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艇飞到这些地方还需要不短的时间,王建昆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测试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他到医疗中心那,利用地下的实验室制造出了一个500多人的新人类试验团队,他们的记忆包内有大量的航空航天资料和各种光学,雷达设备的操作资料。
其次他开始制造大型的太空信号收发器,将他们发往非洲和阿根廷这两个地方的地基,等大气层内飞行测试结束,进行真正的太空飞行的时候,就需要他们来承担一部分信号接收和发射工作,这两个基地也刚好处在不同的半球,跟印度洋上的海上起降平台刚好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对空通信时间。
最后就是地面和低空飞行试验了,这部分将在缅北基地进行,主要是测试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低空区域是否能正常起降。
在航天飞机出机库前,王建昆给这款航天飞机刷上了名字启航号,这名字表示航天飞机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踏上探索太空的旅程,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
取好了名字后,王建昆和20多位新人类研究员来到跑道旁的控制室,准备操控航天飞机进行地面划跑测试。
“各人员准备,启航号开始第一次划跑测试。”王建昆用脑波头盔发布着无声的命令。
“收到。”脑海里传来一连串的回复。
“飞机各系统自检正常,可以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启动。”
“已启动,功率10%。”
此时3台发动机先是最下面的两台同时启动,然后是上面的那台启动,轰鸣声在跑道上回响,启航号在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动下向着前方不断的加速。
王建昆此时离开了控制室,驾驶着摩托车跟随着“启航号”往跑道前方飞奔,他跟随前进是为了收集它在地面的气动数据,这将用来完善飞控系统。
在过了跑道中段后,发动机逐个的被关闭,启航号开始缓缓减速,在距离跑道尽头5百多米处时停了下来。
“汇报各系统情况。”脑海里开始传来此次地面测试的总指令员的声音。
“发动机正常。”
“燃料供应和存储系统正常。”
……
一连串的都是正常的声音,代表着这架“启航号”在地面上滑行是没问题的。
不过保险起见,还有3次划跑测试需要完成,所以接下去的1个多小时,王建昆跟随着“启航号”在跑道上来来回回的跑,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供智子进行分析。
……
“报告总指挥,启航号地面滑跑测试已经完成,各系统工作正常,符合设计要求,请指示。”
“燃料够不够进行下一项测试?”
“报告总指挥,下一项测试是测起飞,低空盘旋和降落,目前剩余的燃料足够完成两次实验了。”
“那就马上开始吧。”
“是。”
“各单位注意,科目二测试开始,请做好准备。”
于是航天研究所内各部门开始为起飞和降落做准备,同时也对这一区域进行空中管制,只允许王建昆的“雷鸟”号跟随“启航号”航天飞机飞行。
“报告总指挥,启航号已准备好,请指示。”
“起飞。”
王建昆在回复完后,也启动了“雷鸟”号,只落后前面的“启航号”200米。
他一边操控“雷鸟”号,一边用超能力记录着前方的“启航”号各主要部件的状态以及周边的气流。
“启航号”在地面滑跑了大概3千米,速度达到400公里每小时后,成功的抬起机头,脱离了机场跑道,飞向了天空。
看到这一幕,王建昆和各单位负责对测试的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在脑海中一起欢呼起来。
一般能够顺利起飞,代表着这架航天飞机的气动外形是满足大气层飞行的,不然起飞阶段就会出问题。
离开地面的“启航号”在地面人员的操控下,在距地面200米时改为平飞,然后保持在500公里左右的时速,先绕着跑道周围的绕圈飞行了2圈,然后逐步加大高度和提升速度,最后来到1千米左右的空中,速度保持在1千公里每小时,绕着基地上空又飞行了2圈。
期间“启航号”的发动机能够自如的加大动力和减小动力,翼面也能顺利的运动,让它能够在空中做一些普通的机动动作。
完成了1千米高度的低空测试后,接下去就要进行比较危险的降落测试了。
地面上的总指令员此时也开始不断的让人汇报“启航号”的多项数据,跟存储的模拟数据进行比对。
“报告总指挥,低空飞行测试完成,即接下来要进行降落测试了,请指示。”
“按照预定方案执行,我将在空中保持观测,遇到危险立即进入掩体。”
“收到。”
总指令员接到命令后,开始布置降落任务。
