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62节

  再看看林思成的年纪,一群人不由自主的就想歪了。就觉得,这年轻人的来头绝对很大。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高章义已经不是高队长,而是高副所长。

  之所以能升一级,全赖林思成:为了找张安世的墓,林思成顺便找到了三座明代郡王墓,当时带队的就是田杰和高章义。

  因为有张安世家族墓群打底,功劳算是撑到了顶,所以这三座墓葬的报告文件中,林思成就没署名,让给了田杰和高章义。

  高章义见了他,不谦恭才怪……

  商妍领着,一行人坐到了第二排。将将坐下,又黑压压的进了一群。

  有男有女,又是十多位。

  刘明瞅了一眼,心中泛起一丝狐疑:感觉为首的这位,也有些面熟?

  想来不认识,林思成也就没介绍,径直带到了前排。

  路过田杰和高章义,一群人停了一下,相互打着招呼。当听到有人称呼“黄组长”时,刘明恍然大悟:就说怎么这么眼熟?

  这位是陕省博物馆研究员,陕省考古院和文保院的专家黄智峰。具体负责的是什么组不知道,但刘明去西京学习时,在文保院听过黄智峰的讲座。

  他更知道,在陕省,这位绝对是考古和文保领域的权威之一。

  侧着耳朵再一听:他身后那十几位,竟然全是他负责的实验室的成员?

  说直白点,黄智峰直接带来了省博的一个考古实验室。

  离的不远,声音不小,都听的很清楚。一群人面面相觑:陕省省考古所探测、陕省省田野队勘察、陕省省博实验组化验。

  这是什么配置?

  就为了找座瓷窑遗址?

  如果是省内,还多少能理解一点。问题是,这是省外,一群老陕摆这么阵仗,费这么大功夫,图什么?

  就算找到了,不也是给外人做嫁衣?

  转念间,有人低呼了一声:“快看,吴市长也来了?”

  吴市长,河津市哪来的吴市长?

  众人下意识的回过头,然后齐齐的一怔愣。

  哪是河津市,这是YC市的市长……

  本能的,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男女七八位,上了主席台。

  市秘书长主持,大致一介绍,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是西大的瓷器修复中心寻找瓷窑遗址的协调会吗,怎么成了“西京市文化局、文物局何局长,并陕省省田野所、省考古队、省博考古研究组一行来我市考察交流”欢迎会?

  本地人一头雾水,面面相觑,从西京来帮忙的则暗暗感慨。

  何志刚何局长确实是来考察交流的,包括坐在会议室里的这些,只要是从陕西来的,全是考察团成员。

  但来了运城后,和市领导见了个面,饭都没吃就直奔河津,那你们来运城考察,考察了个啥?

  再看看下面那几排:省田野所所长,省考古队队长,省博实验室负责人,这些人来考察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谁去外省考察交滚,是带整个团队的?

  长眼睛的都能看得出来:这个考察交流,完全可以说是为了林思成找的这个窑址,专门找了这么个名目,成立了这么个考察团。

  包括何志刚。

  别说像刘明刘馆长这样的本地人,就连商妍、苏院长都觉得极不可思议:乍一看,全是林思成的熟人。而且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欠林思成不小的人情。

  如果说,这几位以个人的名义来帮忙,那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为了林思成的个人项目,几乎集齐了陕省最权威的考古研究部门。

  甚至于副省级城市,副厅级部门的主要领导来帮忙协调,就问王齐志有没有这个能力?

  林思成又是怎么办到的?

  一直琢磨,直到会开完,宴席开始,他们都没想明白。

  不止他们没想明白,当地的领导也没想明白:就看在场的这几家单位,就考察团这个规格,别说找座瓷窑,说找的是帝陵都没人怀疑。

  问题是,这儿是山西,不是陕西。就算找到了,遗址规模再大,发现再多,他们又搬不走?

  所以,他们图什么?

  狐疑着,几位领导套了套何志刚的话。何志刚直言不讳:目的很简单,申遗。

  但几位领导总感觉,何局长没说实话:只是西大的二级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又不是市直机关?

  人家不说,不好追着问。再者怎么想,对地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极为热情。

  杯来盏往,宾主尽欢。

  六点半开始,差不多九点才结束,何志刚压着酒量,只喝了五分。

  宴席刚一散,他亲自打电话,把几个负责人叫到了房间。

  秘书泡茶,王齐志发烟,何志刚亲自解释。

  众人才知道,何局长把为什么把他们叫过来:保密会议。

  “市文物局,文化局,以及工业局、西大,几家对于这个项目还是很重视的,领导们碰了一下头,特地委派我来和地方协调沟通,顺便把各位带过来,交给林思成,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考察交流……”

  “其次,再强调一下保密性:守口如瓶,惜字如金!”

  你什么都没说,让我们保密什么?

  正狐疑着,王齐志递过来几份文件。

  顺手翻开,苏院长和商妍愣了一下:关于“宋代卵白玉瓷器工艺复原研究”的可性行报告。

  再一看署名,林思成。

  不是……这都什么跟什么?

  林思成来山西,是来学澄泥砚的考察技术的,对吧?

