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昆一边查看各观测点回传的数据,一边让智子进行辅助计算。
智子的量子计算不是盖的,2秒钟不到,它就完成了解算,它告诉王建昆,空载状态下的“启航号”完全有能力直接从缅北基地起飞然后直接越过卡门线到达外太空,最终的飞行轨道预计能达到300公里左右。
得到这个数据后,王建昆根据此时完成了又一次迭代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知道如果挂载上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当助推器,然后用飞艇从4万米左右的高空释放的话,应该能够将满载的13吨载荷送到近地400公里左右的的椭圆轨道或者300公里左右的正圆轨道。
就在王建昆测算的时间里,“启航号”在卡门线附近飞行了很短的一段距离,然后在地面人员的操控下开始掉头向下。
掉头向下的瞬间,它的速度开始增加,渐渐的从20马赫,逐步来到22马赫,然后突破第一宇宙速度,来到了24马赫,最终在26马赫时,“启航号”的发动机逐个关闭,机体也开始由头朝下改为屁股朝下。
因为它即将要进入黑障区了。
黑障区通常出现在离地面 35到 80公里的高度。
当飞行器返回时,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层,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飞行器周围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行器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产生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产生吸收衰减、折射、反射、散射等效应,从而导致飞行器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异常乃至中断,形成黑障区。
当飞行器高度下降到约 35公里左右时,速度也慢下来,黑障区自然就消失了。
这段距离是最危险的,地面操纵人员没办法再对它进行控制,只能靠着之前设定好的飞行程序飞。
王建昆此时也比较紧张,如果进入黑障区后发生危险,那么进入太空的时间就要大大延后了,到时候他将不得不先制造一款载人的航天飞机,他亲自驾驶,用超能力护航,然后带着航天飞机跨过黑障区。
此时各光学跟踪仪器正紧紧的盯着那从天而降的大火球,里面就是被高温等离子体包围着的“启航号”。
大概3分钟后,大火球快速的变小,然后又瞬间消失了,光学设备里已经可以看到“启航号”的面容了,它的下部是炽热的红色,那是隔热瓦被烧蚀了。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代表着“启航号”成功跨越黑障区了,它的机体强度,隔热设施,飞控程序都不需要大改了,等到达基地后调取了数据,再稍加完善就能进行下一次任务了。
“启航号”航天飞机与美国的航天飞机是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靠内部燃料箱的燃料,不像美国的航天飞机,燃料箱是一个橘色的大罐子挂在航天飞机的腹部的,上升时用完了燃料就抛掉,返回时是全靠滑翔到达地面的,所以美国的航天飞机使用时限制很大,降落时要选择好位置,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脱离太空的。
此时离开黑障区的“启航号”已经打开了尾部的其中2台旋转爆震发动机,机身开始改平,然后在3万米的高空调转机头,朝着缅北基地开去,其实打开1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能够推动“启航号”以1.5马赫的速度飞行了,此时打开2台,是为了更保险一点,航天飞机的平衡性会更好一些。
王建昆的“雷鸟”号离它不远,5分钟不到就与安全回来的“启航号”汇合了。
两架飞机保持着300米左右的水平距离,迎着阳光往缅北基地驶去。
王建昆在空中就开始了工作,用超能力将“启航号”投射到脑海里,分析机身上不同部位的情况。
此时近距离的观看,“启航号”航天飞机宛如一位历经战火洗礼的勇士,在空中缓缓的飞行回营。
它的机身及腹部,布满了斑驳而触目惊心的烧蚀痕迹,那是它穿越太空与大气层激烈摩擦的见证。
机翼下方,原本光滑的表面此刻像是被岁月和烈火雕琢过一般,呈现出不规则的纹路和深浅不一的坑洼。隔热瓦,这些曾经抵御了 2千多度等离子火焰烧灼的守护者,已然面目全非。
它们有的地方变得焦黑,仿佛被墨汁浸染过;有的地方呈现出诡异的扭曲形状,仿佛是在高温的肆虐下痛苦地挣扎变形。
在那高温的炙烤下,隔热瓦的颜色变得深浅不一,有的地方呈现出暗红色,如同燃烧后的余烬,还散发着丝丝余热;有的地方则是近乎黑色,仿佛是被无尽的黑暗吞噬。它们原本整齐排列的状态也被打乱,有的翘起,有的脱落,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无比惨烈的战斗,虽胜尤伤。
整个航天飞机散发着一种沧桑而坚毅的气息,它虽然带着满身的伤痕,却依然稳稳地在空中飞行着,仿佛在诉说着它在太空中的传奇经历,以及那惊心动魄的回归之旅。
到达缅北基地上空时,王建昆在空中盘旋,目视着“启航号”在地面人员的操控下安稳的落地。
然后他的余光看向跑道的尽头,那里的地面已经摆好了很多旗帜和花朵,那是庆祝“启航号”成功返回的。
这些新人类研究员虽然情感方面比较淡,但是他们在进行这种非常规的太空探索任务时,还是非常激动的,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下,“启航号”能完美的完成卡门线高度测试,那必须得小小的庆祝下。
王建昆自己当然也很高兴,他驾驶着“雷鸟”号在跑道尽头不远处降落,然后快速的下了飞机,小跑着来到控制室,跟控制室内的新人类成员挨个握手。
这时候他没有用脑机跟他们交流,而是用嘴巴对他们说一些庆祝和鼓舞的话。
整个基地热闹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然后才在总指令长的指挥下,又投入到了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中。
王建昆也没有闲着,他也参与到了数据分析上来,跟随着地勤人员,先用能够消除太空电离辐射的洗涤剂对机身进行清洗,然后开始从外到内,将零件一个个拆卸下来。
这“启航号”航天飞机虽然是用超能力制造出来的,但后续还是需要进行常规制造,全解阵必须掌握这种高端设备的加工和组装,所以现在就要开始收集数据,为后续的常规制造做好准备。
王建昆在收集到主要的数据后就离开了,然后跟小舅进行了通话。
“小舅,好消息,‘启航号’的卡门线高度测试非常完美,它从基地起飞,然后在赤道附近就飞到了10万米的高度,速度也达到了20马赫,非常接近第一宇宙速度了,而且返回时的最大速度也达到了26马赫,这代表着它有能力在卡门线下就飞到第一宇宙速度。”
“恭喜你建昆,太空梦马上就要实现了。”
“同喜同喜,小舅,我打算明天再进行一次卡门线高度的飞行测试,后天让‘启航号’进入太空飞行。”
“好啊,要我做什么吗?”
