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港岛电影人 第795节

  尽管内地还未上映一部吴孝祖的作品,但是他电影在内地知名度不低。

  这得益于粤省和闽省越来越肆意的盗版。

  这时候,内地的港台电影全靠实体录像带,再过两年就会是VideoCD流转,更无法控制。基本上就由港岛非法到粤省,然后粤省的盗版片商会卖给各省的赴粤的经销商,再由这些经销商一层一层的把货分发到地市县城,再下沉的乡镇……

  这条产业链真的很缜密,一条龙服务,不比此时健力宝的经销商差劲。

  不过这时候一盘录像带和播放机最起码价值不菲,大多数人还是进录像厅看。再过两年,会更严重,VCD光盘的10块钱三张,有的地方甚至10元5、6张。

  可以说内地老百姓对港岛的了解,许多都是根据录像带来的。

  吴导也没法避免。

  他的电影在内地很受欢迎,尤其是《古惑仔》、《赌神》、《双雄》这种片子,相当的提高了许多观众的审美。

  “灯不拨不明,您这一席话真让我豁然开朗。高!实在是高”

  冯裤子一脸回味的明捧,“回头我就举一相机在旁边候着拍照。咱们这也是与港澳同胞进行艺术文化交流了~”

  望着郑副主任操着手离开,裤子还保持着微笑,心里却十分活络。

  这一琢磨,他就明白了,老郑也是有枣没枣打三竿子。

  得嘞~

  就TM当溜腿了!

  反正天塌了个儿高的顶着,关他裤子啥事儿?

  不过,他也挺好奇这个姓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方的电影确实比许多其他港岛电影导演的作品高出一个层次。尽管也是商业片,但镜头、光线、美术都十分考究。

  虽然他不懂怎么拍电影,但是美感还是能看懂的……毕竟三级美工师,后来也是一幅油画2000多万的主,不说是不是名人溢价或者其他原因在,客观评价,他的油画水平,确实非常不错。

  …

  紫禁城广场,白玉兰灯竖着两排,特别庄重,虽然不是礼拜天,但广场人不少。

  长安街上不时跑过面的,还穿插着一些上海牌小轿车或者苏联的老牌轿车。

  几个骑着‘板车’穿着棉袄的板爷在旁边‘听活儿’。旁边一位围着蓝头巾推着车卖烤白薯的大娘一边称红薯,一边笑着夸奖面前捧着红薯啃的王仙仙。

  “这妮儿真俊!”

  一身运动服的王仙仙咬着烫嘴的红薯,笑靥如花,一个劲的傻笑,高兴听着大娘夸奖。

  “真香~~甜……”

  穿着IT李咛同款运动服的高丽红则无奈的看着这个‘吃货’,随手递过一张纸,然后把剥好的红薯递给旁边照相的吴某人。

  对方端着相机在不断拍照。

  刚刚逛了故宫,这时候故宫还未全面修缮,甚至一些镀金的门还有所损坏,显得有些残旧。

  但依旧很让人感叹,甚至王仙仙都感慨:“人在那里,就会感到与以往不同,平时在港岛隔得遥远可没感觉,但往那里一站,自自然然会想起很多来。”

  这种感慨是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敬畏,远不是开个大G进去就能感受到的。

  人要有敬畏心。

  敬畏不是怕,不是怂更不是降智。

  当然,更不能乱写日记。

  “靠左边点~”

  吴孝祖举着相机,面前的王祖苋手里捧着白薯,站在广场上,表情很开心。

  “吴先生,要不我给您几位一起拍一张吧?”港澳办的工作人员笑着搓手,主动提议,“留个念想。”

  “各位,一起拍一张?”

  凯哥来兴致的朝着众人招手,这几日……他真的痛不欲生,连续几天头晕目眩。

  “行啊。”

  “好。”

  港澳办的工作人员笑着接过相机,摆弄起来,像模像样的朝着众人指挥站位。

  这也算是他照相师生涯的巅峰了。

  广场中央纪念碑前,众人围成一团。

  左手边是王佳卫、李韶红和黄健鑫。

  右手边是田庄庄、张一和凯哥。

  身后顾常未与林超苋两人笑着踮脚,翘首以盼。

  吴大佬笑容淡然的被众星捧月围在中间,手搭着面前半弯着腰的高丽红、王祖苋和巩皇三女身上霸气外露!

  咔!

