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重活2009 第294节

  何为体验感?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快递费用下降,百代直接将发往江浙沪地区的快递包裹价格,从8块降低到6.5元。

  至于发往全国其它区域的价格调整,还需进一步协商。

  虽说是首单首重的起步价,但对淘淘商家和消费者来说,也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短时间内,百代的发货量有明显提升,绝大多数中小商家,对成本控制极为敏感。

  一单节约1.5,十单百单,积少成多的数字才恐怖。

  淘淘借机和通达系,顺丰开启谈判,强势要求快递公司,将揽收配送业务统一交给菜鸟。

  并提供每单0.5-1元的额外提成。

  一方面是淘淘订单从8元降低到6.5元,一方面是额外支出0.5-1元,一来一回双重吃亏,订单量虽然增长,但利润率却暴跌。

  顺丰是首先翻脸的,开玩笑呢,它又不靠淘淘吃饭。

  反而是淘淘一部分店铺销售的商品,对时效性要求特别高,或高价值需要确保安全,只能走邮政或顺丰速递。

  80%以上业务靠自有渠道,20%赏饭给淘淘商家吃,这就是顺丰翻脸的底气,淘淘还想理直气壮站着要饭?

  惯的臭毛病?

  可没曾想,这次它们家不是最勇的那个。

  通达系集体抱团冲出来,各个犹如田文镜附体,上来先问候特么的小可爱。

  当然了,现场绝对没这么激烈。

  但态度表达出来了,谁给你的脸,一口气降这么多?

  还二选一?

  降价是不可能降价的,给菜鸟网络放货倒是可以,但必须让淘淘先在后台,开通快递上门/菜鸟自取的选项。

  上门服务自然是给蜂鸟放货,自取给菜鸟,两不得罪。

  不用说,这肯定是李泽华在背后出的点子,奈何他说话管用啊,青云系是通达系的共同股东。

  近两个月来增加的整车运输和同城业务,为通达系增加拒绝说不的底气。

  挡住菜鸟扩张,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拼夕夕能做到和淘淘一样,每天有五六个亿的销售额。

  不然两千亿年销量的淘淘,铁了心扶持的菜鸟一定可以做起来。

  但想一统快递下游产业链,洗洗睡吧。

  初次谈判,不欢而散。

  但任谁都知道,双方一定要达成一个最终协议,撕破脸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淘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通达系的替代品,指望百代?

  在华东地区都整的一团糟,下面的配送网络,被吃了么蜂鸟重点针对。

  挖人挖到周绍宁每次开会,都要口吐芬芳,亲切问候李某人全家,做个生意而已,被人骂成这样,也算是没谁了。

  再加上通达系对其运力的重点竞争,很多个体司机带着自家卡车连夜跑路。

  淘淘这波滔天富贵,险些把百代华东大区配送网络整崩溃,没那个金刚钻,非揽瓷器活的结果,就是差点把自己撑死。

  应对的方式很简单,奈何百代绝不肯用,那就是给司机,快递员加工资。

  很奇怪,资本家宁愿给抢夺市场份额,扩展销售渠道砸无数个亿,也不愿意给基层员工加几千万工资。

  逻辑很简单,因为市场份额拿到手,夺取垄断支配地位后,它们有一千种名目搜刮回来。

  但给员工加工资,是纯支出,往后很难再降下来。

  幸亏李泽华没加入淘淘,不然打声招呼,怕什么,涨,使劲涨,后期多弄几个考核业绩的点,完不成使劲罚款,开一万工资罚六千。

  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现实的压力迫使淘淘,首先瓦解通达系,和顺丰的暂时联盟,通过给顺丰增加接单渠道,换取后者的退让。

  青云集团算是给顺丰王,结结实实挡了一刀,这一刀在历史上砍在顺丰王身上,因为当时的通达系都是乖乖羊,淘淘说什么是什么。

  当时钱塘会谈后,杰克马公开发文赞赏顺丰王,称其为自己敬佩的商业领袖,然而嘴上笑哈哈,心里卖麻花,转头就对顺丰下狠手。

  什么限制接单,同类单转给邮政,给商家发文暗示,引导消费者改用其他家快递。

  指定物流额外收费的流程开始变繁琐,给消费者增加不友好体验,迫使它们放弃指定物流。

  当然,顺丰王也不是好惹的,回去就把顺丰优选弄起来打擂台,一度弄出个年销售额,几十亿的鲜果电商平台。

  现在不一样了,安抚好顺丰,淘淘转过头来对付通达系,这次也不提二选一,争取先把快递价格降下来。

  但通达系翅膀硬了,尤其在看到百代的拙劣市场表现后,明确表示8块就是有上门服务的,6.5元只配自取。

  就百代和菜鸟体系里,绝大多数门店的老板,甚至连电脑都没配上,找个文员纯手工抄录订单号。

  做个守门人都不合格,近半个月,百代不停丢件被投诉,属实恶名远扬。

  别笑!

