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曲惊四座
韩三平激动之后,很快冷静了下来。
即将成为中影的掌舵人,又负责主持市场框架方面的改革。
不只是在国内,他要是愿意,点名哪个好莱坞一线明星,转头好莱坞六大能把人打包给他送过来。
韩三平深知,这不是他多厉害,而是他后面站着13亿人的庞大电影市场。
他能坚持住,那么他就可以说一不二。
好莱坞巨头CEO,来到中国要先向他觐见。
如果他不能守住,不只是好莱坞,连内部也会杀过来。
光是资产重组,市场化改革,就有太多利益了。
韩三平欣赏沈善登,因为沈善登的文章确实写的不错,点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危险。
电影从业者确实普遍幼稚,一个个傻傻的把敌我矛盾,当成内部矛盾。
不谈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仅仅从市场角度,好莱坞这样的巨兽,早就对中国电影市场垂涎三尺了。
难不成,九十年代开始,港岛那边不配合,好莱坞几乎免费的送上片子让国内放映,是这些资本国家的电影公司心善吗?
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掌舵人,他经历过太多华而不实的提案。
沈善登连科班都不是,半路出家,几乎不可能有能力掌握这个项目。
韩三平心有触动之后,也只是微微点头。
见众人回应不冷不热,沈善登有一点失落,但也只有一点。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这个项目,别说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就是后世,也很难搞出来。
沈善登为的是先以这个项目,把韩三平胃口吊起来。
然后再退一大步,获得一个中影组局,让他拍电影的机会。
如果直接要求后者,就有点困难,但是先以一个亿的项目把要求抬高,再来一个千万的项目,这不就显得合理了吗?
反正中影手里的资源,给港岛导演糟蹋是糟蹋,不如培养他这个新生代导演。
对此,沈善登理直气壮。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沈善登会轻易放弃《绣春刀之日月重开》这个项目。
恰恰相反,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如果有可能拍出来,他肯定想拍出来。
只是,很难很难。
沈善登喝了口水,观察完众人表情,压下心中思绪,介绍项目具体情况。
“电影的年代放在元末明初,是为了展现出明朝建立的磅礴气魄。”
“主要角色有三个,有汉人也有蒙古人,我并不会强调他们的民族分别,主要是经济属性。”
“元朝包税制下底层汉人和底层蒙古人是朋友,甚至蒙古人被压榨的更惨,成为特色的奴隶品种。”
“剧情主线是三个主角加入锦衣卫的前身情报机构,在改朝换代中的阶级跃升,牢牢抓住三个主角他们的成长,让观众代入他们,获得爽感。”
“在我看,当下我们的电影,没有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区别,只有说人话的电影,和不如说人话的电影。”
“我虽然想展现大气魄,但是不会强加给观众,而是聚焦于角色的成长。”
听着沈善登的讲述,韩三平翻着剧本,虽然他之前看过一遍。
剧本写的很扎实很工整,节拍器也标出来了。
确实有点意思。
而且懂得规避一些东西。
沈善登继续道:“以主角的成长,见证锦衣卫的建立,明朝的建立,见证情报机构,从暗中变成明面上的锦衣卫。”
“在我的描绘下,锦衣卫不同于传统中的特务反派,而是倾向于褒义。”
“突出他们约束经过宽松的包税制度,没有国家观念的地主士绅集团的作用。”
韩三平听到这,在本子上写了下来。
这里不太好处理,和当下的氛围有点背离。
如果中影投拍的话,要突出导演的主导作用。
不能让人误会是通过电影进行政策吹风,否则很吓人。
沈善登也点到为止,没有多谈主题。
《绣春刀之日月重开》里面,也太多和当下不同的认知了。
比如,元末明初,给人熟悉的感觉,并不是他搞映射。
不只是元末明初,连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国等等,都有类似的感觉。
这个叙事角度,和当下历史认知大不相同。
有一种历史认知,将西方走的道路制度唯一化,拿着结论来中国历史找答案,削足适履,也即是“明末清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其实是把资本道路特殊化唯一化了,后来教材上纠正了。
但在当下,沈善登的就事论事,也有点格格不入。
归根到底,有些人不想承认中华的文明程度、社会化程度高,现代中国的一些痕迹在古代中国也能找到。
因为这会导向,近代西方的领先才是偶然。
沈善登把主题一带而过,掠过了这个敏感点。
“我设计的第一个剧情高潮是主角三人加入情报部门,加入朱元璋的团队,个人命运改变,告别了被压榨的命运。”
“第二个高潮,是曾经被士绅看不起的小角色,融入到了时代洪流之中,在大一统中发挥作用。”
“第三个高潮是明朝建立,攻克大都,实现南北一统。”
“第四个高潮胡俗成风的北地,恢复华夏衣冠,展现出中华民族是一家的大团结。”
“然后是暗处的情报机构,走向了明处,锦衣卫正式成立。”
“隐藏的情绪点是讴歌明朝,通过恢复华夏衣冠来体现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只要做出四重高潮,片子绝对不会差!”