  画面定格!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在广场,主要是因为《客栈》的点映放在了Z协礼堂,这时候礼堂已经有对外区域了,相关部门申请即可。

  《红高粱》当初就是在礼堂举行的内部试映,《客栈》有西影和北影做工作,再加上吴孝祖的超国民待遇……

  这事儿水到渠成。

  甚至,隐隐约约上边还特别强调要给予重视。

  原本吴孝祖想着能放在首都电影院或者五道口也可以……后来胡公子来了一句时局关系,需要一个对外展现开放、包容成果的契机。

  各种原因,自行脑补。

  内部观影的观众都是各个电影院负责人或者相关部门的上级领导、家属,以及电影学院、中戏等艺术院校的师生,礼堂总共一千七百多张电影票……早就被瓜分干净了。

  大多数人对于吴孝祖还是很好奇的~毕竟是国际上拿过牌的导演。

  何况,他的不少电影,许多业内人士都从不同渠道看过。

  褒贬不一。

  尤其是上次在京城电影学院的演讲,众说纷纭。不过得益于他的身份,并没有那种滔天洪水的批评声。

  艺术家也要讲究基本法呀!

  谁敢乱说乱话。

  不过,看他不顺眼的人肯定有,文无第一嘛~张一后来那么牛笔不还是被骂的一文不值?

  京城这地界,文艺界从来不好混。

  行内人精英云集,行外人也不乏见过世面~

  行内行外都叫好,这种事情很难。

  当然,真能征服行内行外,那就真的成角儿了,这边的媒体、从业者或者观众那是真捧。

  不少人也都怀着探一探这位强龙的底的心思。

  你电影真拍的不好,难道还不允许有不同观点???这怎么能叫批评呢?

  这分明就是艺术交流嘛。

  所以,这次内部试映的看片会也算是龙蛇聚集,当然,对此情况,港澳代表团也有不少人亲自到场站台,其中就包括胡公子。

  不管如何,吴孝祖本人确实是港岛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些人都没把这个后生仔当做普通的电影导演或者电影公司老板。谁见过涉及金融、房地产、服装、餐饮、传媒的电影公司老板~

  当然,如果他们过二十年之后那就不稀奇了。毕竟华裔都曾经公然喊出‘去电影化’。

  同时吴孝祖又不是跑单帮的那种人,前辈们大多认可这个后生,认为其很聪明,懂规矩、知进退。

  毕竟是一直紧紧抱着大腿,选择共赢模式生存下来的人。让他很好的就融在圈子里。

  Z协礼堂门前,此时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北电与中戏来了不少师生,当然,普通学生很少,毕竟一共就那么点票,没点门路也不好弄到。

  许卿与蒋雯郦混迹在北影队伍中,跟着她们的老师。

  两人看到不少业内名声显赫的大腕,不乏有教她们课程的老师以及她们平日里敬仰的前辈。

  “好多人~”许卿落落大方的笑着对蒋雯郦说,后者微微点点头,略有拘谨。

  两人当然没什么资格来看试片会,自然是走后门的关系户~吴导亲自托人捎去的戏票。

  毕竟是两颗大蜜桃~如果不是王仙仙看得严,他早就飞起来了……

第855章 掌声如潮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灯渐渐暗下。

  黑压压一片的观众也开始懂得降低声音,注意力渐渐开始放在了面前的大荧幕上。

  现场许多人都是电影发烧友,甚至,许多人看过吴导演全系列作品,甚至是正版录像带……

  神奇?

  你要明白,不管在哪个年代,总有那么一群人与我们不一样。

  他们可以享受到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条件。比如,上个时代,这群人叫八旗子弟。

  如今他们被统称为大院子弟。

  其实差不多。

  肉有五花三层,人分三六九等,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你这辈子难以逾越的山峰。

  当然你承认上句话的时候,证明你真的成熟且……事故了。

  礼堂后排,一对男女坐在角落里。

  女的红扑扑好似个红富士,珠圆玉润,饱满多汁。男的挂着俩招风耳,人中凹,嘴外凸,霸道猴相。

  “听说当初这个吴导演本来想找你演这部戏的,可惜你当时没档期,可惜了。”女人对身边爷们儿说。

  男生轻嗯了一声,嗓子好似加了一组低音炮,略带点磕巴的道:“港岛电影拍武侠片很TM有……有一套。”

  礼堂内,不少业内人士都前来观摩这部戏。大家也都听到声,对方似乎当初准备推动分成。

  可惜,这事异想天开了,都认为吴孝祖的路走窄了。

  不过也同样走了《红高粱》的老路拷贝分账发行。

  在之前,内地16家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由中影公司统购包销、独家垄断发行。无论制片厂影片的制作成本是多少,中影收购价都保持在70-120万之间,但当时《红高粱》拍摄成本就超过80万。

  吴天明和中影进行了谈判,同时求救上级领导……试图以分账形式获取票房分成。

  就这样,《红高粱》成了‘分账发行’鼻祖。当然,这是拷贝分账,不涉及票房成绩。

  后世有人统计,当时《红高粱》以当时二三角钱的票价,大致拿下了4000多万票房。

  这个票房肯定不准确。

  但是当时西影厂拿到了400万的分成是有记录可查的……吴天明在戛纳与吴孝祖聊天的时候,还显摆了许久。

首节上一节795/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