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足,是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但兼职团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需求。
对中西部地区销售网络建设,我个人的意见是,立足于当地长期招聘,放开限制,不管他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
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犯罪行为,谈吐清晰,哪怕不会用电脑不会用办公软件都没关系。
业绩差的区域,一些不适合做销售的人员,完全可以转岗做后勤服务,卖产品不行,向农民收购特色农副产品总行吧?
另外把那些机灵点的,年轻点的统计出来,只要确定当地暂时没有消费潜力,就把他们先调出来。
原则上,销售欠佳的区域每个体验店,每个工作组都要归纳总结,把原因,把团队面临的问题,困难说清楚。
查实后,要及时调整!
公司虽然有长期开拓市场的决心和耐心,但不能让有能力的年轻人,陪着公司一起消耗青春。
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完全可以在其他地方,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
顾总,你来牵头,弄一个优秀人才资源分配部,把中西部销售欠佳区域,有潜力的好苗子调往省会,东部地区城市。
把东部市场环境上佳区域,一直做不起来的业务员,转岗成后勤服务人员,卖东西不行,买东西还不行?
就算不适合和陌生人打交道,给一线团队做后勤服务总没问题吧?”
一样米养百般人,李泽华也不能强求旗下员工,都是口才一流,业绩逆天的超级业务员。
受学识眼界,胆量,个人经历乃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销售,总有那生性内向放不开手脚的。
在都督府培训场地,已经做过一次分流,在课堂上说话磕磕,一段简单的销售模拟都做不好,早就被分流到后勤服务岗。
而真实的销售,以业绩为王,一切靠数据说话,不行就是不行,拼夕夕没有时间停下来等待。
五千,一万,甚至是两万块钱工资,公司都舍得出,只要你有业绩。
但有些人确实天生不适合,公司也不能养一群米虫,不适合销售岗。
那三千多工资(加上团队完成奖励有近四千)的后勤岗,也不是不能做。
再想工资高点,没有口才就学技术,现在做售后服务维修工作的岗位,缺人缺的厉害,只要报名肯学,包教包会。
还有大把的实践机会。
配合一线制造业大厂做的以旧换新活动,那么多收回来的旧家电,可劲的拆吧。
学习理论,不如在实践中成长,一个电器维修员,读一百本书,不如拆卸装好一百台,一千台各种产品。
当这些人能闭着眼睛,把拆完的设备重新组装起来,一颗螺丝钉都不落下时,就算初步出师了。
内部岗位交流,势在必行。
青云系不会容忍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员工,轻易的流失掉。
哪怕不做销售,又嫌弃后勤岗位工资低,还能转去吃了么,蜂鸟从头做起,送个外卖快递包裹,总不要什么能力了吧?
纯体力活,送多少拿多少。
得益于同城配送领域和补贴大战的影响,现阶段业务量暴增,只要肯努力,一天熬时长送七八十单都是简简单单。
一个月到手五六千,甚至是七八千都不成问题。
再不行,那绝对是态度有问题,这种人不配做李泽华的兄弟,趁早收拾东西走人。
青云可以容忍没学历,没家庭背景,甚至无一技之长的兄弟,但绝对不要偷奸耍滑,不肯努力还妄想一朝暴富的。
对这种人,一律请出门左拐,那儿有个彩票店,花两块钱说不定祖坟冒青烟,正好对上主任脑电波,两块瞬间秒变五百万……
就在整个青云集团,忙着上上下下自我调整政策时。
高德董事长兼ceo萧军找来两个创业元老,程从斌和侯君。
听完他简单的介绍后,程从斌冷笑一声,“老萧,你不会被他吓住了吧?
这个圈子,你应该明白,车企才是决定公司生死的王者,这些合资车背后,每一家在国内都拥有庞大的人脉关系。”
言外之意,青云或许在其他领域跟强,但在车载导航市场,连个弟弟都算不上。
尤其是在此之前,他刚和风投见过面,连想投资的总裁都亲自出面打招呼,要求他坚定自己的立场。
买办么,配合英美脚盆鸡,打压国内企业,就是它们的日常工作。
不然怎么投资这种关联性特别强的行业,这可是车企的自留地,压根轮不到外人来染指这块肥肉。
侯君的意思差不多,但对青云系入股并非很抗拒,因为对方描述的个人导航市场前景,让他很心动。
但这世界,就这么现实。
没有实力,没纳投名状,凭什么接受你一块进圈子喝酒吃肉?
