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港岛电影人 第796节

  《客栈》一开篇,一股苍穹江湖感就扑面而来。

  黄沙、驼铃、客栈、小调,汇成了一篇大漠孤烟的画卷。

  风卷黄沙乱。

  镜头很低,一只秃鹫立在骨头上,啄下一条肉丝,白骨生生。

  哗啦。

  展翅飞起。

  镜头也随之升起,辽阔荒芜的沙漠戈壁中,残阳倾斜,黄沙与火红之间,一幢土夯石砌的客栈伫立天地之间。

  经了砂砾风吹,烈阳曝晒。

  广褒无垠的大沙漠之中,响起了悠扬长远的驼铃。

  叮叮当当,清脆悦耳。

  烈日狂沙过后,沙漠了无生机之中,迎来了一抹生机。

  落日余晖,驼队渐渐从远方展现。

  大全景,天地悠悠能看到骆驼踏过嶙峋贫瘠的荒漠。

  “吃罢了饭来炕上坐,大漠里的妹子爱哥壮,我的小呀妹妹呀,爱哥壮……”

  屋顶上,斜握着一个女人,脚踝上的铃铛叮叮当当,让人心神荡漾。

  手握着酒。

  酒水顺着小麦色的脖子渗进了衣领里,滑出一抹风流与浪荡,欲垂非垂的斜阳下,此情此景,让人心神摇曳。

  《客栈》讲的贪官污吏和行侠仗义、讲的是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讲的是最多还是讲人。

  从开始的,整部戏就把观众带入了那片悠悠苍穹的大漠之中。

  每一帧每一画都透着一股挥之不散的电影质感。

  此刻,许多电影从业者早就忘却了目的,认真的观看着眼前光影的变化,细纠每一处镜头、每一个打光的考究。

  这部戏,真正做到了江湖味。

  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港岛浮夸片的质感,整个戏,从每一个镜头都能看出导演的作者性。

  同时许多电影爱好者则满脸通红,此刻,好像在偷偷的读古龙、在读金庸、在读梁羽生……

  里边的文字描写一时间竟然全然浮现在眼前,那一招一式,简直就是在看武侠小说。

  中间过道处,一位耷拉着眼皮,肾水不足透着狡黠蔫坏的男人则频频仔细看着电影中‘道具’,从服装刀具再到客栈里的摆件,都让他频频称奇。

  全特么真的都是明中期的风格。

  当然,作为艺术工作者,艺术加工肯定要有,他能发现许多地方略有不同,但无伤大雅!

  这又不是拍纪录片。

  完全一样也不可能,但这种考究精神与美学相结合,太特么不一般了!

  中戏、北影的许多表演老师则认认真真看着演员的表演。

  动作戏真的~~~盖了帽儿了!!!

  太精彩了!

  刷新他们对于武侠的认知!

  他们不是没有见识的人,前些年邵氏武侠电影风光的时候,他们都有涉猎。

  不过大多都是江湖仇杀、报仇雪恨的套路,没什么新意。可眼前这把庙堂与江湖相互结合出的武侠片,简直刷新了他们对于武侠电影没高度的认知。

  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不同。

  有人看到了震撼眼球的飞天遁地,潇洒招式。

  有人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画卷仿佛在讲述那段历史。

  有人则看到了江湖就在眼前,刀光剑影,浮想联翩。

  还有人,看到了人性,看到了生存,看到了导演在刀光剑影之下埋藏的对于人性的思考。

  尤其是最后,看着‘忠义之士’骑着马,挥着刀,孤独冲锋的那一幕。

  不少人都鼻子一酸。

  太残酷了!

  黄沙漫漫埋忠骨,英魂缕缕佑国土!

  这太能激起这些大院子弟的心理共鸣了~如今距离对越刚过去十多年而已。

  “太可惜了!”

  角落里的姜汶看着这一幕,激动坏了,他觉得这电影没找自己真的遗憾啊!

  这部电影商业性与艺术家兼具。

  “看来港岛电影导演也有能人啊,不全是拍流水账电影的匠人。”姜汶冲着旁边的刘小庆说。

  不少从业者也都是这个反应。

  都觉得这部戏虽然是武侠片,但真特么的很有作者性!

  当然,这是这些艺术家的解读。

  现场不少普通电影观众则是兴奋不已啊!整部戏看下来,欲罢不能!

  头一次接触这种让人爽到骨子里的商业电影!

  这时候的电影环境是什么?

