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32节

  林思成,你厉害了,老师我不在才半个月,你就要放卫星?

  “赵总,他人呢?”

  “在三楼!”

  “好,赵总,你先背!”

  哪顾得上可怜兮兮的赵修能,王齐志“腾腾腾”的就上楼。

  刚出了三楼的楼梯口,他又是一愣。

  偌大的会议室,坐满了近一半。八九个学生围着讲台,神态恭敬。

  王齐志看不到林思成,但能听到声音。

  “师兄,你这篇不行:五代耀州青瓷具备的柴窑特征……我那天确实讲过,耀州青瓷与柴窑青瓷有相似之处,但只是因为部分制瓷工艺都来源于越窑……你不能光凭‘可能’,就将两者混为一谈……

  信不信一看标题,期刊就能给你PASS了……当然,做为研毕论文应该是没问题的……”

  “师姐,你这个也不行:宋耀州窑青瓷断代特征比较研究,你学的是保护与修复,却论证鉴定与断代,导师这一关就先过不了。不过可以试着投一投相关期刊……”

  “咦,这个好:宋代耀州窑五足香炉研究……师兄,你可以适当的将覆盖盖扩一扩:比如鼎式炉,花式薰炉,镂孔复层香炉……这些都是宋代耀州香炉中的经典器型……

  要不这样,研究范围也稍大点:宋代耀州窑香炉研究……数据和索引稍稍详实一些,做为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没什么问题……”

  林思成基本是一目十行,但篇篇都是一针见血,飞快的扫一遍,就能指出论文中的问题所在。

  研究生有没有听进去,服不服还不知道,但坐在旁边的李贞和商妍早已心服口服。

  还有林长青,林思成但凡讲的多一点,或是特别一点的,他就会把学生叫过来,再和商妍看一遍。

  每看完一篇,两人就面面相觑,瞳孔中流露着异样的神色:就这论文的指导水平,比起他们俩,好像都不差?

  关键是贼快,三五分钟就指导一篇论文,还带修改意见的,见过没有?

  正惊疑不定,眼前一暗,两人下意识的抬起头。

  “咦,王教授……”

  王齐志忙点头,把两人按了下来,又顺带着瞄了一眼:这不就是刚刚林思成说的,宋代耀州窑香炉的那一篇?

  大致扫了一遍,王齐志暗暗点头:确实不错,覆盖面稍广一点,做为硕士学位论文绰绰有余。

  翻到第二页,论文结尾的空白处,林思成写了几行:

  器型:五足炉,鼎式炉,花式薰炉,镂孔复层炉,豆式炉……

  论文方向:装饰、纹样、釉色……

  重点及特色:宋代审美、艺术内涵……

  王齐志怔了一下:怪不得会议室里这么多的学生?

  就这三行,从论点到方向,再到重点,既直指要害,又面面俱到。

  如果打个比方:厨子教学徒炒菜,全切好了不说,还备了调料。甚至哪一步先放什么,开多大的火,炒几下,都给你标的清清楚楚。

  再要不会炒,那他妈是猪!

  王齐志直勾勾的回过头。

  然并卵,林思成被学生围的严严实实,哪能看的到?

  指导完一篇,学生深深的个躬,一脸感激的离开。顿然又有另一位起身,围在讲台旁。

  走的走,来的来,李贞只是用钢笔写个号,竟都没有歇口气的时间?

  王齐志瞅了好一阵:“林教授,商教授,总不能是全院的研究生,全来了?”

  研究生才几个?

  商妍叹口气:“还有临届的本科生!”

  王齐志一脸愕然:“怎么搞的?”

  “就周一周二,林思成公开培训了两天,可能讲的有些多,耿院和景院就说,让林思成整理整理,看能不能出本与耀州窑相关的综述。”

  “林思成说没时间,耿院和景院就说:没关系,他给方向和论点,论文让学生写。能用的就用,用不了也能给他补充点资料……然后从前天开始,咱们这儿就成这样了……”

  不是……综述是什么概念……让学生给林思成当枪?

  如果只是普通的培训,院领导断然不会这样拍脑袋做决定。所以十有八九,应该是林思成在培训会上讲啥了。

  王齐志暗暗思忖,正准备问,又传来林思成的声音:“这谁写的?宋耀州窑天青釉配釉浅论……这是失传又复原的技术,一没古文献,二没有资料可索引,铜川的配方压根就没公开过,你怎么浅论?”

  “什么,我知道,想向我请教?这位同学,你是想让我见识一下法庭长什么样,还是想让我尝一尝一看的水煮大白菜是什么味道?来,门在那边……”

  “还有这篇:五代耀州窑倒流壶膨胀差异的解决办法……真的,你写在标题下面这些说是狗屁都嫌多余,你还不如只写一行:林思成,你给我写篇论文,老子要发Sci……”

  “啥,你们导师布置的?扯蛋,这要是你们导师让你们写的,我把头割下来……李贞,把这两的名字记住,以后敢进中心,给我撵出去……”

  起初,王齐志还在奇怪:以林思成性格,竟然也会发火?

