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93节

  “小舅你把头盔戴着吧,我和他们都在用无线电交流,你戴上后可以接入进来,等下就不会因为发动机启动后产生的噪音而听不清了。”

  “好,我这就戴上。”小舅听到王建昆这么说,赶紧将手里提着的头盔给戴上,然后接入了此地的对话群。

  接下来的两台发动机在启动时都没有发生特别巨大的声响,那声音跟普通的涡扇发动机相差不大,也比较的平稳。

  不过它们都没有持续工作多久就停下来了,其中2号发动机工作了240秒,因为尾喷管开始变形了,王建昆在观察到变形发生后,赶紧让试验员暂停了。3号发动机只工作了180秒,因为喷嘴在高温下不能稳定工作了,导致爆震不能持续下去,它自己就停止了工作。

  “建昆,今天的试验是成功了吗?”等到出了基地后,小舅卸下戴了2个多小时的头盔,问起了今天的试验是否达到预期了。

  “本来就是探索阶段,可以算是成功了吧,起码这3台发动机都工作了百秒以上。我在让实验员抓紧测量以及整理数据,明天接着进行下一批的测试,我会在今天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改,希望明天的测试能够更加顺利。”

  “你这超能力还真是好,可以根据发生的问题及时调整,如果是按照常规方法制造样品发动机,那可得等好久。”小舅感慨的说道。

  “所以我才有底气布置那么多的研发任务,以及要在今年就发射卫星升空啊!”

  “建昆你也别太累了,稍微慢点没关系的,咱们现在有高空通信飞艇,已经完成了几大洲的连接了,所以卫星通信不是特别迫切的。”小舅劝王建昆好好休息,不要太急着卫星项目

  “不行啊小舅,高空通信飞艇的高度只有4万米左右,还是有好几种导弹能打下来的,所以现在美国,苏联以及其他五常国家的大部分地方都没有部署高空通信飞艇,咱们今后要进行的是解放全世界的,这全球通信就是首先要解决的,不然咱们派出的人手没有可靠的通信手段,行动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这新人类就不能放心的派驻去那些不能及时通信的地方。”

  “好吧,现在已经是晚餐时间了,咱们去好好吃点,基地今天安排了火锅,还有从阿根廷带来的牛肉,咱们好好吃一顿。”

  “好啊,那赶紧的。”

  于是两人共乘坐一辆军用越野车,往远处的食堂开去。

  此时的阿根廷基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位于格兰查科平原北部的基地已经搞定了3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那里建设了10多个中小型牧场和农场,养殖的牛羊肉已经开始部分出栏销往了东南亚和日韩等市场了,所以缅北这里也能享用到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优质牛羊肉。

  “斯哈~,过瘾啊,这牛肉还真好吃,火锅味道也够正,小舅你是不是搞来了秘方啊?”王建昆夹起好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放到嘴里,含糊的问道。

  “好吃吧?这火锅汤底是一个四川来的大厨带来的,不过因为用到的食材挺贵挺奢侈的,目前只有基地这里和朗道总部有供应,其他地方目前还吃不到。”

  “好吧,那我有口福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可得多吃几次。”

  “那没问题,不仅是火锅,这牛肉烤起来也很好,水煮也很嫩的,要不要都尝尝?”

  “好啊,那就都来点尝尝,我还要在这里呆10来天,不能天天吃牛肉火锅。”

  于是小舅又让厨房做了几道不同的阿根廷牛肉美食,有大块的牛排,有川菜做法的水煮牛肉,有粉蒸牛肉,土豆炖牛腩等等好几种,王建昆吃的非常过瘾,心想这阿根廷基地没白建,这么快就看到回报了。

  他没有经常查看各基地的汇报,所以还真没想到阿根廷基地已经开始往回运输牛肉了,这缅北基地的肉食来源紧张的问题算是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了,等再过1两个月,那边的农场丰收后,说不定还能运一些小麦回来。

  现在基地里的主食还是大米,非洲基地也会运输一些木薯以及初加工的农产品回来,用以支撑越来越多的人口。

  因为已经做好了下半年统一全缅的准备,现在全解阵已经开始对周边的势力进行大渗透。

  据小舅讲,他们摸索出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办法,先派出特种部队,抓获周边一些势力的中高层人物,然后派出脑机芯片植入团队,对这些人进行强制植入,植入之后用一套洗脑的方法,把对方变成自己人,再把他们派回去,掌握住越来越多的地盘和势力。

