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48节

  自此后,官窑工艺流入民间,各省都有烧造。其中就包括山西……明确记载,明代在官府领过税票(类似营业执照),交过课银(上税),又烧过青花的,就只有三家:太原榆次窑、阳泉平定窑,晋中介休窑……

  但没上过税,偷摸烧小窑口却极多。比如故宫与山西博物馆珍藏的那两件青花筒式炉,就出自大同马氏私窑……”

  赵修能皱起了眉头:“师弟,剩下的,是不是得找一打?”

  当然得找,说不好就能找到第五片,更或是六七八九一十片。

  要是能把这只盘拼出来,哪怕只能拼出大半,残缺的部分用大漆和瓷粉补上,少说也是五六十万。

  实在不行,能把底座拼全也可以,怎么也能卖个十来二十万。

  所以,期盼胖老板没说假话,家里真的还有五六箱……

  王齐志托着下巴:“那这个窑口,应该还没被发现吧?”

  林思成点了一下头:“肯定的!”

  这可是天顺青花,如何有发现,新闻早铺天盖地了。

  王齐志又琢磨了一下:“要不……咱们试着找一下?”

  找啥,窑口?

  林思成顿住,若有所思:“老师,今天是不是谈的不顺利?”

  要谈的顺利,晚上怎么也要安排一下,不可能这么早回来……

  王齐志讪讪一笑:“去的是工业局,见了局长,又见了专门负责澄泥砚厂的副局长。两人挺客气,话也说的很委婉……但说话里话外都一个意思:公示不结束,没有正式列入国家非遗目录之前,技术和数据不可能公开……”

  “也不能参观?”

  “展厅可以看,制胚车间也没问题,但不能下窑……”

  早都想到了。

  涉及到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影响力的国家级项目,而且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间,哪个敢松这个口?

  别说王齐志,哪怕王老爷子来了,估计都不好使。

  但文化部六月份才正式公布目录,这还有三个月,总不能干等着?

  所以王齐志就想曲线救国,就像上次去铜川,林思成准备干的那样:拿点儿能让地方动心的东西,交换一下。

  叶安宁抿了抿嘴:“舅舅,万一瓷窑不在运城呢?”

  王齐志愣住,脸一点一点的垮了下来:对啊?

  山西这么大,烧过瓷的市县那么多,谁知道是从哪拉过来的?

  窑口不在运城,你就算找到有啥用?

  王齐志突发奇想:“要不问一问那个摆摊的老板?”

  “那胖子肯定不会说,再者也不能太急!”赵修能摇了摇头,“干这行的,你越急他越会抻着要高价!”

  稍一顿,他左右一扫,又看了看林思成:“师弟,我觉得吧,对你而言,也不是全然没办法!”

  林思成有办法……他能有什么办法?

  稍一转念,脑海中灵光一闪,王齐志恍然大悟:

  都是瓷器,既然林思成能把耀州瓷的核心工艺推导出来,为什么不能把澄泥砚的工艺也推导出来?

  赵修能就是这个意思。

  但问题是,这样干,好不好?

  正犹豫着,林思成却先叹了口气。

  当然能推导出来,无非就是多买些样本,多做几次实验。甚至于比耀州瓷那次更轻松。

  但问题是,不能每到一个地方考察学习,就先干一仗,再把人家饭碗砸了?

  耀州瓷那次是被逼无奈,对方也确实做的有些过份。但这次人家客客气气,话也说的清清楚楚:王教授,能不能再等三个月,等文化部公示完?

  再要弄什么推导、破解,就是明摆着欺负人。

  林思成断然摇头:“老师,赵师兄,车到山前必有路,都先别急!”

  这不已经是车到山前了?

  赵修能刚要说什么,王齐志使了个眼色。

  确实可以偷偷的干,但难免落人口舌,有失大气,而且隐患也极大。

  就只说一点:以后山西各博物馆的业务还接不接了,文物还补不补了?

  得不偿失!

第223章 关公门前耍大刀

  朝阳穿透云层,将薄雾扯成一缕一缕。草芽顶着露珠,如宝石闪烁。

  花园的柳树下,王齐志时而后仰,时而下蹲。又忽的起身,双臂展成一字形,一手指天,一手探地。

  口中还念念有词:“熊经、鸟申……吸、呼、吸、呼……”

  叶安宁站在酒店后门看了一阵,走过去才发现,王齐志一头的汗。

  “舅舅,你在干什么?”

  “练功!”王齐志喘了一口气,“林思成说,这是扁鹊创的导引术!”