  又仔细一听,他火气也上来了:这俩是什么狗屁玩意,林思成又不是你爹?

  倒流壶的膨胀差异……他要会,他自己不会发,轮得到你俩?

  随即,他又愣住:咦,好像不对?

  林思成要没在培训会上讲,这两个研究生哪知道什么天青釉配釉,倒流壶膨胀?

  心中愕然,他紧紧的盯着商妍和林长青。

  两人波澜不惊,随后,商妍又往旁边指了指。

  猛一回头,王齐志瞳孔一缩:

  旁边的展柜里,摆着七八件瓷器,青嫩细润,熠熠生光。

  肯定是仿品,但问题是,中间的那只盘,那只壶,不就是天青釉和倒流壶?

  天青釉王齐志知道,商研和林长青也知道,再加一个赵修能。

  但倒流壶,听都没听林思成提过……

  王齐志睁圆了眼睛:“哪来的,林思成仿的?”

  “对,他和李贞,还有肖玉珠,三个人就用了一天!”商妍怅然一叹,“起先他只说是试一试,我和林教授就没在意……结果第二天,他就把壶抱了出来……”

  “据他说,用的是‘倒置三烧法’,比起青花瓷修复的‘多次复烧’、铜胎珐琅修复的‘多点多烧’,要稍微复杂一些……”

  这不是废话?

  倒流壶中间的那两根管在瓷器学中,有个专门的词:异形器。

  细不说,还必须中空,不管是初烧还是复烧,火只能烤到外部,里外必然会受热不均,继而导致变形开裂。

  所以,不单单要解决导管与壶体之间的膨胀差异,更要解决导管外部与内部的膨胀差异。

  要那么好解决,何必因扰好几家机构二十多年?

  真的,要不是围那么多学生,王齐志早把林思成拎起来了:就“试了试”,就试成了?

  就初六,林思成还给他打电话,问他哪天回来,王齐志说是初十。

  林思成提了一下培训的事,又说要试着仿几件耀州瓷,培训的时候当标本用。

  当时,王齐志满脑子都是:姐夫去了西京,会不会发生点什么,压根就没多想。所以他就以为,林思成仿的只是普通的器形,至多仿一下天青釉,更或是茶叶末。

  哪知道,他弄出来了一把倒流壶?

  不是,你倒是说呀?

  要知道仿的是倒流壶,我还管什么姐夫不姐夫?

  王齐志越想越后悔,盯着柜子里的倒流壶,咧着嘴,拧把着脸,就跟牙疼一样。

  “然后,林思成就轻描淡写的,就把那壶,拿到了培训会上?然后,就直接讲?”

  商妍点了一下头,又叹了口气:“倒也不算轻描淡写:刚开始讲,铜川的人就追过来了?”

  啥玩意?

  王齐志猛的一怔愣:“没打起来?”

  “怎么可能?带队的是王市长,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领导,教授,学生?”

  “然后呢?”

  “没然后啊?林思成就正常讲,天青釉和倒流壶就讲了点皮毛,然后讲了一下耀州瓷工艺在各朝代的演变,重点还在于各朝代主流器形的工艺特点和修复要点……”

  “景院长觉得他讲的很全面,又和耿院商量了一下,两人一致建议他整理一下,看能不能出本综述……”

  不是,我问的哪是这个?

  不对,这个确实得问……所谓出书立著,论文写的再多,顶多也就是教授。只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才能称之为学者。

  王齐志就是觉得,对于林思成而言,未免有些早,也根本不用急。

  他惊讶的是,天青釉和倒流壶。

  如果前者是铜川瓷研所、几家大型陶瓷厂的安身之所,那后者就是这几家的立命之体。

  一个是生活的着落,一个是精神的寄托。林思成倒好,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讲,等于“喀嚓”一下,全给撅把断了。

  信不信过几天,等风声传出去,林思成的手机能被人打爆?

  盖因烧过倒流壶的,又不止五代时的耀州一家?

  还有金代的磁州窑,更有元代的定窑,景德镇。同样,技艺失传了……

  更怪的是,铜川的人都追到西京来了,甚至亲眼见了,林思成竟然还能安安稳稳的坐在这里指导论文?

  王齐志越想越不对劲:“不是……王泽玉他们,就没找一下林思成的麻烦?”

  “找麻烦不至于,不过当时确实说过要谈一谈。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当天晚上就回去了,再没人问,也再没人打过电话!”

  林长青一脸狐疑,“林思成也说,这些人挺怪!”

  怪什么怪?

  这要不是姐夫帮他拦回去的,王齐志改姓林?

  厉害了林思成?

  不声不响,姐夫就把这事给办了,其至于林思成知都不知道。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姐夫即便不是百分百满意,至少也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顿然间,王齐志就坐不住了。

  只说是刚回来,连家都没进,他不动声色的下了楼。

  刚出了中心,王齐志就拨通了叶兴安的电话。

  说了一大通,绕了一圈弯子,王齐志又试探了一下:“姐夫,晚上喝一杯!”

  电话里稍稍一顿:“好,喝一杯!”

  挂了电话,王齐志呵呵的笑:果不然……

首节上一节232/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