  一旦周边的某个组织有一个人被植入转化了,那么后续的植入转化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快,因为内部有人掩护,几乎不用出动特种部队就能办了。

  现在曼德勒以北的大部分地方势力的中高层中都有了全解阵的人,这些人的数量好像感染了病毒一般,在不断的增多,相信要不了多久,这广大的偏远山区就能被全解阵掌控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政府军还是没有去碰的,因为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暴露了,将不得不提前发动,这样就非常被动了。

  小舅在王建昆享用美食时,将这段时间全解阵的情况给他详细的说了说。

  王建昆倒是没想到脑机芯片还能这么用,可以当做策反的工具了。

  “那现在脑机芯片的库存是不是不够用了啊?”王建昆问道。

  “还有1千多枚,建昆你看抽点时间再制造个1万枚出来吧。”

  “还是制造5万枚吧,这东西体积也不大,我又是熟练了的,所以干脆一次性多造点。”

  “那也好,省的经常让你造这种东西。”

  吃完一顿牛肉大餐后,王建昆就去了医疗中心,用那里库存的元素制造了5万枚脑机芯片,把它们交给了小舅,然后就告辞去休息了。

  接下来的3天里,王建昆一边制造新的旋转爆震发动机用来测试,一边开始让智子开始设计航天飞机了。

  因为随着发动机测试的不断进行,王建昆和智子对于旋转爆震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情况摸索得差不多了,基本可以知道10吨级推力的发动机的尺寸大小了。

  发动机尺寸大致确认后,那么航天飞机就可以着手进行设计了,等到耐热材料完成测试,发动机的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预设的30分钟后,就可以进行初步定型了。

  此后又过了3天,发动机测试基地内终于有一款发动机完成了30分钟持续工作实验,这代表着耐热材料基本满足前期的需求了,因为这款航天飞机王建昆不需要非常完美才投入工作,发动机完成一次升空后就用新的进行替换,今后会一边发射一边进行优化,直到有上百小时无故障工作时长发动机完成。

  地面30分钟持续工作实验完成后,王建昆把这台初步定型的发动机安装到了“雷鸟”号上,取代了那台涡扇发动机。

  这款旋转爆震发动机的长度比涡扇发动机是要短一大半的,也不需要从空气中吸取气体,所以“雷鸟”的外形也做了较大的调整。

  不过此时已经完成了NS方程通解的王建昆可以很自由的改造飞行器的外形,在智子根据通解进行全面计算后,新款“雷鸟”很快的就完成设计。

  机背上的涡扇发动机进气口取消了,阻力相应的就减少得很多,因为发动机长度变短了,空出来的空间刚好用来放置液氢和液氧燃料罐以及保温设备。

  制造过程略过不表,在1984年2月16号元宵节这天,王建昆开始驾驶这架新款“雷鸟”飞上天空,对超然冲压发动机进行高空测试工作。

  这天的天空万里无云,非音速状态的“雷鸟”呈灰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现出科幻般的光泽。

  首先进行滑行测试,王建昆先照例测试了下尾部的开合翼,然后又检查了下全机身,没有发现异常。

  然后先打开刹车,将机轮固定住,接着打开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启动阀门。

  按下的瞬间,氢气和氧气被其中的一组喷嘴送到燃烧室,混合后被点火器点燃,混合气体瞬间发生了爆燃,其速度是声速的好几倍,此后其他组喷嘴开始陆续的喷出气体,燃烧室开始连续不断的发生爆燃,生成的高温高压爆震燃烧产物经尾喷管轴向膨胀后高速排出,从而产生了推力。

  一开始喷入频率较低,所以推力比较小,只有1吨左右,飞机因为机轮被固定住所以不能滑动。

  完成了发动机启动后,王建昆松开油门,飞机开始往前窜,然后他继续加大油门,混合气体的喷人频率不断加快,爆震波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产物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产生的推力很快就来到了6吨。

  王建昆坐在“雷鸟”的座舱内,只感到强烈的推背感不断袭来,这表明这台发动机的推力提升速度确实快得不像话,幸好他早有准备,在飞机速度达到300公里每小时后,拉起机头,飞机就此离地快速的升空了。

