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国产奔驰新能源,光伏产业,落户环渤海经济带的细节问题,因为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很深,对细节把控要求非常严格。
这已经不是某一地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必须由上面亲自出面,紧盯着不放,逐个协调挨个过关才能放心。
“尤其是电解铝和特种钢项目,你这个计划书里,简直是放了颗大卫星哦,到第一步战略完成时,要在川渝,苏浙,环渤海,珠三角形成四大核心产业集群。
仅耗电量就需要5000亿千瓦时以上,相当于今年规划全国总用电量的10%还多(2012年全国实际用电量约4.9万亿千瓦时)。”
幕僚长说这番话时瞳孔胀大,显然震惊到极点,“如果按照这份需求制定电力资源增长计划,万一没达到,那……”
他的担心很有道理,一旦产业集群规模跟不上,就会造成新增电力资源极大浪费。
电能可不比其它能源,更不像石油天然气,用不了还能储存,它不仅储存难,用不完的电还将对输送网络造成极大压力。
严重点可能造成严重隐患,所以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新增产业,能够消化如此规模的电能之前,上上下下都不敢轻易松口。
这不仅是重复投资的问题,更是资源极大浪费,可能造成很坏影响的大事,哪怕青云拿出真金白银,同时在电解铝,特种钢,和光伏产业上进行天量投资。
也没人能判断未来,就一定能够按照青云的商业规划,成功取得重大突破。
对此,李泽华胸有成竹,张口即来……
第690章 ,青云助力科技腾飞
“针对电解铝,特种材料市场,青云已经不止一次拿出真金白银验证市场规模,和提供详细科学数据予以左证,尤其和阿尔斯通,西门子,三菱等企业合作后。
青云接连在基础材料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其中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在新产品和五军都督府的某些装备上,得以大规模应用,效果反馈非常好。
基于现实巨大市场需求,青云按照最基础的商业逻辑,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压缩成本抢夺更大市场份额的举措没有问题。
尤其根据2011年,今年上半年特种材料进出口总规模,结合国内相关特殊材料,电解铝市场现状,以及未来新能源汽车巨大需求。
即便按最保守估计,未来五年本行业潜在市场规模,也必将超过一万亿美元,即平均每年需求最低在两千亿美元以上……”
作为大集团掌门人,李泽华说话时特别有底气,因为他所说出的任何一个数字,都有详实确凿的海量真实数据托底。
面对事实发生过的真实交易,和广阔市场应用前景,尤其是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铝合金和特殊材料需求极其旺盛。
任何人在看到如此详细的报告后,都会得出该领域未来大有可为的判断,想挑毛病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在充分举例说明后,李泽华着重强调道:“电解铝,铝合金,特殊材料的生产加工环节,需要海量的电力资源加持。
恰巧光伏产业既能消化大量产能,又能解决电力需求,青云无意涉足国内基础能源市场,也愿意积极和国家电网建立战略合作。
在互利互惠的平等条件下,青云投资的光伏产能,如果能顺利实现完美并网,既解决国家电网在局部地区的电力资源短缺。
又能大量消耗中西部地区的过剩电力产能,譬如已经立项上马的雅鲁藏布,和澜沧江水利发电工程,投产后对耗电产业需求大。
针对这点,青云可以承诺包产包销(含输送往东南亚地区电力,这部分由南电能源集团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规划执行。
我们接下来准备在滇,川,桂地区投产,包括电解铝在内的高耗能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说到这,李泽华同时拿出一份佐证文件,“这里面是青云过去两年,投资相关行业收集的完整明细,按照每消耗1.5万千瓦时(最佳状态),生产一吨电解铝。
约3万千瓦时生产一吨特种材料计算。
最迟到2014年年中,仅青云集团内部就能消耗约400万吨电解铝,和超150万吨特种材料产能,产生超过千亿千瓦时电力需求。
这还不考虑新能源汽车使用消耗量,因为电解铝,铝合金在高强度,轻量化方面具备无可代替的优势,所以其得以广泛应用于车身框架,地盘,减震等核心零部件上。
另外在电池系统铝电解电容应用上,它同样发挥关键作用,能提高电池的充放效率和安全稳定性。
青云动力科技集团,目前正与比亚迪控股,亚迪股份,宁德时代,工行,两桶油等公司谈合作,准备共同发起成立东大新能源,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集团。
初步预估未来两年,建立覆盖所有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充电网络,并计划在五年内,在全国所有地市市区及重要县乡建立充电站点……”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广过程中,车辆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固然重要,但一个健全便捷的充电网络同样重要。
好比传统油车,如果方圆五百公里内,就一个加油站,加油的队伍排出十公里,那谁会买?