  “扁鹊医术早失传了,你听他胡扯?”

  “胡不胡扯不知道,但肯定有用!你忘了,他过年打架,一个人打四个,一改锥就把车窗捅了个窟窿?”

  王齐志直起腰,又做了个挽弓的动作,“他说等我调息好,再传我一套拳法,到时候配合着练!”

  “练拳?”叶安宁“哈”的一声,一脸古怪,“舅舅,你要拍武打片吗?”

  王齐志的眼神躲闪了一下:“你懂什么?”

  是不是扁鹊创的,王齐志不知道。但他知道,林思成教他的这套动作,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导引图》非常像,那里面,可是有房中术的。

  练过的都说贼有用,不过一般人练不会罢了……

  叶安宁又左右乱瞅:“他人呢?”

  “去湖边打拳了!”

  “不务正业!”

  正说着,身后传来脚步声,林思成小跑进了花园。

  对比就挺明显:王齐志跟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林思成的脑门上却不见半滴汗。

  “安宁姐,起这么早?”

  叶安宁抿了抿嘴:早什么早,都快八点了?

  其实她也想早起,像林思成一样,跑一跑,再做做操,但坚持了两天,她就放弃了:

  冬天的早上六点钟,天都是黑漆漆的,冷不说,有时还下雪,但林思成雷打不动。

  就想不通,练那么结实干嘛?

  叶安宁又看了看表:“几点去关圣庙?”

  “还早,等我和老师换身衣服!”林思成甩着手上了楼,“然后带你去吃好的!”

  一说吃好的,叶安宁开始舔嘴唇:“吃什么?”

  “关公羊汤!”

  换了衣服开了车,一路往西,过了盐湖又往南,差不多快到关圣庙才停下。

  店不小,像是新装修的,门头的金匾熠熠生辉:解州王剑羊肉泡!

  路边就是农田,不远处就是乡村,但马路两边停满了车,店门口还排着长队。

  再往里看,店里人挨人,人挤人,转个身都难。

  叶安宁一脸惊讶:“这里算是郊区吧,怎么还这么多人?”

  林思成指了指店里的荣舆墙,上面密密麻麻,挂满了铜匾:中国面食特色金奖、山西十大餐饮特色店、河东十大餐饮名人、金牌掌勺人……

  “上百年的老字号,今天又开庙会,当然人多!”

  叶安宁又开始舔嘴唇:“好不好吃!”

  “当然,还便宜!”

  林思成直接办了张会员卡,菜牌上只要有的,点了个遍。

  随后上了楼,说了一会话的功夫,服务员先端来了凉拼。

  四样牛肉:酱卤、椒麻、五香、板筋。两样羊肉:羊舌和冷切。

  另外还有麻花、千层酥饼、肉饼并几样素拼。

  夹了没几筷子,羊汤也端了上来:泡馍、煮饼、胡卜、粉汤……林林总总摆了一桌子。

  招呼了一声,一群人吃的稀里哗啦。

  叶安宁鼓着腮帮子,含含混混:“林思成,这麻花好吃……”

  “这个是正宗的稷山麻花,传承更久,有两百来年了!”,林思成端着汤碗捞粉条,“去年申报国家非遗,估计下一批就能审批通过!”

  “这羊肉也好吃!”

  “中条山的草滩羊,吃的是草药……据说关羽就是吃这种羊肉长大的……”

  “你又胡扯?”

  “骗你做什么,要不能叫关公羊汤?”

  两人话说个不停,吃得还贼快。眨眼的功夫,林思成两碗半羊汤就下了肚。

  叶安宁吃了一碗半,但凉肉没少吃,少说也有半斤。

  赵修能就觉得,其它都不提,就说吃,这俩简直是绝配:一个爱吃,见什么都想尝一下。

  另一个懂吃,不管去哪,当地有什么风味,有什么美食,门儿清。

  风卷残云,吃了差不多快一个小时。

  把卡给服务员账,刚送回来,外面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往外一看,关圣庙外的广场上升腾起蓝烟。

  叶安宁一脸兴奋,冲到窗边:“开始了开始了……”

  “着什么急?”

  王齐志瞪了一眼,又回过头:“赵总,那老板说了没有,瓷片什么时候拉回来?”

  “说是到下午,最早也要到两三点!”

  “那就先逛一逛!”

  方进不喜欢闹腾,两个资料员也嫌吵,林思成让赵二把他们送回了酒店。

首节上一节248/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