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47节

  他抬眼瞅了瞅四个人的装扮,瞬间有了判断:不差钱。

  而后手指一竖,“一万!”

  林思成话都懒得和他说,扔下就走。

  这套路他见多了,老板要不急,算他输……

  果不然,他刚转过身,袖子就被老板拽住了,胖脸上挤着油光:“嘿,小伙子,你看清楚:我这可是天顺青花,一万都低了!”

  林思成“呵”的一声:“别说天顺,你去问问,一块建文青花的瓷片才卖多少钱?”

  老板斜着眼睛,一副你不要蒙我的表情:“建文朝哪有青花?”

  “对啊?”林思成指指瓷片,“你既然知道建文朝没出过青花,那怎么敢保证,这一片就是天顺朝烧的,而不是后来的伪托款?”

  老板被问的哑口无言。

  他当然没办法证明,要能证明,这东西落不到他手里,也摆不到地摊上,更留不到现在。

  究其原因,还在于这块玩意烧的太差:青花发色太暗,瓷胎太糙,一看就是小作坊出来的……

  “但这上面的‘天顺’,总不是假的吧,这可是我的镇摊之宝!”

  他嘟嘟囊囊,又一岔手掌:“最低五千!”

  林思成没有说话,做出犹豫的样子。

  五千当然不高,其实在他看来,一万也不高,甚至于两万三万他也愿意买。

  但漏不是这样捡的。

  搁一般人,老板说一万的时候估计已经开始掏钱了。但信不信你钱包还没掏利索,老板立地就能涨到三万,更或是五万?

  林思成估计,老板的心理预期顶多两三千,所以还得绷一绷,不然这胖子当场就能变卦。

  他不置可否,又瞅了两眼:“老板,从哪收的?”

  “乡里,说了你也不知道!”

  “哦!”林思成顺手放在一边,“我再看一看其它的,但你别胡要!”

  “放心!”老板拍着胸口,“除了这一片,剩下的一片一百,十片以上打八折!”

  哈哈……你这一摊的民国货,这还不叫胡要?

  林思成笑了笑,顺手拉过马札。就地一坐,他先扫了扫摊上的成器。

  乍一看,白胎蓝纹,青花一色。但细一瞅,色调浮艳,蓝的刺眼。纹饰呆板单调,看不出丝毫“清花分水”的层次感。

  再仔细看:釉面干涩,玻化度低,胎厚且重,底足糙的扎手。

  大部分的青花纹饰中都缀着小棕眼和凸点,像是唾了一口唾沫一样。

  在陶瓷学中,这种现象叫爆釉,原因不复杂:釉料中氧化钴含量过高造成。

  所以只是几眼,林思成就能断成:虽然都是青花,但这些用的全是工业合成的钴料。换句话说,全是光绪后的东西。

  款倒是挺旧,元、明、清三代全有,但然并卵。

  大致看了几件,林思成又翻瓷片,随口问:“土沁这么重,不会是刚挖的吧?”

  “嘁……”老板一脸不屑,“哪家这么豪,陪葬的全是青花?”

  “我没说墓,我说的是瓷厂。”

  “瓷厂,啥瓷厂?”

  林思成稍一顿,抬起头来:老板的眼神看似精明,瞳孔深处却藏着几丝疑惑和茫然。

  不是瓷厂挖的,你哪来这么多青花器?而且胎质、釉料都一模一样?

  但看来,老板压根不知道?

  不问了……

  看他翻个不停,赵修能准备帮忙,但刚蹲下来,林思成摆了摆手:“算了,挑挑拣拣不够麻烦的:我全要了……加这两箱瓷片,加刚才那一块,五千!”

  赵修能心中一震:箱子里也有?

  胖老板一撇嘴:“我这至少三四百片……”

  就说了半句,林思成已经站起来,又转过了身。

  老板又气又笑,又拉住他:“这年轻人,怎么一点耐心都没有?”

  “你就说卖不卖?”

  “卖!”老板半秒都不带犹豫的,“掏钱!”

  他这块瓷片摆摊上快两年了,但出价最高的也就千八百,能卖两千他就心满意足。

  至于那两箱,五百块钱买了半皮卡,堆家里的至少还能装这么五六箱……

  老板乐呵呵的接过钱,让旁边的同行帮他看摊,又找了个推车,帮林思成拉了出去。

  到了车场,老板愣了愣:好家伙,大奔?

  五千,是不是要少了?

  但随即,他眼睛一亮:“老板,我家里还有好几箱,你要不要?”

  咦,还有?

  林思成故作迟疑:“我回去先看一看,这里面有没有有用的再说……这样,你留个号码!”

