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930节

  “对了,贝尔德先生,我冒昧的向您打听一件事?”

  “请讲。”

  “我知道高盛跟很多华夏政坛高层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对华夏顶层的一些法律法规非常了解,所以我想知道,最近华夏政坛发生什么事了吗?”

  “呵呵,孙先生。

  你是一个华夏人,却向我一个美国人来询问华夏政坛上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是认真地,我很怀疑你和东方聚合的能力。

  而且也不觉得湘火炬的事情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贝尔德先生,我只是一时出于好奇……。”

  约翰贝尔德打断了他的话,“很抱歉,我对贵国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没办法给你答案。”

  “贝尔德先生,我知道一家不错的餐厅,所以想邀请您共进晚餐,顺便聊一下湘火炬的事情。”

  “很感谢的邀请,不过我晚上已经约了人,所以很抱歉。

  亲爱的大卫,就这样吧。

  我随时等着你的好消息。

  再见。”

  挂断电话,孙国珍脸色越发难看。

  他能从约翰贝尔德的话中感受到疏离。

  对方显然不相信他能够从徐良手里抢走湘火炬。

  深深吸了口气后,他拿起手机打开电话薄,看到郭光昌的名字后按下了拨打按钮。

  响了一会后才接通。

  孙国珍心里松了口气,连忙道。

  “郭先生,是我。东方聚合的孙国珍。”

  “我知道。孙先生,我们不是第一次通电话了,不用这么客气。”

  “郭先生,您还记得上次我跟您提过的湘火炬吗?”

  “当然。怎么,孙先生已经把湘火炬拿到手了?”郭光昌笑道。

  “目前还没有,不过我们已经完成了布局。”

  “是吗?孙先生果然不愧是留美博士,这么快就能找到方法打败徐良和红岩,把湘火炬夺过来。”

  孙国珍微微皱了皱眉,他从郭光昌的言语中听出一丝调侃。

  “郭先生过奖,事实上徐良对湘火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视。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湘火炬对红岩来说,只是一不错的投资项目,只要出得起钱,徐良先生会卖的。”

  “是吗?不过我听说,万向集团想湘火炬报价5亿华夏币购买它的汽配业务,徐良都没有答应。

  5亿华夏币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听对方言语中的不看好,孙国珍也没再纠缠,直接图穷匕见。

  “郭先生还对湘火炬项目有兴趣吗?”

  “当然。只要孙先生能把湘火炬买下来,我愿意加价收购。”

  虽然不认为孙国珍有能力从徐良这头老虎嘴里拔牙,但万一呢?

  郭光昌也没把话说死。

  “既然如此,郭先生是不是该坦诚一些?”

  “坦诚?”

  “半个月前,郭先生几乎每天都打电话询问‘湘火炬计划’的进展,但这半个月却从来没打过一次。

  所以,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让郭先生出现了这么大的改变?”

  “孙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在全国各地为‘湘火炬计划’奔走,对其它事情几乎都放下了,所以才来找你指点迷津。

  还望郭先生看在宁博建龙的事情上不要隐瞒。”

  宁博建龙钢铁公司,是2002年成立,跟戴国方的铁本几乎同时。

  看好华夏钢铁市场发展的郭光昌,投资12亿美元,在宁博北仑港建设一个年产600万吨的钢铁厂。

  因为审批困难,建龙也走了跟铁本同样的路。

  把大项目切小,一个个审批。

  所以,当上面决议调整国内钢铁市场投资过热的时候。

  建龙也碰到了跟铁本一样的困境。

  不过老郭人脉广,找到了孙国珍,而孙国珍又找上了赵国栋,花了一千多万,终于打通了关系。

  虽然银行贷款被叫停,但他本人却免去了牢狱之灾,更保住了所有的家财,比戴国方好了太多。

  “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孙先生还是向你在政界的朋友打听一下吧,位置越高越好。”

  话落便挂断了电话。

  孙国珍眉头微皱。

  “政界?”

  在国内当了这么多年掮客,他当然认识很多政界的人。

  约了几次饭后,他终于弄清楚了原因。

  看着内参首页大标题。

  《科技的未来: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

  虽然他不是政界的人,但也很清楚,讲话内容能登上内参封面是多么大的肯定。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连赵国栋都退缩了。

  “给长老团和内阁的顶级权贵做演讲,而且得到了肯定。”

  一股无力感从心底突然泛起。

  他辛辛苦苦谋划了两三个月,在全国各地跑了一个多月,结果人家一场演讲,就抹杀了他全部的努力。

  就算他把所有布下的棋子全都发动起来又能怎么样?

  不在一个地方,无法形成合力。

  很容易就被各个击破。

  而且就算闹大了,上面一纸命令下来。

  本就是为了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会被瞬间瓦解。

  他甚至可以肯定,自己千辛万苦弄起来的游行,可能连第二天的新闻都不会上。

  比起湘火炬这个不痛不痒的目标,徐良能上内参的演讲无疑更受上面重视。

  “不行,我不能就这么认了。

  为了这次的计划,我已经投进去了七百多万,如果收不回来,我可就赔惨了。”

  孙国珍心里暗暗咬牙。

  

  “这小鼻子、小眼睛,长得跟良子小时候一模一样。”

  王灵香看着摇篮里的小家伙,脸上满是喜悦。

  一旁的徐永培附和着连连点头。

  “确实长得像,不过这嘴巴和耳朵到是长得像艺珍。”

  “孩子吗,总有些地方像妈妈。”

  看着老两口讨论的热火朝天,徐良笑着把手里的小米粥递给病床上的孙艺珍。

  “谢谢老公。”

  “快喝吧,别凉了。”

  “嗯。”

  接过勺子,小口小口的喝了起来。

  徐良笑了笑,目光转向旁边的摇篮。

  他来南韩已经一个多星期了。

  姐姐孙明珍4月12诞下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比预产期提前了一个星期。

  男孩取名‘徐仲政’,女孩取名‘徐季云’。

  孙明珍4月19,也就是今天,正好预产期到点,她也生了一个带把的。

  算上这三个小家伙,现在他已经有了八子三女。

  再加上五个还揣在怀里没生的,总共是十六个。

  称得上兴旺发达。

  “良子,孩子的名字你取好了吗?”

  老爹突然回头问道。

  “取好了。

  这是艺珍生的老二,就叫徐仲浩,小名就叫浩浩。”

  徐良说出了自己早就定下的名字。

  “你说你这是取得什么名字?

  咱们老家传到浩浩这一辈应该是‘世’字辈,他们的名字应该带一个‘世’才对。”

  徐永培不满道。

  徐良看过他带回来的徐家族谱。

  一世祖徐国瑞是农家子,凭借勤劳苦干,积攒了十亩薄田,勉强有了点家底。

  二世祖徐钟显读过几年私塾,因为识字的关系,后来去府城的医馆当了学徒。

  这时候的青州还不是县,而是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凭借勤劳朴实和扎实的医术,徐钟显被师傅招赘,成了刘家的上门女婿。

首节上一节930/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