  离开地面后,王建昆保持着油门没动,让飞机缓慢的加速并爬高,同时也打开了隐身系统。

  到达3千米高空后,他才开始缓慢的加大油门,飞机后方传来的推力不断变大,最终达到了10吨的安全推力。

  此时飞行高度已经来到了2万米,速度也达到了3马赫,而且还在缓慢的加速。

  因为这还是一款初级发动机,使用寿命没有那么长,王建昆在测试10分钟,确定这款发动机在中高度的空中能安全工作后,就驾驶着“雷鸟”往回飞了。

  降落后王建昆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将高空测试情况展示给了智子,让其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

  此后两天,王建昆驾驶着旋转爆震发动机不断改进的“雷鸟”频繁的升空,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数据。

  最后那天他还驾驶着“雷鸟”飞到了5万米的高空,感受了一下太空边缘的情况。

  最终王建昆完成了旋转爆震发动机D-1型号的定型。

  它的重量是480公斤,长度1200毫米,直径760毫米,推力12吨,持续工作时长达到1小时。

  这个体积和重量已经能够满足第一款小型航天飞机的升空了,于是王建昆开始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准备一鼓作气完成航天飞机的设计定型工作。

第205章 启航号,地面和低空测试完成

  首台命名为D-1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完成设计定型后,王建昆让智子根据这台发动机的参数,设计全解阵的第一款航天飞机。

  截止到1983年底,世界上只有两个半的国家在研制航天飞机,美国,苏联和中国(只进行了纸面设计,没有经费制造)。

  其中美国是最早开展航天飞机的研制的,时间是在1972年,当时 NASA开始寻求一种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空间飞行器,以更灵活地进行太空任务。

  1977年,第一架航天飞机“企业号”用于大气层滑翔实验。

  1981年初,“哥伦比亚号”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54小时,环绕地球飞行36周后安全着陆。

  1982年,“挑战者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第二架航天飞机,据王建昆所知,已经进行了6次飞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

  而苏联的航天飞机发展只比美国晚4年,在1976年,为应对美国航天飞机的挑战,苏联政府决定研制具有类似能力的航天飞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推进研发工作。

  从深入苏联内部收集情报的人员那,王建昆了解到此时苏联的航天部门已经完成了航天飞机的设计工作,正在进行样机的工程制造阶段。

  而国内得到的消息是,有部分航天人员进行了航天飞机项目的工作,参考美国已经公开的一些资料,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理论设计,还没有到工程样机制造阶段,据侧面打听到的情况,国内很可能还是选择火箭配宇宙飞船的方式把人送到太空,这样可以利用国内已经比较成熟的火箭技术,不需要再另起炉灶研制航天飞机。

  王建昆的第一款航天飞机打算采用无人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就是运送人造卫星到近地轨道,所以难度会比有人的航天飞机降低很多。

  智子根据王建昆提供的任务需求,以及此时已经完成设计定型的D-1型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参数,花了大概半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架航天飞机的图纸。

  得到智子的任务完成消息后,王建昆在脑海里仔细的查看起了图纸。

  不算翼根处的两枚助推火箭的话,这架航天飞机的总重达到26吨,有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总推力能达到36吨,由于没有乘员舱,省去了大量的生命维持系统,所以能够用来搭载卫星的重量能够达到11吨。

  整个航天飞机的造型与美国的哥伦比亚号的轨道飞行器非常的像,是一个三角翼滑翔机的结构,外表面同样的敷设有可重复使用的防热隔热层,机身总长度18米,直径3.8米,高9.1米,翼展16米。

  不过机身前部占用的位置非常的小,只有一个非常小的自动驾驶舱,没有人员生活舱。

  机身中部的货舱长度9.6米,直径3米,货舱后面就是内置燃料箱了,能够储存液氢和液氧,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在机尾,呈品字型排布。

  看完图纸后,王建昆又观看了智子提供的演示画面,有靠自身动力从地面起飞的,有被高空飞艇带到4万米高空后释放的,有被运10背负到1.2万米高空然后分离的。

  看完演示动画后,王建昆开始联系小舅,让他开始安排材料到航天飞机研究所去。

  “小舅,旋转爆震发动机的第一款已经完成设计定型了,航天飞机的试验型也出来图纸了,我打算先制造一架出来进行试验,你看下这份物资需求单里的东西够不够,不够的还需要你尽快安排送到基地来。”