  以前大家都是类似的草台班子,什么丢单漏送,被投诉都是家常便饭。

  会议到这算是陷入僵局,一时半会是谈不成什么结果了。

  通达系转过头来,又逼迫蜂鸟提升服务质量,之前提的全自动化什么的,赶紧弄起来啊。

  他们也害怕失去竞争力,从而被淘淘彻底淘汰。

  因为蜂鸟也就比菜鸟稍微好一点点,好在直营人数多,丢单能第一时间处理,总之没有全电脑化办公,没智能手机专业app之前。

  大家都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丢单怪命不好,投诉就给赔点运费钱,为一件丢失的快递,扯皮个把月是常有的事。

  发件方还好,配送端几乎毫无体验感,之前都是加盟商时,通达系的服务只能说谁用谁知道。

  换成蜂鸟快递做终端服务,人数是上去了,但系统软件还是老样子,最多是一线业务打电话联系更勤快,配送时效提高一些。

  但运输途中损坏,丢失的事情层出不穷,最开始蜂鸟还和通达系争论,吵架对骂天天有,事情发生的多了,索性多弄出个标签。

  每次从运转中心收回来多少快件,必须提前报备总数,再按站点的序列号打印数字编号贴上,对不上号立马上报。

  有瑕疵破损的外包装,一一记录在案,最后交给蜂鸟配送员之前,还要在纸质的账册上登记,由快递员签工号确认。

  总之很麻烦,流程相对繁琐,底下人怨声载道,站点执行起来也是敷衍了事,最后狠狠罚过几次,情况稍微有所好转。

  但合规监察部的人一走,该干嘛干嘛,谁没事天天乐意做这个啊?

  还是和京东物流合作后,由胡志沅带团首先在燕京,弄出来全套扫描录入设备,学习超市收银结算。

  每个站点配上进销存系统,再加上专业一维条形码扫码枪,来一个扫一个,依靠这套系统慢慢从燕京向全国推广,情况才有所变化。

  其实也就是扫了个寂寞,因为条形码的先天限制,顶天知道代表这件快递包裹的序列号进来了。

  但送没送到顾客手里,什么时间送的,从哪发来的,里面是什么东西,发货方是谁,是否为保价的高价值商品,有无其他特殊要求?

  一概看不出来。

  比如总部客服部门接到投诉,临时要查某个序列号的情况,还得打一圈电话问具体站点。

  全国性的联网进销存系统搭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蜂鸟快递也没有这个资金量去完善。

  因为每一件快递,从站点到集散运转中心,到运输阶段,进入分拨中心再到目标地站点,这里面缺失了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那就是揽收和最终配送,没办法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人手一个扫描枪也没用,因为没办法让每个设备及时联网。

  都必须回到站点才能做到数据读取和上传,那配发设备最重要的目的,就没办法完成,还是建立不了一条完整的数据产业共享网络。

  起码在智能手机大规模推广以前,不现实。

  尤其二维码出现的档口,再花几个亿,去组建条形码的数据共享网络,怎么看都是亏本的买卖。

  但二维码怎么构建信息网,怎么去做配套工程,别看公司上层现在张口闭口大数据,信息自动化,真做起来,所有人都没这个经验。

  只能一点一点去摸索着前进,这个李泽华也没办法引导,你让他指出发展方向,具体做成什么样,他脑海里有一整个完整效果图。

  但怎么去实现,中间有多少技术难关需要攻克,需要多少工厂来做配套,最后怎么落地,抱歉!

  只感觉眼前一黑,头脑欲裂。

  他也不是神仙,只能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

  负责整套系统研发的工程师们,经过激烈的论证讨论,乐观点估计全套工程三五年内能完成。

  悲观一点的认为,要取代一个年产值300亿美元规模的产业链(条形码商用市场),没有十到二十年以上时间。

  没有国家强制推广,没有上百亿的资金持续投入,想都别想。

  对此,李泽华都懒得理会,强行命令组建团队,开始研究。

  一群码农,按要求做软件研发就好了。

  后续的应用推广工作,自有专业人士去做,鬼扯什么三五二十年?

  请叫他开挂的天选之人!

  记忆里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尤其是3g网络的推广力度,再加上二维码扫一扫的专利,这一切都将变得超级简单。

  使用终端设备载体(手机)人手一个,把app和服务器做好,一切都不是问题。

  奈何穿越者就他一个,其他人没亲眼见识过,心里不放心。

  比如通达系传来的消息,联系专业数字信息化设备厂商,定制研发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设备,价格高的吓人。

  就和李泽华最初定制的那几套一样,小一万一台,这成本谁受得了?

  通达系整合资源以后,未来规划的网点都是几千家,上万家,再加上个体设备,软件研发运营,租赁服务器,信息服务等。

  十几个亿都不一定做的成功。

  再加上应用在几万,甚至十几万平米的仓储物流中心,分拣中心,这样的大型数字自动化设备,动辄几百上千万。

  一个地区弄几套,快递公司把裤子当掉都不够。

  “还没做,就叫苦连天,这点决心都没有,直营也就是流于表面,难怪打不过顺丰。”

  李泽华狠狠鄙视一番后,愉快的把研发运营采购工作全部揽上身,不就是十几亿吗,青云投了。

  回头找上通达系,带上京东成立一家,专门服务于物流行业的互联网科技研发公司,趁机掌握行业上游话语权。

  目前还在商谈中,毕竟仓储物流中心的数字化改造升级,才是核心重点工程,青云花了钱,总要有额外回报。

  通达系没意见,它们巴不得有冤大头主动拿钱出来填坑,有十几亿,拿来买上几千辆重卡,半挂,增加运力赚轻松钱不香吗?

  不过出于防一手的经商经验,在股份分配,和后续具体技术授权合作上,通达系拉拢京东,要求新公司合作框架必须是合伙人制度。

  公司董事会按一家一席公平分配,涉及重大项目合作董事会成员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说白了就是既不想多花钱,又要占便宜,李泽华装模作样纠结许久后,勉强开口同意。

  就七个席位,青云两个,通达系加京东五个,不过重大项目仅限于物流快递行业,新公司向其他行业授权合作时,按股份投票。

  通达系也没反对,毕竟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躺赚属于是。

  青云也躺赚啊!

  给仓储物流中心提供软件硬件技术支持,同样要收费的,哪怕少赚点也不会亏损。

  最关键的是趁机掌握核心数据,这以后每年上千亿个快递包裹的自动化分拣,涉及的大数据资源,躺着吃都吃不完。

首节上一节294/9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