  “好嘞!”

  留了手机号,和赵大合力把两箱瓷片搬上车,胖老板还挥了挥手。

  车都开出了车场,叶安宁才反应过来:说好的逛关帝庙呢?

  从进了门到出来,也就十来分钟……

  又过了十来分钟,开到了酒店,几人刚下车,刚打开后备箱,“吱”的一声,大切停到了旁边。

  王齐志下了车,好不惊讶:“哪弄的?”

  “关圣庙!”林思成回了一句,又从包里一摸,“老师你看?”

  王齐志下意识的接到手里,然后……就没然后了。

  他对瓷器再是不在行,“天顺”两个字总认得?

  他的鉴赏水平再是不如林思成,至少会断年代:青花发色虽一般,但已深入胎骨,壳面硬亮出油,反射光呈结晶状排列,呈现如珠光宝气般的温润感。

  王齐志估计,年代少说也在三百年往上,即便没有天顺那么早,至少也在康熙及更早以前……

  “天顺青花?”

  林思成点了点头:“十有八九!”

  以王齐志的了解,林思成敢说十有八九,和百分百基本没区别。所以,这块底座,就是天顺年间烧的。

  等于举世间,这是第四件?

  哪怕只是个底座。

  顿然,王齐志一脸古怪:自己出去才多久?

  还不到两小时。

  就这么一小会功夫,林思成就捡了个好大的漏回来?

  王齐志又指了指地上那两箱:“这里面也有?”

  林思成点头:“有,但不知道有多少!”

  王齐志愣住,不知道说点什么的好。

  就像自带招财体质,不管走到哪,漏就会自动往林思成脚底下撞。

  但细一想:这块瓷片摆那摊上的时间不会短,看到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没卖掉?

  因为贵,更因为没把握:一块瓷片两三千,顶得上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

  关键的是,这玩意还烧的那么糙:青花发暗,胎体粗厚,杂质还那么多,一看就是小作坊烧出来的,谁敢买?

  说来说去,还是眼力不够,鉴赏水平不高……

  暗暗感慨,王齐志到前台又开了间套房,赵大借了辆行李车,把两箱瓷片运上楼。

  上楼的空子,赵修能打了个电话,人全集中到套房。

  然后,七个人跪在地毯上,一片一片的摆。林思成和赵修能一块一块的挑。

  “赵师兄,这是不是……这个也不是……”

  “这个呢?”

  “这个……呀?师兄你看,这一块蓝中发绿,可能掺了平等青……先摆一边!”

  “这个也摆一边!”

  差不多快两个小时,整个挑了一遍,两人足足挑出来了十多片。

  而后,林思成仔细对比,把其中的四片摆到了一起。

  下意识的一瞅,一群人怔然无声。

  虽然中间有空缺,但几人明显能看的出来:这是一只天顺青花花卉纹盘。

  再看其余的十来片,虽然都烧的不怎么好,大半还不如这四片:青花中夹杂着黑斑,发色黑中泛灰,有的甚至接近于墨蓝、藏青。

  胎体也很粗,有两片像是碗壁,但近有半公分厚,断茬黄中透灰,杂质极多。

  但问题是,和之前那一片一模一样:青花深入胎骨,釉面硬亮,透着油脂般的润泽感。

  氧化不到三四百年,不可能老化到这种程度。

  说明什么?

  说明这十几片和“天顺”那四片出自同一时期:要么正统、景泰年间,要么成化年间。

  最关键的,则是胎。

  无论是这十几片,还是旁边那两三百片,不论新旧,也不管青花料用的是光绪后才有的洋蓝,还是明清两代民窑专用的土青料,胎质一模一样:

  泛灰,杂质极多,一眼就能看到断茬处的石英结晶和铁质斑点。

  这又说明什么?

  说明这几百片瓷器,全部出自同一个地方,乃至同一座窑口……

  霎时间,赵大想了起来:林思成翻瓷片的时候,问过老板一句:土沁这么重,从哪座瓷厂挖的?

  关键的是,这么多瓷片,不可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运也运到京城,没必要专程运到山西来。

  所以百分百,这是出自山西本地的窑口。

  他恍然大悟:“师父,这些都是明代时山西烧的青花?”

  “对!”林思成点头,“宣德后,因为景德镇产能不足,御窑厂尝试‘官搭民烧’的模式。其实就是强行摊派:民窑需按官窑标准制作,成品经严格筛选后进贡。

  上等的称为正色瓷,其中最好的部分送入皇宫,供皇室专用,史称“钦限瓷”。次一等的送入工部,供赏赐用,史称“部限瓷”。下等的称为次色瓷,可变价出售……

首节上一节247/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