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唯一太阳 第72节

  贾章科还造了什么“第六代”的概念。

  没有“自我”角度,不提中国电影为戛纳赋予意义。

  反观电影节主席,人家立场才叫坚定,“自我”叙事。

  蒂埃里弗雷莫强调,为电影大国中国重新回到戛纳感到十分满意。

  以后是中国玩什么,世界流行什么。

  谁远离中国,谁就是自我边缘化。

  也就是电影圈拉胯,还是仰视,否则能玩很多套路。

  也是这一年,娄叶骂娘电影,准确的说不是骂娘,他是法籍。

  总之,黑的电影,已经到了无意间破防别人的角度,觉得是话里有话、阴阳怪气。

  但凡文化方面争气点,也不会一点不争气!

  于东见沈善登陷入了思考,也不由放轻了呼吸!

  沈善登并没有拿捏于东,随着他看了电影。

  于东没心情再看一遍,他也看不懂,观察沈善登反应。

  沈善登要说,画面真的很美。

  姜文导演功底不是盖的,比他要强。

  当然,也有可能是磨胶片磨时间磨出来的镜头。

  电影开头。

  俄语歌曲,铁轨,红花。

  一共四个部分,疯,恋,枪,梦。

  沈善登的第一感觉。

  乱,看不懂。

  电影没有剧情。

  是姜文以自己的视角,精英视角,以几个版本前的版本之子的视角,再结合对于青春的怀念,解读上个时代的历史。

  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有些电影、书籍只有他们能看,有些资讯只有他们知道,有些职业,也只有他们能从事

  偶尔进城的农民或者工人,要小心翼翼的称呼一声“同志”,寄希望对方不要欺负人。

  对于沈善登来说,他不怀念八十、九十年代,也不怀念上个时代。

  他更希望生活在20年之后。

第71章 两条路(24)

  九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中午要自己带饭,煎饼卷鸡蛋辣椒。

  他这还是好的,小镇青年,基本生活能保障。

  有些农村同学上学要带一大包煎饼,每周靠咸菜或者臭鸡蛋下饭。

  有时到了周末,煎饼都长毛了,撕了接着吃。

  最难受的还是补充不了蔬菜纤维,拉屎就成了很痛苦的事。

  物质贫乏,从小家到国家,家贫百事哀。

  八九十年代还算好,再往前,沈善登爸爸妈妈成长的五六十年代,物质更缺乏。

  当然,物质是逐步改善的。

  他爷爷、奶奶别说吃饭,那个时候还打仗,活命都难。

  到了他爸爸妈妈,会饿肚子,但是孩子都能活下来。

  再到他这代人,更是见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沈善登感谢上一代人,上上代人吃得苦,但是要是让他选,他是不想回去的,太苦了。

  就说娱乐行业。

  最早是电影厂的大院子弟,然后其他大院。

  到了今天,才轮到王忠军、冯小刚等边缘大院子弟做主角。

  虽然都是京圈,但是圈子也在变化。

  反而姜文有些边缘化。

  总体来说,从大院子第玩什么,大家看什么,变成了京圈玩什么大家看什么。

  而且京圈,越来越变成一个地理概念。

  电影放映到了尾声。

  周韵扮演的疯妈,站在火车上,抱着孩子对太阳喊。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的,他一笑,天就亮了。”

  是啊!

  天越来越亮了!

  后世,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大发展,北上广这些超一线城市在文化舆论上的份量降低,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涌现。

  社会变得越来越公平,大量的中小圈子、山头被铲平了,能做到这一点,全世界独一份。

  那个时候,变成了老百姓看什么,什么才火。

  而不是某个圈子玩什么大家干看着。

  只是有些人还想回到过去的年代!

  既然姜文键政了,沈善登也要鉴一下。

  他自己身上的标签,是山河四省的小城市的小镇青年。

  要不是自己造了风口,指明了古装大片转型的迫切需要。

  他拿着钱,提着猪头都找不到庙,拜不了神。

  要先游一游海外冲奖的粪坑。

  因为国内学院派没有路给他。

  然后再尝试中小成本,只有依靠外部力量,院线资本、互联网资本进入,破开圈子,才有出头机会。

  这还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再往前,像张艺谋,只能靠海外这些电影节,实在是没有其他资源。

  相比于本土既得利益者的密不透风,海外电影节相对来说公平点。

  当然,这个“相对”是二三十年前。

  随着国内产业发展,物质跟上了,欧洲三大这些在五代、六代中挑选了自己代言人之后,也形成了利益群体。

  此消彼长之下,海外没什么进步性了。

  沈善登会为上个时代的波澜壮阔而心潮澎湃,但他知道那是因为什么。

  所以,共情不了姜文的《太阳》。

  不过沈善登也清楚,在当下的电影圈,姜文很不错了。

  是“自我”视角的故事,不是别人的故事。

  是有坚守的,也是圈子里的少数派。

  电影放完。

  灯亮了。

  于东抱着一丝期待,又蕴含着许多忐忑:“是不是很好?”

  沈善登想了想。

  “说实话?”

  沈善登这样说了,说明不看好,于东心咯噔一下,他命太苦了,脸顿时煞白:“你,你,说。”

  见他这副模样,沈善登道:“要不算了。”

  于东坚持道:“我没事,我心脏很好。”

  沈善登整理了措辞:“《太阳》电影的受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众不是一批。”

  “观众喜欢的不是姜文的青春,而是青春的悸动,宁静的胸脯和大腿,那种禁忌感。”

  “这些《太阳》都没有。”

  “~~~”于东当场瘫在了小放映厅的座椅上。

  他,命太苦了!

  “老哥你别吓我。”

  沈善登怕了,赶紧去叫于东的司机和助理。

  于东连忙阻止:“我没事,我没事。”

  忽而,惨笑一声,沈善登头皮发麻。

  “真砸了,砸手里了。”

  沈善登劝道:“电影除了剧情,画面还是可以的。客观的说,姜文要是拍个《寻枪》的故事,加上点美女、大腿,我觉得票房破亿不难。”

  姜文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的毛病,作者心态。

  他们三个,要是弄个好本子,老老实实按照剧本来拍,审美、画面是真的没问题,世界一流。

  偏偏人菜又爱玩,不懂得扬长避短。

  陆川的《寻枪》,是姜文禁导期间,手把手给陆川拍出来的,反而不错。

  于东不想说什么了,他以后都不想碰姜文的电影。

  “沈导,你帮我想想,有没有法子救一救。”

  沈善登想了想:“法子是有,就怕来不及,”

  于东瞬间涌起希望:“你快说,老哥求你了。”

  沈善登道:“这部戏是姜文对上个时代的一种解读,以他视角来说受众太小。”

  “最多再加一些文艺片爱好者,类似于《三峡好人》那种。”

  于东要真抽过去了。

  “《三峡好人》几十万票房啊.”

  命太苦了!

首节上一节72/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