“这样的大片,只要一个亿成本,太值了!”
沈善登说完,再度悄然观察众人表情。
他站在会议室前头,师弟周奇峰在一旁帮助他投影。
会议室不大,但不显局促,是北影厂办公楼里一个不错的房间。
设备齐全,墙角立着一台电视,旁边是一台投影仪,还有个VCD。
当沈善登喊出一个亿制片成本,早就看过策划书的众人,也是齐齐心头一震。
“电影处女作,怎么敢的!”韩三平的秘书在心中不由吐槽。
制片部负责市场方向的领导质疑道:“这个项目听着不错,但是一亿成本有点高了,你没有成功经验。”
沈善登连忙解释:“制片成本规划书我做的很详细,按照计划执行,绝对能做好,在我看来,剧组主要是管理工作,而我学的就是管理。”
没怎么说话的韩三平有点失望。
沈善登没说错,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低谷。
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无极》、冯小刚《夜宴》等古装大片遭遇口碑和海外市场双重滑铁卢。
他推动大片战略,但面临危机。
急需新思路和新人才,成熟的古装大片模式,也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但他更希望是陈凯歌,拿出这样的项目。
可惜陈凯歌在《馒头》之后,伤了,去舔舐伤口去了。
至于沈善登,没有工作经历,这么大个项目,除非他疯了,否则肯定不可能交给沈善登。
项目,韩三平是看好的,但是需要沈善登交出来。
韩三平道:“你有没有考虑,把这个剧本拿出来,找个大导演拍?”
这不是毁了吗?
沈善登直言不讳:“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要明白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都要有所了解。”
然后反问:“厂长,请问你用港岛导演,是真的觉得他们能拍好吗,还是我们没有人才可用呢?”
“我这样的叙事,充满民族自豪感,你觉得谁能拍出来?”
韩三平一下子沉默了。
这种叙事的电影,恐怕也只有沈善登这样的年轻人能做出来。
指望五代导演,还是指望拍什么都是社团黑帮的港岛导演?
或者六代那些被新浪潮理论忽悠傻的?
累了。
韩三平心有点累了。
数了数,还真找不到正常人。
怎么和领导说话的?
负责内容方向的制片部领导不由加重语气道:“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沈同学,你不要贬低他人。你有这个毛病可不好!有能力不代表就能骄傲!”
沈善登立马认错:“不好意思,我是实话实说,要是冒犯了别人,我道歉。”
韩三平倒是不以为意,沈善登年轻气盛在他看来正常。
有才能的人,谁没点脾气?
但是不让出这个项目,让韩三平兴趣大减。
如果说资源,韩三平是能够想办法解决的,《赤壁》干到了六七千万美元,他也能想办法解决。
理论和规划是很好的,真能按照计划拍出来,确实不错。
然而,韩三平自己做过导演,也做过制片,很清楚,难就难在,能否做出来。
何况沈善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根本掌握不了剧组。
一时场面有些安静。
沈善登不喜欢等待,但此刻却不得不等待。
不由看向了窗外。
窗户是旧式的钢框窗,透过蒙尘的玻璃,能看到窗外光秃秃的梧桐枝桠在寒风中摇曳。
目光回到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