同样道理,新能源车发展初期技术并不成熟,它有一个完善过程,充满电仅能跑一二百公里,加上主打卖点是极致享受,搭载各种高新技术电子产品,耗电量大。
以及空置时亏电,如果没有随时随地可供充电的服务站点,消费者体验必然不佳,任谁看着远在50公里外的充电桩。
回头看看剩下10%电量的车,都会心生焦虑,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势必导致新能源车主产生怨恨,进而影响口碑和销量。
体验感佳,行驶成本省钱方便,人人可以轻松承担的购买价格,对初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尤为重要。
再加上为减弱传统能源阻碍,青云又把两桶油拉进来,做一次资源交换尝试,换取后者在新能源电力,推广过程中的立场偏向性。
这就是青云和其它竞争对手最大的不同,也是青云成功的最大捷径优势。
同样是发展新能源,竞争对手在不确定的未来商业模式中,苦苦找寻最佳发展路线。
往往投资一百亿,要花最起码一半以上去排除错误选项,不断试错后才能得到正确路线,还需要大量时间验证收集用户反馈信息。
一来一回,大量资源和时间被无意义浪费。
而青云呢,在一片混沌的迷雾市场中,直接选择开天眼作弊,李泽华前世虽然没做过材料,动力,新能源汽车设计师相关的职务。
可他经历过新能源汽车爆发的时代啊,满世界跑的网约车总见过不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买了新能源汽车,在日常交流中。
不可避免收集到大量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与需求点,譬如出行使用低成本,豪华车内饰及电子产品,漂亮的外观。
百米加速完爆传统油车,乘坐舒适度,车载设备完善,高清屏幕车载冰箱充足冷暖气等等,总之体验感极佳同时,销售价非常亲民。
最关键是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和电池补贴的力度非常大,还有额外碳中和积分可以盈利,在舆论上,无论国家级媒体,还是国内其它传媒。
对新能源业务的容忍度非常高,不担心会有其它杂音影响车企口碑和形象。
当然,还有个最关键因素,新能源车为什么一定能够发展起来,那就是国家层面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弯道超车。
为此愿意提供一切可能的必要帮助,最开始的一线大城市,二线省会城市,从源头上限制传统燃油车,没牌你怎么上路?
而新能源标就简单了,申请就给,试问传统油牌排队几年未必能拿到的当下,还有什么比新能源车作为居家上班代步工具,更好的选择呢。
可以说方方面面,青云都已经提前安排妥当,没有留下一丝死角,只等电池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就能彻底放开手脚大展宏图。
在唯一控股股东,一言九鼎的大老板面前,任何反对意见都不被采纳,他执意要求花钱提前布局充电站覆盖战略,谁敢反对?
哪怕奔驰新能源一台车没生产出来,100万个标准充电桩建设计划,就已经拨款开始建设。
这儿青云还占了个天大便宜,倚仗目前市面上没几家竞争对手,提前和相关部门合作,弄出个国内新能源充电桩的全国统一标准。
专利体系全部青云动力科技掌握(免费共享给工信口下属企业,实现利益捆绑),将来任何涉足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后发企业。
无论其电池技术走哪条路线,都必须在充电环节,向青云集团购买技术专利授权,否则就无法融入已经健全的充电便捷网络。
重新重复投资一个专属自身的充电桩市场,投资巨大浪费不说,能不能获得批复都是个问题,青云这过路费收定了,谁来都没辙。
而在车辆外形,内置软件,搭载设备等各方面,李泽华都按照自己记忆给出最佳方案,哪怕技术上有所欠缺也没事,留下必要的升级换代空间就好咯。
此时再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外形设计,把握消费者心理方面,都不可能比李泽华做的更好,因为他拿出来的最终解决方案。
是经过原时空几千万新能源车主,几十家新能源车企花了几千个亿,动用累计上百万专业从业者,花费十几年时间累积,摸索出来的最佳方案。
是无数次踩坑以后总结经验,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幸存下来得到的最宝贵财富,照抄作业直接保送晋级。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李某人张口闭嘴提及的什么诸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新属性,就相当于直接开挂。
具体配比不清楚无所谓,简单的原理就等同于黑屋子里,大家都在摸黑前进,他直接开一扇充满希望之光的窗户。
大家可以不用再摸黑搜索前进,反正集团对技术研发拨款非常豪爽,可劲搭配测试呗,知道发展方向,不断试错排除错误答案就好了。
别人是四面八方分头发展试错,青云是摸着成功方向找答案,花费的时间,资源成本九牛一毛,想不顺利脱颖而出都难。
除此之外,青云还非常有钱,并趁着与传统美资关系良好的当下,大肆挥舞钞票补充这一产业链上的技术短板。
比如美利坚A123系统公司,就是一家专门研发生产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储存系统的公司,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累积非常雄厚。