负责发动机动力控制的,负责舵面控制的两名操作手的脑机芯片开始疯狂运转,实时的根据回传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下一步的操作指示。
“启航号”在多位操作员的密切配合下,比较顺利的完成了降落,当它最终停下时,距离降落点已经有4千米,幸好这条特制的跑道够长,足足有7千米,不然一般的机场跑道还真不够它用的。
王建昆一直驾驶着“雷鸟”号跟在“启航号”后面,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这些都被智子吸收了,用于完善自动驾驶系统。
看到“启航号”安全的停下后,他也让“雷鸟”号垂直降落在了跑道上,然后来到控制室听取总指令员的汇报。
“总指挥官,此次起降和低空飞行试验共耗时20分钟,燃料消耗40%,发动机预计寿命还有20分钟,请指示。”
“很好,待会你把此次各操控手的后台数据汇总,然后上传到中央电脑里,我将对这部分操控数据进行调阅。”
“收到。”
考虑到此时发动机的寿命已经比较短了,而且看天色也快下雨了,王建昆于是让指令员宣布今天的测试任务结束。
收到当天任务结束后,地勤人员开始对“启航号”进行处理,他们用拖车将“启航号”拖进机库,然后将里面的液氢和液氧取出,然后对其他各部件进行了仔细检查。
王建昆也没有闲着,他在地勤人员忙完常规的保养任务后,调动超能力对“启航号”的3台发动机进行了修复。
忙完这些后,他驾驶着军用越野车,开始往宿舍区开去。
“小舅,好消息,今天咱们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试飞工作了,我给它取名‘启航号’,要不了多久,咱们就能向太空启航了。”
“真的吗?恭喜恭喜,建昆,咱们得好好喝一杯。”
“好,今天我很高兴,咱们好好喝点,菜嘛就简单点,再来一顿牛肉火锅好了。”
“哈哈~,建昆你是吃上瘾了,幸好这阿根廷的基地养的牛越来越多。”
小舅也非常的高兴,因为航天飞机一旦测试成功,那么全解阵的全球通信就基本解决了,到时候大量的新人类就能派驻出去,另外无人的航天飞机如果成功,那么有人的航天飞机也不会太远了,到时候太空基地将不再是幻想,因为有王建昆在,太空基地建设难度将比常规手段简单100倍。
当天晚上,王建昆和小舅两人边喝边聊,畅想着今后全解阵解放全人类,然后乘坐太空电梯到达地球同步轨道,然后改乘宇宙飞船,去往月球,近地行星甚至光年之外的星球去旅行。
此后的3天里,王建昆一边等着高空飞艇的到位情况,一边跟踪“启航号”的低空测试情况,一旦高空飞艇全部到达目的地,那么近地空间和太空飞行测试就要立即开始了。
第206章 卡门线高度飞行测试圆满成功
1984年2月27号一早,王建昆终于收到了各高空飞艇都到达了指定位置的消息,这代表着全球测控系统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启航号”航天飞机就位了。
此时的“启航号”航天飞机跟一开始制造出来的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些天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测试还在不断进行,王建昆每天都会根据前一天的实验情况制造出新的发动机出来,就是通过这种每天都迭代一次的办法,现在安装到“启航号”上的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性能又提升了一大截。
王建昆给这第二款定型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命名为D-2,它的重量是520公斤,比D-1重一点,长度还是1200毫米,直径也保持不变,还是760毫米,但是推力达到了15吨,持续工作时长能达到3小时。
因此安装了新款发动机的“启航号”航天飞机飞跃卡门线的时间能大大减少,货舱能搭载的物体重量相应的也能增加2吨了。
“小舅,空中测控和地面测控都已经就位了,我打算今天就安排一次高空测试。”王建昆发信息给小舅。
“今天就进行?也可以,不过我没时间去观看了,郎道那边有点事情要处理,我赶不过来。”
“好吧,你先忙,今天的测试还是在卡门线内,主要是看看‘启航号’的最大速度能不能达到23马赫,以及在这个速度下,它能否安全的飞行,等卡门线内的测试完成了,才会进行真正的太空测试。”
“嗯,我知道了,你自己注意安全,等你的好消息。”
“好,我要准备出发了。”
王建昆跟小舅通完消息后,就开始发布命令,让基地内的航天研究所,高空飞艇测控队,地面的大型雷达站,阿根廷和非洲两大基地都做好准备,按照他下发的指令执行。
收到消息的各地都开始了紧张的准备起来。
首先是基地内的航天研究所,之前的那位指令长这次还是承担着这一角色,在他的指挥下,航天研究所的地勤人员将“启航号”进行了燃料加注,然后用大拖车拖行到跑道上。
此次任务还是由“启航号”从地面直接起飞,当然它是空载的,后续如果要装载货物,就需要安装固体火箭助推器,然后到高空进行释放,这样才能够摆脱地球引力飞到太空。
“报告总指挥,‘启航号’已经准备就绪,请指示。”总指令长在接收完各系统的反馈后,向王建昆汇报。