  技术还没学,又开始找什么瓷窑遗址,甚至不惜搞这么大动静,专门弄了个考察团?

  但弄到最后,却又要提复原古瓷工艺,还是“卵白玉”?

  这都是什么驴唇不对马嘴……

  正诧异间,“咯吱”的一声,林思成打开囊匣,拿出了一只碗。

  王齐志言简意赅:“来,各位看一下,不过年代不用怀疑,我拿到京城做的检测:北宋仁宗时期。”

  只是一眼,几个人齐齐的瞪圆了眼睛。

  没看文件也就罢了,但刚刚才看过,所以,这是什么?

  卵白玉?

  仔细再看:薄,没比鸡蛋壳厚多少。

  亮,润白莹嫩,如膏如脂,乍一看,就如煮熟后剥了壳的蛋清。

  再结合王齐志刚刚说的那一句:北宋仁宗时期?

  北宋时期,这么白的瓷器,几大名窑都能烧,包括定窑、官窑。

  但能烧这么薄,如脱胎一般的瓷胚,就只有一种:卵白玉。

  一群人面面相觑:即便是“瓷中之王”的汝瓷都有精品留存。但这玩意,迄今为止就没有实物出土过,就只见诸于历史献之中。

  换句话说,这是举世间唯一一只。再说直白点:孤品。

  再猜一猜值多少钱?

  少说也是几百万。所以,哪怕林思成什么都没有学到,这趟山西也绝没有白来。

  但重点不是这个,他们惊讶的是:就靠这一只碗,要复原失传工艺?

  不是他们小看林思成,就这么一只碗,把全国能数得着的研究机构、科研中心全请过来,包括中科院,全都得望碗兴叹……

  但随即,一群人又定住了一样:林思成打开另一只囊箱,满满的一箱,全是瓷片。

  仔细一看,有的稍薄,有的稍厚,但釉色、瓷胎一模一样。

  都是内行,都能看得出来:不管是完好的白釉碗,还是瓷片,用的全是同一产地的瓷土,并同一种工艺烧成。

  刚才怎么说的:望碗兴叹……现在叹不叹了?

  复原的可能性有多大,谁都不好说。但他们至少知道:林思成去耀州,不就是靠研究样本,硬是把茶叶末釉和倒流壶的工艺复原了出来?

  “这些都是这段时间,在永济和河津收集到的:胎体最薄,釉色最好的是北宋时期,其次金代,再次元代……元以后的暂时没有发现,估计技艺已经失传……再看这个……”

  说着,王齐志又拿出一份检测报告:“全是河津瓷土!”

  众人瞪眼一看,恍然大悟:

  卵白玉的出产地,就在河津,所以林思成要找窑址,籍此找到更多的样品,看能不能推导出工艺。

  问题是,又不是没人尝试过?

  汝窑、钧窑、定窑、邢窑、德化窑、景德镇御窑等等等等,凡是建国后重新开窑的名窑,哪个没有复原过,但结果呢?

  包括轻工部、国家瓷研所,从建国后就开始尝试,但因为难度太大,最后不得不放弃。

  所以,要是真能把这工艺复原出来,还要什么澄泥砚?

  立马投标,就地申报,不争取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都是省有关部门、市有关领导不作为,不称职。

  他们也算是知道了,林思成只是找座瓷窑,怎么搞出了这么大阵仗,并且是何志刚亲自带队?

  因为市里的几家单位和西大想搞事,想从邻居家抢食吃。

  所以,何志刚才专程把他们叫了过来,重点强调:要保密。

  不说能不能复原成功,但凡传出点风声,就得捅马蜂窝……

  本能的,几个人去看林思成,但刚抬起头,何志刚的目光先刺了过来。

  几个人齐齐的躲开。

  何志刚笑了笑,看着默不作声的林思成:“别有心理负担,你只管研究,剩下的交给我们!”

  “也别觉得砸了别人的饭碗,你应该这么想:如果不是你,是不是要过好多年,当地才能发现窑址,更或是永远都发现不了?至于什么失传工艺,更不谈都不用谈。”

  “但因为你,山西不但有了名瓷,甚至是宋代贡瓷。从填补历史空白、补全地域科技发展链条,增加文化底蕴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都要感谢你!”

  “换个角度再想:这里又不是卵白玉瓷器的工艺源头,我们复原的是官、汝、哥、定、钧的失传工艺,有什么可扯皮的?”

  林思成依旧没说话:他连中科院和国家文物局的项目都敢抢,能有什么心理负担?

  也不是他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如果同步研究,他估计他都已经建厂了,地方可能还没摸到头绪。

  原因很简单:卵白玉的完整工艺虽然失传了,但他在故宫研究过永乐甜白釉半脱胎器,宣德、成化蛋壳杯,以及鸡缸杯。

  但地方却不知道故宫有相关的技术,以及足够多的样品,甚至连故宫自己都不知道。

  哪怕知道了,甚至故宫愿意共享技术,愿意把国宝级的文物拿出来当研究耗材,地方也得从头开始研究。

  一正一反,哪怕研究的再快,最少要比林思成晚三到五年。

  基于这一点,基于让失传工艺早几年重现,他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林思成踌躇的是,搞的是不是有点大?

首节上一节262/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