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41节

  但他只要一提第三代祖师,懂点历史的就能知道,他这一派和龙门派压根就没关系……

  只是随口一问,大致看了看,林思成把几枚印都放了回去。

  手都收了回来,他忽的一顿,瞅了两眼,又拿起了最后那一方。

  寿山石的材质,钮为伏虎,标准的玉箸篆阳刻,但印极小。

  其它印或方二寸,或方三四寸,大的离谱。独有这一方只有三四分,将将一公分出头,就如大拇指的指甲盖一样。

  再看印文,林思成的眼皮又跳了起来:《圆明居士》。

  如果按照龙门派字谱,景道士这一派的开派祖师为龙门派第十代传人,即“清”字辈。刻印必依谱号,即“清和散人”,而非别号“龛谷真人”。

  再看龙门派百代谱: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圆”字排第龙门派十九代,即自然门第十代传人。

  所以乍一看,这是老道第十代祖师的法印。

  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圆明,是“圆明园”的圆明。

  再说直接点,这是雍正为皇子时,自封的道号。

  但九方印混一堆,既有仙君,又有道号,这一方又这么小,所以就没怎么留意。

  放下后林思成才发现,其余或为龟钮,或为鹤钮,要不就是蟾蜍、蝙蝠,唯这一方为伏虎,他才察觉不对:

  道士的印,印钮怎么可能是老虎?

  所以,就差那么一点就混了过去。

  再看刻工,再看篆文……来回两遍,林思成已不上是眼皮跳,心脏也跟着跳。

  这一看,就是两三分钟。

  别说老郝钧和赵修能,就连老道士都狐疑起来:这东西,难不成是什么宝贝?

  见状,林思成叹了口气:两世为人,心态还是欠点火候。

  但赖不到他:见了帝玺,谁要敢说不会激动,能做到面不改色,林思成敢跪下叫他爹……

  转念间,他顺手一放,拿起三寸左右的《清和散人》:刻工一般,但材质不错,上好的和田玉。

  看了三四分钟,林思成放下,拿起那方田黄石的《一明山人》。

  这方比较小,两寸左右,看的却更久,足足五六分钟。

  道士又狐疑起来:这小孩到底想买哪一方?

  如此这般,虚虚实实,九方印来回看了两遍,林思成给了个打包价:《清和散人》、《一明山人》、《圆明居士》,三方印总共二十五万。

  景道士半点没犹豫,当即装进盒子,推了过来。

  林思成趁热打铁:“加《铁拐李》,《仙人乘搓》,再加那本《柳庄神相》,再给你三十万!”

  景道士一顿,又算了算:《长春真人》十万,三方印二十五万,这又是三十万?

  再加上一百零九万的香炉。加起来将近一百八十万,后半辈子躺平都没问题。

  道士心满意足,不停的点头:“行!”

  “还是去银行?”

  “可以!”

  可以就好!

  收了东西,一行人又去银行。郝钧和赵修能跟在后面,不停的对着眼神。

  在他们看来,也就那幅《蓬莱仙山》稍微有点价值,剩下的,价值也就一般。

  但偏偏就是那一幅,像是忘了一样,林思成提都没提?

  所以他们猜测:十有八九,林思成玩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漏当然有,但不知道是哪一件……

  没去贵宾室,直接在柜台转完了账,道士笑的嘴都合不拢。

  说是要请客,但被林思成推了。

  看郝师兄和赵总,好奇的眼珠子发蓝,哪有心思吃饭。

  客气了几句,双方道别。

  赵修能的车里有常备的囊箱,大致分装了一下。将将装好,郝钧从赵大手里抢过大奔的钥匙。

  赵大无奈,只能去开奥迪。

  刚上车,关好车门,郝钧迫不及待:“捡漏了?”

  林思成点头:“差不多!”

  其余不论,光是那樽香炉,就顶两个一百八十万。

  “哪一件!”

  林思成笑了一下:“差不多都是!”

  啥?

  两人回过头:说好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呢?

  他们之前还以为,七八件里面,能有个一两件就不错了。

  正要问,林思成拿起那方《圆明居士》,右手不停的在大腿上划。

  两人对视一眼,再没有吱声。

  临近中午,街上还在耍社火,差不多五公里,却开了半个多小时。

  车刚到楼下,王齐志从三楼的窗户里探了一下头,噔噔噔的往下跑。

  四个人进了门,又迎面撞上了叶安宁。

  林思成怔了一下:“你没上班?”