  电影宫实际上每个月也都上映不少电影,其中不乏外国片……主要是‘同阵营’的电影作品,这种纯粹的商业片实际上很少。

  这时候观众有个顺口溜: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国产电影是新闻简报。

  当电影结束。

  现场一片安静。

  灯光慢慢亮堂起来,一声掌声突兀的响起……紧接着,掌声如潮!

  整个礼堂瞬间好似炸开锅一样!

  与此同时,有人给吴孝祖传达《客栈》拷贝增加到230份!

  这数字已经超过了《红高粱》。

  PS:晚上还有。

  腰间盘凸出……

第856章 散场与全国放映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整个礼堂掌声雷动。

  这掌声送给的是《客栈》这部戏本身,同时也是给吴孝祖及主创人员。

  这部戏,确实让许多内地的从业者开了眼,涨了见识。

  这部戏,本就是新武侠电影的一代开山怪,在港岛、湾湾及东南亚地区都引发了巨大的风潮。吴导一个新武侠之父的名声还是跑不掉的。

  在港岛三千多万的票房成绩已经证明了这个题材有多受欢迎。这也导致这半年,港岛武侠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这种武侠风格及技术上的变革对于此时的内地来说,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的认知震惊不亚于后来《阿凡达》带给市场的震动。

  刀光剑影,飞天遁地。

  这原本就是扎根于华人骨子里的‘成人童话’,对于江湖、对于武侠,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骄傲。

  这部戏放在后世,堪称经典,放在这个时代,那自然足以称之为震撼人心!

  如今内地的电影,大多还是写实风格为主。

  甚至,整个文学艺术圈都是严肃文学占上风。

  为何后来刘震芸吹捧王为继鲁迅之后最重要的文人?

  写出了鲁迅的文章读完你明白了‘吃人’,王的文章你读完之后明白了‘别装’这种厚颜无耻的同比。

  尽管本就是特么的商业互吹。

  但是有一点很正确,这年代的王的痞子味道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严肃文学的一种调侃,对于整个文化的一次突破。

  老百姓太需要精神娱乐了~

  伤痕文学、严肃文学实际上并不太适合于真正的大众。之前的年代,我们文人和艺术工作者一直都要求民众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下的一切……

  纯属扯淡。

  如果换到电影上这一点更重要。

  当然,《客栈》本身确实藏有吴孝祖本人电影一贯有之的作者性。那这是因为吴导功力摆在那呢~拍出来的就是牛逼。

  这样一来,也这让许多自命不凡的文艺人士兴奋不已。深深好似认为自己理解了更高一个层面的隐喻。这让他们能够在心理上高于那些欢呼雀跃的普通观众。

  大家虽然都是鼓掌,但你那是庸俗,我这是读懂内涵。

  这一点在后世姜汶电影尤为重要~许多半吊子影评人非要说姜汶的《让子弹飞》隐喻什么巴拉巴拉……隐喻个毛线啊!那特么简直就是明喻好?

  当然……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吴孝祖是港岛人。这一点占比80%以上。最起码相比较起人善被人欺的张一来说,吴孝祖的身份,天然让一些‘公知’、‘文艺人士’以及砖家叫兽不好批评。

  此刻,一脸蔫坏精明的马卫都看着呼声震天的礼堂,笑着对旁边圆脸赞叹摇头笑道:“这位港岛来的导演真是不一般。。”

  旁边的圆脸男人平头,娃娃脸,皮肤白里透红,大面积白,小面积红,所有的五官都很饱满,肩膀很宽,恹着膀子,脸上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冷不丁地却从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的桀骜,大致是老子天下第一那种神态。

  他就是王。

  此刻听到马卫都的话,点点头,发出的赞叹:“这电影是真他妈的孙子!”

  这里是夸奖。

  京城人嘛,客气那是真客气,嘴贫也是真贫。大老师后来就让许多观众都领教了京油子的‘逗贫’。

  “看看人家,再看看我们的一些导演。华夏需要这么个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泱泱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有TM的真玩意儿在……”

  这句话明着表演吴孝祖,暗地里在损张一等人……他一直看不太惯张一。自命清高也是他们这一批俗人的雅兴。

  这时候王已经开始出名了。

  《浮出水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用老友刘震芸的话,京城有这一号的文人了!

  文不文人暂放一边。

  这场内部放映会,确实来了不少文艺界的大腕儿,大致相关部门也打算借着这次电影放映,把这搞成港岛与京城的一次文化交流吧。

  吴孝祖此时正与相关领导打招呼呢,要不然肯定会过来与老马打个招呼。买四合院还指着这些人呢。

首节上一节796/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