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2001:叫我导演! 第316节

  “这一次,老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未来几年,威尼斯电影节可能会更适当的引入一些商业化元素。”

  “拥抱好莱坞?”沈良主动翻译道。

  “没错。”

  老穆微笑道:“好莱坞电影最近这些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过去这几年,柏林和威尼斯越来越冷。”

  “反观积极拥抱好莱坞的戛纳,发展的越来越好,现在,威尼斯坐不住了。”

  沈良跟着点了点头,其实,威尼斯、柏林和好莱坞的‘恩怨’由来已久。

  二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是哪一方?

  轴心国。

  意识形态和老美本来就不对付。

  法国就不一样了。

  虽然投降的早了一点,但人家笑到了最后。

  意识形态方面天然和老美更亲近一些,战后,好莱坞和戛纳自然是眉来眼去。

  另外。

  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一个是2月份,一个是8-9月份举办,这个时间点又正好跟好莱坞颁奖季撞车。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柏林、威尼斯和好莱坞之间,那都是互相看不顺眼。

  直到90年代,冷战格局瓦解,好莱坞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影响力越来越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柏林和威尼斯之前一直是高冷姿态,对好莱坞爱答不理。

  随着好莱坞越来越强势,两家既想吃好莱坞的星光、流量,又想维持艺术电影圣殿的姿态。

  被骗过几次,人家好莱坞直接不care了。

  一句话解释现在的威尼斯。

  他们要跪了。

  再不跪,电影节都踏马要黄了,生死关头,什么舔不舔。

  戛纳也踏马干了!

  “所以,未来五年,咱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老穆给出了校方的建议。

  “你接下来要拍的那部电影,回头把首映礼放在威尼斯,你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

  这也是沈良的原定计划,他只是一时没说而已。

  “嗯。”

  老穆又点了点头。

  “然后,最好再准备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最好是跟好莱坞合作,这样的话,把握更大一点。”

  虽然老穆没有明说,但意思什么的,沈良懂。

  有好莱坞光环,老马想要运作的难度会更低一点。

  “穆老师,老师,你们这么一说,我这边还真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本子。”

  “哦?”

  老何直接问道。

  “是你之前买的那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吗?”

  “不是。”

  杀鸡焉用牛刀,达拉斯是沈良准备冲奥用的。

  “我想拍一部默片。”

  “默片?”

  此话一出,老穆和老何对视一眼。

  这个想法,有点大胆。

  但,又很有创意。

  在这个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反过去拍一部默片,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细说。”

  “当初上电影史的时候,沙老师给我们放过不少经典默片。”

  沈良随口找了一个理由,借题发挥道。

  “那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在这个时代拍一部默片,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时间点的话,就选择上个世纪20-30年代,那时候正好是段默片和有声电影交替的年代。”

  “画幅方面,如果是我拍的话,我会选择默片时代的1.33比1,其他的运镜方式、灯光、拍摄手法、美术等等,都尽可能与默片相匹配。”

  以上这些,都是沈良先画了靶子,再射箭。

  他的灵感源自于2011年上映的那部《艺术家》,这部片子就是用现代的技术,复原拍摄了一部默片。

  这部片子上映后,横扫金球奖、奥斯卡,一举收获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五项大奖。

  在11年戛纳电影节,《艺术家》同样收获了最佳男主角。

  复古,有时候也是一种先锋。

  你威尼斯不是准备舔好莱坞嘛,我就给你准备一部致敬默片,致敬默片时代好莱坞的电影。

  就问你够不够创意,够不够大胆,够不够政治正确?

  “想法是不错。”

  老穆沉吟片刻道。

  “但,默片拍摄和现在电影可不是一回事,不是说拍一部无声电影就叫默片。”

  “不过,你真要拍的话,可以多请教请教司徒老师(兆敦),他对默片有研究。”

  “另外,你和上影那边关系不错,谢缙、吴怡弓、舒适这些上影厂的老前辈们,有空你去多走动走动。”

  “嗯,嗯。”

  沈良连连点头,这些都是他预备拜访的老前辈。

  上影厂,祖上还是很阔的,底蕴很深厚,上个世纪拍过大量的经典影片。

  那些老一辈的人,虽然拍的不是默片,但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默片时代的产物。

  “剧本呢,你写好了没有?”

  老何倏地问道。

  “还没。”

  沈良如实道:“我准备先写个大纲梗概,然后再找几个好莱坞编剧扩展扩展。”

  “好莱坞?”

  听到这话,老穆很是惊讶,反观旁边的老何,他似乎早有所料。

  “老穆啊,看来你的敏锐度不太行啊。”

  老何呵呵一笑。

  “小良刚刚都说了要拍20-30年代,默片、有声电影交替,那时候,国内哪有什么电影产业。”

  “老师厉害。”

  沈良送上一记马屁。

  “我还没说,您就猜到了。”

  旋即。

  沈良简单地介绍了一遍剧情梗概。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好莱坞当红巨星乔治瓦伦丁才华横溢,无人不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一位热爱表演的影迷柏比米拉。

  米拉热爱表演,却苦于没有机会。

  乔治随手提携了一下这位小影迷,让她走入了电影行业。

  后来。

  有声电影出现,这位小影迷从籍籍无名的配角,一跃成为影坛的甜心偶像。

  新时代,两人的身份地位迎来究极反转。

  乔治这位默片时代的巨星,江河日下,先是投入巨资的电影失利,然后又与妻子离婚。

  事业、家庭,迎来双重打击。

  饱受挫折的乔治一蹶不振,一度想要自杀,但米拉及时出现,不仅救下来了他,还帮他重新振作。

  单从剧情来看,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爱情电影。

  《艺术家》能横扫奥斯卡、金球奖的关键在于创意,以及拍摄手法。

  就像老穆说的那样,不是无声电影就叫默片,但有成品参考的情况下,沈良不担心剧情。

  而是担心票房。

  有声电影时代,默片的受众几乎没有,《艺术家》前世能拿到1亿多美元的票房,靠的是奥斯卡光环。

  如果没有奥斯卡十提五中的辉煌战绩,仅凭金狮奖的光环,这片子,十有八九要亏本。

  因为好莱坞拍电影,太吉尔贵了。

第234章 载誉而归

  一周后。

  沈良独自一人坐上返程的航班。

  老何、老穆、张院、阙晓泽、超子、《第三个人》剧组等等成员,都已经提前返回。

  他留在柏林,一是接受接受采访,刷刷声望。

  声望越高,卖片越值钱!

  如今,《寄生虫》除亚洲以外的版权全部卖出。

  北美、南美、澳洲等等地区的版权都被派拉蒙一家包圆。

  1200+300万,合计1500万美金。

  300万美金的附加条款能否实现,具体要看北美地区的市场表现,如果北美票房超过5000万,三百万就能生效。

首节上一节316/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