萧军早就知道是这个态度,所以对李泽华提出的免费策略,只字未提。
他只是单纯的从个人导航市场未来发展角度,向两个人阐述自己的理解,试图转变二人的固有观念。
最后他总结道:“我们都知道,目前车载市场的竞争之激烈程度,以公司现有资源,很难突围。
每谈成一家合作伙伴,所需要付出的资源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尤其是南方地区,它们依靠油耗低的优势,不断蚕食美系车的市场。
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如果不做出改变,公司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虽然具体没提是谁,但几个人都知道,凯立德立足两广,背靠本田和丰田两大脚盆鸡车企,在市场上大杀特杀。
高德应对起来,颇为吃力不说,还要面临车企的无理由挑刺行为,每年额外支出的成本,远比竞争对手高的多。
这也是萧军想从车载市场跳出来的关键原因,在他看来,做个人市场多好啊,最起码能掌握核心竞争力,不用看车企的脸色。
奈何除了他,剩下两位都是做财务运作出身,对现有利益更为看重。
这一点在程从斌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他想都不想,直接道:“公司最迟明年就能在纽约敲钟上市。
等募集的资金一到,足够支撑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他从头到尾都沉浸在积极乐观之中,看样子很难被轻易说服。
萧军也不抱太多希望,只是把青云约他见面,提出的一些条件摆出来,“我的意见还是不变,如果让青云进场,远比上市来的更划算。”
侯君也有些动摇,“老程,青云的条件其实也可以考虑,毕竟是几十万人的现有市场规模。
按它们的趋势,说不定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前途,那么多电动两轮车,和快递的运输车辆,个人。
哪怕一年只赚100块钱一个人,一但突破百万规模,这也是上亿的营收啊。”
他舍不得这块市场,何况青云给出的入股条件也很有竞争力。
8000万美元,25%股份,要一个董事会永久席位,青云系和高德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德为青云提供高精度个人导航服务。
最关键是青云掌握的资源全部注入,每年最低也是几千万的利润,他想不通为什么要拒绝。
这个条件绝对不低,高德在一年后,赶上国家汽车行业发展东风,业绩暴增。
直到上市后,整体市值也才约9亿美元左右,而青云给出的估值,参照目前业绩,也给到了整体3.2亿美元以上,按投后估值更高。
但程从斌不这么看,他摇摇头,“我也想要啊,奈何你们自己也看到了,几乎所有股东都在反对。
总不可能为了一个未来不确定的市场,放弃目前的市场份额吧?
得罪这些车企的代表,以后4s店不再提供导航升级服务,怎么办?”
说到这,萧军已经明白,再谈下去,也谈不出什么结果,就有意识的说出几个设想方案。
等谈完两人离开后,他又分别私下找程从斌,侯君沟通,给出的条件又不一样。
他想看看,这两位曾经找他主持大局的合伙人,到底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同一时间,他也把自己的嫡系叫上,一块商量对策……
就如他和李泽华聊天时,预测的那样,风投机构的人很快做出反应,几乎每一家都来找他。
绝大多数都在劝他,和青云这种门外汉聊合作,是没多大前途的,现在车企发展的还不错,得益于国家大力补贴。
家用车市场数据每一天都增长,高德只要做好现有市场规模维护,就可以顺顺利利赴美上市。
届时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财务自由,何必想东想西,横生枝节呢。
当然,有劝他拒绝合作的。
就有隐晦表示,可以接着谈的。
总有人对市场发展特别敏感,车载市场是有发展上限的,如果不挑出这个圈子,高德的未来发展再好,上限也就那样。
充其量,和那些为车企提供零部件的代工厂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人家呢,起码几个大厂动辄每年几十亿的营收。
而高德,目测未来三年内,想达到十亿级的营收,都是痴人说梦。
突破口,只能在个人市场,而青云给出了完美解决方案。
这些都被风投考虑到,只是有些风投,如连想,压根就不是为经济利益来的。
如红杉,一门心思准备拿高德利益做交换,青云想投资高德,可以啊,拿拼夕夕的利益交换。
沈楠鹏都亲自邀约见面,李泽华也没拒绝,他也想看看对方的底牌。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萧军只觉得很疲惫,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还是强撑着精神,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撮合双方进一步合作。
奈何此时,从风投嘴里打听出来的内幕,还是让他无比失望。
“原来从最开始,你就是这种打算啊!”
萧军站在办公桌前,双手死死握住,“好一个33.4%以下,原来一开始就没打算给我最终决策权。
不过老程你能透露这个消息打压我,我同样握着王炸。”
想到这,他拿起电话打出去,“侯总吗?我萧军,有空吗,现在过来你办公室聊聊。”
第260章 ,撕破脸皮举手投降
萧军和侯君的谈话发生时,李泽华早就离开了,他沿着京广线一路南下,准备好好视察一下各地市场。
和京东的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下沉市场做一线服务,京东是认真的。
但涉及和拼夕夕的换股,这不是一两个月能完成的,两家公司老板有这个心,也得顾忌身后的风投利益。
再说京东第三轮融资还没完成,张垒参加内部会议时,明确说过,4.5亿美元融资,目前各方认领超过3亿,还有一部份正在协调中。
最早十月初,最迟十一月底,能把合同签下来。
这比历史上同期情况好的多,京东有了更多资金可供开拓市场,加上京东物流和蜂鸟,通达系的合作,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
现在的京东,比历史上发展的好太多太多,尤其是有青云这个盟友,不仅能提供业务上的支持。
还在正面吸引阿狸的火力,以至于阿狸腾不出手来压制京东,更别提在自营店,b2c业务上限制京东发展。
离京前,他和红杉沈楠鹏的会面还算愉快,双方又没有实际冲突,维系表面的客套还是没问题的。
红杉在拿到拼夕夕二轮融资入场券后,承诺帮助青云系顺利入主高德。
在这一点上,红杉远比其他人看得更远,如果有青云通达系,加上合作的友商,提供的个人导航市场加成。
高德的未来绝不仅限于几亿美元的市值,之所以前面拒绝,无非是当成谈判的筹码而已。
现在初步目的达成,自然无需继续限制,他甚至主动开口,表示愿意给其它股东做思想工作……
就是在这种外部环境变化下,侯君的态度也在一点点被影响发生改变,公司实控人,最大的外部股东,以及一些小股东开始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