可惜美利坚国内储能,和新能源制造业发展氛围差强人意,这家公司逐渐陷入经营困境,到2012年4/5月间已经濒临破产。
这时候青云挥舞着巨额支票进场,加上各方默许态度,轻而易举将其收入囊中,其在过去辛苦研发的技术,被青云打包带回国内。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能完全买下全套知识产权的技术,毫不犹豫掏钱,买不到的花大价钱试错研发,权当为行业培养储备优秀人才。
在正确道路上投资越多,整体技术水平突破的速度就越快,加之和所有主流理工类大学,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有充足科研资源支持。
反过来在国内形成产学研优质循环的同时,还让青云专利申请数量和应用范围,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狂飙。
仅12年前四个月申请通过的应用专利,外形和其它专利数量,就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还多,乐得李泽华在公司董事会上。
大手一挥,再次给科研体系增加上百亿拨款,以及给为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理工类人才,发放数亿元奖励(专利生效期内,以实际收益按比例发放奖金,吃终身)。
不仅如此,为鼓励更多理工类人才投身青云,专心做科研,为东大技术进步做出贡献,李泽华还以董事会名义,下发正式奖励文件。
集团将在2012年度,拿出一千套北上广深三环内的百平豪宅(平均市值千万以上),奖励给为科研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科研单位中层管理以上奖励另算,不参与科研人才评比。)
为达到千金买马骨效果,首年不设任何门槛(是长期福利),只看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实际投入生产领域的效果,总而言之。
哪怕青云集团今年科研成果申请寥寥无几(实际科研成果已经开始井喷),李泽华捏着鼻子认账,只求吸引刺激后来者不断加入。
他要通过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只要有真本事能帮助集团取得技术突破,青云集团就不吝啬发放巨额奖励。
理工科高素质人才,不用理会人情世故,不用阿谀奉承,不用迎来送往,专心做科研,只要不断拿出科研成绩,青云就敢让其成为真正的亿万富翁。
为此集团还特别下发一道董事长行政通知,规定任何直面科研机构的管理层,后勤岗位需无条件配合技术研发岗(中层以上考虑科研应用成果变现,不在此列。)
只要被科研人员投诉,必须第一时间自证清白,否则一律直接调岗或开除,因为他们的定位不是管理,监督科研人员日常工作(那是监察合规部的工作范围)。
而是为科研工作做好极致周到后勤服务,解决一切麻烦隐患,李泽华就是要通过这种把科研人员捧上天的做法,达到收拢人心目的。
让哪怕想有更好发展去向的科研人员,无法脱离青云体系,因为在这里,他们被人当成宝贝一样呵护,出去以后哪怕待遇增加。
可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会让其极端不适应,细微处的差异累积多了也是一根刺,拔不出来就有怨言,久而久之,很自然跑回来。
这招对最顶尖的科学家,应用工程师没效果,因为大家都不是傻子,行业顶尖人才放在哪里都是香饽饽,可是科研中坚力量。
那些真正有本事,扎扎实实埋头干活,只是欠缺经验累积的科研niu马呢,能抗拒一切为其考虑的完美科研环境?
至于那些受委屈的一线科研单位文职后勤管理,谁在乎?
不想好好干活,没本事还要挑三拣四,处处卡科研经费制造麻烦,找存在感的趁早走人,因为文职后勤管理,永远不缺人。
青云只要放出消息,替代者能排出几里地,随便挑随便选,对这些既不生产产品,又不创造销售利润,还没科研创新能力。
只会通过ppt表现价值的科研后勤岗,集团就一个态度,远超同行待遇,是让其来做好服务工作的,谁想当大爷指手画脚,趁早滚蛋。
不画饼,不忽悠,直截了当,就是集团最基本态度,拿着公司给的科研经费搞出成果,公司就敢花重金给你解决所有后顾之忧。
甚至到行业技术大牛阶段,集团出资给你全家安排妥当,哪怕家人就是个米虫混吃等死,青云也愿意每年花十几万养着。
再高一级到行业技术顶级大佬级别,那没别的说了,青云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待遇,出行4个安保,家里再安排2个持械常驻,专车别墅一应俱全,老人孩子全部接来团聚。
保姆家政做饭阿姨,通通安排到位,从孩子上学老人健康,配偶就业,甚至连亲兄弟姐妹都能安排到位,岳父岳母都能跟着沾光。
集团斥巨资购买的a330,a340私人飞机,随时为您服务,只要不跳槽,继续创造高价值,集团就把他当亲大爷供起来。
试问在这等贴心待遇照顾下,那些科研人员如何拒绝集团提出的高产出,高要求,高任务?
那不得通通化身核动力驴,恨不能住在实验室啊!
有钱,有环境,有前进发展方向,科研成果不井喷才怪,再过几年,青云都有信心冲出国门,和全球主要对手在各行各业同时开战。
面对其描绘的美妙经济战略蓝图,即使是大老总也难得露出笑容,“很不错,出海成功,扩大内需,未来命脉新产业面面俱到。
多几个青云,我们的工作就轻松简单咯,只要做好管家婆和后勤保障工作……”
这番话份量很重,换成其他人来听,必然诚惶诚恐当即谢罪,唯恐话里有话,一家民营企业涉足决策这么深,想干嘛?
一个妄图窥视shen器的流言蜚语,就足以致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