来,“你说了没有,请他去京城玩?”

  “说了!”叶安宁抿着嘴,“他说他不想当大猩猩!”

  单望舒怔了一下,掩着嘴笑:“这死孩子!”

  但别说,真就挺形像。

  就王齐志那性格,林思成要是去了京城,他要能忍住不带着林思成到处显摆,才怪了。

  今天见这个前辈,明天见那个领导。个个都是长辈,林思成除了点头哈腰,就是谦恭陪笑。

  林思成脑子有坑才会去京城?

  王齐志倍感遗憾:这小子不上当啊?

  唏嘘了一下,他又拿出手机,拔了出去。

  “大哥,年货别买太多……让你们尝尝老家最正宗的蒸碗,秦岭最纯正的野味……哦对了,还有一瓶赤霞杯(犀角杯)泡的酒,回去后让王大夫(保键医生)看看,老太爷要不能喝,正好便宜老爹……”

  电话里传来倒吸凉气的声音:“赤霞杯……老三,你从哪弄的?”

  “当然是弟子孝敬的!”

  “我说的不是酒,我说的是杯子!”

  王齐志一脸得意,“哦……你说杯子?他从地摊上淘的……

  单望舒和叶安宁对视了一眼,齐齐的撇了一下嘴:就知道,他撺掇着林思成去京城,就没安什么好心。

  看吧,这还没到家,就显摆上了?

  ……

  不知不觉,年节渐近。

  二十八,林思成开车,把王齐志一家送到了机场。

  临登机,王齐志都还在唠叨:总感觉少点什么,感觉今年这个年,好像过得不是很得劲。

  林思成笑着安慰:明年过年,一定陪老师去京城。

  要的就是他这句,得了准话,王齐志才心满意足的上了飞机……

  回到家,林思成又帮忙搬东西,往东曲江池村的老宅搬。

  二十九准备了一下,大年三十,一家人两辆车,回了老宅。

  两进的院落,就农村那种普通的宅子,以前前院住人,后院养牲口,前门后门种菜。

  但地理位置极好,坐南向北,门口正好对着曲江池。

  两千年左右,邻居举家搬到了上海。老爷子给老爹分了户,把隔壁也买了下来。

  之后打通,又改造了一下。所以面积不小,零零碎碎差不多四亩出头。

  收拾的也挺好,一到夏天,跟座花园似的。

  其实住的很少,也就逢年过节来一下。但只要一来,就热闹朝天。

  从建国到八十年代,村里就出了两个大学生,第一个是林长青,第二个就是林承志。

  一家子又是教授,又是公务员,又是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父子俩性格忠厚,能帮就帮,江燕飞也待人宽和,所以口碑极好。

  不管几时回来,不管远的近的,都要过来打声招呼。

  车刚停到门口,铁门一响,左邻右舍闻声而来。

首节上一节217/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