  叶安宁没吱声:海地祥云双鹤炉,故宫里才有几樽,她也得有心思上班?

  一晚上她就没怎么睡,替林思成惦记了一夜。想的好好的,早上要和林思成一起去。

  结果倒好,都上了车,林思成却把她撵了下来。说那老道士是个老江湖,搞不好会耍阴招。

  还说她要是不下车,就把她抱下来……

  叶安宁瞪了他一眼:“香炉呢?”

  “包里!”林思成指了指手里的囊匣,“进去再说!”

  乌乌央央的进了办公室,都还没坐下,王齐志和商妍推门而入。

  “香炉”两个字涌到了嘴边,两人齐齐的怔住:林思成提着箱子,赵修能和郝钧也提着箱子,赵大更是提了两只。

  这是去买古董了,还是去进货了?

  正怔愣着,林思成一指:“安宁姐,国家图书馆的账号有吧?”

  “有!”

  “你帮我登录一下《故宫书画目录》,淘了几幅画,查证一下!”

  什么样的字画,需要拿故宫的藏品做对比?

  叶安宁狐疑着,但动作很快,坐到电脑前面。

  林思成打开囊匣,取出了《砺剑图》。

  叶安宁将将登好账号,怔愣的一下:“明代黄济的《砺剑图》……不对,这是仿作……但是,真迹一直在故宫里?”

  林思成点点头:“所以才要查证一下!”

  郝钧和赵修能后知后觉:既然真迹一直在故宫里,那这幅是在哪仿的?

  两人面面相觑:“景道士的师祖,进过宫?”

  何止进过宫?

  “不出意外,樊道人应该是雍正八年入宫,乾隆元年离京,在皇宫待了约六年,而且深受雍正和乾隆宠信……”

  说着,林思成敲了两下键盘,转过电脑,一群人齐唰唰的围了过来。

  看看电脑屏幕,再看看茶几上的画,一群人愕然无言。

  不说有多像,几乎一模一样,就像是复印出来的。

  唯的一区别:电脑上的那幅保存的较好,线条清晰,设色鲜艳。后一幅已被薰的发黑,画面已有些模糊。

  看了好久,不知道想到了什么,郝钧突的一激灵,把画提了起来:“赵总……”

  赵修能后知后觉,提起了画轴的另一边。

  两人齐齐的拿出了放大镜,又是看,又是摸,最后还抠了一下:

  纸是刻花笺,墨是三织造的徽墨,颜料有石青、洋绿、银珠、朱红……甚至在渲染的时候,还沥了金,贴了粉?

  简而言之,全是大内贡品……

  但当时怎么没留意,就跟眼瞎了一样?

第217章 帝玺

  赵修能专精瓷器,郝钧专精杂项。书画他们只是不精,而非不懂。

  包括这个“不精”,也只是相对于林思成而言。

  之所以走了眼,主要还是受了林思成的影响:从前到后,林思成就扫了几眼,都没用到一分钟。

  所以两人走马观花,只是匆匆一扫。就感觉画的很普通,装裱材料也是普通的松木和民间常见的宣纸,而且薰的已经开始褪色,就以为这画只是一般。

  而且说实话,哪怕现在再看,抛开纸、墨、颜料,这画依旧一般。

  但问题是,这难道是仿的好不好,艺术水准有多高的问题吗?

  一幅不知底细,不知作者来历的画作,却仿自皇宫大内,那其它的那些呢?

  一群人默不作声,看着林思成打开囊匣,一件一件的往外拿。

  三幅画,三方印,一本相书,并一樽香炉。林林总总共八件,稀稀落落的摆在办公桌上。

  而后,他展开那幅《长春真人》,又在电脑上一顿敲。

  一群人围了过来,仔仔细细的看。

  依旧还是仿作,落款还是樊正,整体而言,艺术水准比那幅《砺剑图》要高一些,保存的也比较好。

  仔细再看,这次的装裱材料好了很多:裱背为罗文生宣,天地为苏造湖色绫,轴头则为紫檀木。虽达不到宫廷大内级别,但至少也是官贾一级。

  再看画心,郝钧和赵修能面面相觑:又是贡纸、贡墨、贡色(颜料)?

  说明什么,说明这幅画也是在皇宫中仿的。

  但这幅又没被烟薰,当时怎么就没看出来?

  正不知该说点什么,叶安宁“咦”的一声:“贺长春真人……长春真人?”

首节上一节241/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