  “好啊,我看看先。”

  小舅收到王建昆发去的物资需求单,用脑波头盔联系了基地的物资管理人员,让他收到消息后加急核对。

  物资管理员早已植入了脑机芯片,所以收到消息后,仅仅花了2分钟就完成了库存检索工作,然后通过无线电波汇报给了小舅岑勇。

  “报告领导,这清单里的所有元素基地里都有。”

  “很好,那就按照清单上的种类和数量准备,把他们运到航天飞机研究所去。”

  “收到,我这就安排。”

  物资管理员切断通信后,快速的通过脑机芯片发布了一系列任务,手下的仓管员接收到信息后,开始在脑机芯片的辅助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备料,然后运输队也适时的来到仓库,将准备好的元素装车,运输到航天飞机研究的库房。

  从王建昆给小舅发出需求,再到各种需要的元素准备齐全,仅仅只花费了不到2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效率是超级高了。

  既然各种元素都准备齐全了,王建昆重新阅翻阅了下图纸,然后就开始调动元素进行第一架航天飞机的制造。

  一开始,机库内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头顶的LED灯将机库照得非常明亮,随着王建昆的意念不断涌动,旁边库房里的碳氢氧元素和铁铜等元素开始穿越空间来到机库,组成了3对机轮和3个起落架,呈前1后2的的布局。

  起落架制造完成后,王建昆开始调动大量的钛,铝,碳等元素进行航天飞机的骨架制造。

  整个飞机大梁采用的是钛合金,既轻便,强度又能达标,其他内部的分承力结构采用了大量的铝以及碳纤维,强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同样也是非常的轻便。

  整个骨架和内部非受力部位完成制造后,王建昆仔细的核对下图纸,避免出现失误。

  在确认整个骨架的尺寸都符合要求后,他接着开始内部各管线以及一些设备的制造。

  完成管线和设备的制造后,这架航天飞机的骨肉就完成了,此时还差两层外皮。

  这两层外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要抗住高温高压以及太空中的极低温。

  内部的结构蒙皮是由钛合金为主材料构成,然后覆盖了多层碳纤维复合材料。

  钛合金作为底层,结构强度会比较可靠。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组成,具有出色的强度和刚度,比金属材料更轻,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抗疲劳和抗冲击性能,可以提供更好的飞行器结构强度。

  最外部的隔热材料是防热陶瓷瓦,其结构类似于空心砖,体积的 95%都是空的,剩下的 5%使用石英纤维,这种多细孔的防热瓦由石英纤维在高温中烧结而成,表面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防热瓦被固定在航天飞机金属外壳表面,采用专门研制的有机硅胶粘结,并在表面涂一层黑白双色的涂层,黑色涂层能保证防热层在离子流中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并迅速将热能辐射到周围空间,白色涂层则为了减轻阳光对航天飞机的自然加热。

  此外,航天飞机舱门、机翼活动部件、货舱舱门密封部分采用了新型材料热填实器,包括耐 1250 - 1850摄氏度的线形热填实器、刷子式热填实器以及专门的弹性密封条。

  最外层的隔热层也完成制造后,这架航天飞机基本上就完工了,只差将自动驾驶系统加载上去了。

  因为还没有进行过试飞工作,这自动驾驶程序是智子根据“雷鸟”号的飞行情况进行推导的,肯定是不够保险的,因为“雷鸟”最高只飞到过4万米,速度也只有9马赫。

  而这第一架航天飞机可是要飞出大气层的,在大气层内的最大速度将达到23马赫(第一宇宙速度),这样它才能摆脱地球引力飞到太空释放卫星。

  接下来的测试工作王建昆打算一步步来,参考美国的“企业”号航天飞机,先进行大气层内飞行试验。

  为了确保收集到足够的数据,王建昆又制造了40多架高空飞艇,它们将被部署到孟加拉湾,印度洋以及非洲上空,用来加强这些地方的观测力量,后续的大气层试验将主要在印度洋上空和非洲大陆上空进行。

首节上一节193/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