“按照实验方案执行,后续除了紧急情况发生才需要向我请示,其他时候都按照实验方案执行,我将驾驶‘雷鸟’号跟随‘启航号’飞到4万米的高空。”
“收到。”
“各单位注意,10分钟倒计时准备。”总指令长看了下天气情况,下达了倒计时指令,这代表着“启航号”已经进入了发射倒计时,各单位也开始做最后的检查,确保飞行试验开始后,他们都能观测到“启航号”。
初春的阳光倾洒在缅北基地内的航天研究所跑道上,一片温暖而明亮。
“启航号”航天飞机静静地停在跑道的起点,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上白下黑的机身闪耀着神秘而冷峻的光芒。
航天飞机尖尖的脑袋高昂着,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它的渴望与决心。方方的机尾稳固而坚定,如同一个可靠的后盾。三角形的机翼舒展着,好似准备拥抱广阔的天空。
此时,微风轻拂,风速 1级的春风温柔地吹过,仿佛在为启航号送行。跑道两旁的工作人员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倒计时1分钟准备。”
“倒计时10秒,10,9,8……,3,2,1,启动。”
随着指令的下达,启航号航天飞机的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那声音逐渐增大,仿佛是一头即将觉醒的巨兽在咆哮。
“启航号”开始缓缓地在跑道上移动,速度由慢变快,机身微微颤抖着,带着强大的动力与决心。
跑道周围的景物迅速向后退去,启航号的速度越来越快,犹如一支离弦的箭。它的起落架在高速的摩擦下,与跑道擦出绚丽的火花。
在那一瞬间,“启航号”航天飞机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冲向天空,它的机身逐渐倾斜,向着那无尽的蓝天飞去。在初春晴朗的天空中,留下一道美丽而壮观的轨迹。
而王建昆在几分钟前就驾驶着“雷鸟”号升空了,然后在离地300多米的空中盘旋,等待“启航号”从地面起飞。
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动力确实更强劲,大概20秒不到,“启航号”的飞行速度就跨越音速来到1.5马赫了,高度也来到了8千多米。
因为“启航号”没有隐身功能,所以在缅甸这段飞行它将保持低于2马赫的速度,高度则尽可能的高。
所以此时“启航号”在越过缅北盆地,来到山脉上空后,在地面控制人员的操控下,调转飞行方向,由往西飞改向沿着山脉往南飞。
幸好这一段低空飞行都是在全解阵控制的地盘上空,所以保密性还是能达到的。
转向完成后,“启航号”的速度没有怎么增加,但是机头抬得比较高,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力快速的把它往更高的空域推去。
王建昆此时驾驶着“雷鸟”跟随在“启航号”的后面,一边收集飞行时机身周围的气流情况,一边观察“启航号”的内部,确保它在4万米以下空域能够保持安全。
此时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功率开始达到60%了,总推力测算下来已经达到了27吨,推动着空载的只有15吨重的“启航号”快速的爬高,在即将到达孟加拉湾上空时,它的高度已经来到了4万米了。
它的高度还在不断的攀升,王建昆的“雷鸟”号已经飞不上去了,所以只能看着“启航号”离他远去。
他没有回头,而是在4万米的高空逐步加速,在“启航号”的下方跟随它向大洋上空飞行。
随着“启航号”的高度越来越高,即使是有着6.0视力的他也看不到了,于是不得不接入到空中监测系统。
此时在4万米的高空中,有一连串的高空飞艇正在用携带的光学仪器和雷达观察着“启航号”。
王建昆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脑波头盔“看到”正在往卡门线冲击的“启航号”。
其中有一艘飞艇的视角正好对着“启航号”的尾部,只见光学跟踪仪器的视野里,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发出湛蓝色的尾焰,机身在尾焰的高温下变化了形状,那是光线在穿过极高的温度时发生了扭曲。
此时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功率已经开到最大,所以“启航号”除了高度在不断升高,速度也在不断着向上跳跃。
很快的,它的速度就达到了7马赫,“雷鸟”号已经完全跟不上了,王建昆也没有硬跟,即使“雷鸟”号最高速度能达到10马赫,可是高度却永远上不去了。
之后的几分钟里,王建昆就坐在7马赫的“雷鸟”号驾驶舱里,用脑波头盔接收各地传回来的检测图像和数据。
在到达斯里兰卡附近空域时,“启航号”的飞行高度达到了7万米,而且爬升速度还是飞快,在到达赤道附近时,已经来到了卡门线10万米,不过速度还没有达到23马赫,只有20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