“准备好庆祝,准备好轻功酒还有牛肉火锅吧,哈哈~。”
“好啊,我这就开始安排了,等下我也把消息告诉几位高层,让他们也有思想准备,咱们全解阵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独立完成卫星发射的组织了,而且是用的最先进的航天飞机发射的。”
“嗯,咱们到时候一起庆祝。”
第207章 卫星发射成功
第二天的天气依然良好,风速虽然达到了2级,但是对于航天飞机的起飞和降落没有什么影响。
昨天晚上,王建昆在地勤人员收集完数据后,根据智子给出的修改意见,对“启航号”上的一些部位进行了小改动。
然后用超能力制造了两枚小型固体火箭助推器,让地勤人员连夜安装到了航天飞机下方。
所以早上机库打开后,“启航号”已经完成了起飞前的准备了。
这次飞行不是从地面开始滑跑起飞,而是由一艘高空货运飞艇将“启航号”吊运到4万米的高空,在那里进行释放起飞。
“报告总指挥,各观测点已经准备就绪,系统自检也已经完成,可以起飞了,请指示。”总指令长向已经飞到空中的王建昆汇报道。
“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我在空中等着它。”
“收到。”
“各单位注意,吊运工作5分钟倒计时准备,请飞艇部做好起飞准备。”
“收到,飞艇已经检验完成,跟‘启航号’的连接也检查完毕,没有异常。”
“明白,1分钟倒计时准备,控制室注意,飞艇将带着‘启航号’升空了。”
在指令长喊1分钟倒计时准备时,飞艇的电动升力风扇已经打开,保持着让飞艇悬空,此时地面固定绳已经绷直,一旦倒计时结束,这些固定绳将与飞艇脱离,让飞艇带着“启航号”自由的飞向高空。
“10,9,8……,3,2,1,起飞。”
随着最后的“起飞”口令发出,远处跑道上的飞艇脱离了绳索的束缚,带着下方的“启航号”缓缓的往空中飞去。
此时王建昆正待在另外一艘飞艇上,那艘飞艇也搭载着“雷鸟”号,他将在“启航号”脱离飞艇,打开固体火箭助推器时跟踪一段,确保第一次带助推器飞行能够顺利。
万一在起飞阶段出现异常,他也能够及时的用超能力投射出当时的场景,然后回来让智子进行相应的修改。
如果是常规的发展航天飞机,前面这些步骤其实都是应该在地面的风洞进行的,把制造出来的小模型放到风洞里去吹,然后根据风洞实验的结果来进行全尺寸原型机的制造。
不过王建昆发现制造风洞很麻烦,而且高超音速比如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很难制造,从收集回来的资料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风洞是苏联的,也只有6倍音速,美国的风洞还不到5倍音速。
至于为什么美国和苏联没有10倍以上的风洞,却能够制造出弹道导弹和航天飞机呢?
因为火箭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就是一个长圆柱形加头部的尖锥,所以没有高超音速风洞也没多大关系,弹体表面的流体情况比较好推算,另外他们在上升段的速度并不快,在卡门线下的速度其实是不到10马赫的,而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受到的空气影响会非常小,而越过卡门线后,其实都可以不考虑气动外形了,稀薄的空气已经不能对飞行器产生什么影响。
洲际导弹的弹头在下降阶段是非常小的,密度也非常的大,其结构也特简单,就是一个尖椎体,其速度也就在最后距离地面几公里时会上升到10马赫以上,由于尖椎体会自旋,所以大气对其影响非常的小,最后阶段也几乎是垂直砸向地面的,不需要考虑气流的影响。
所以此时世界上并没有国家发展出超过10倍音速以上的风洞,但是即使是5倍以上音速的风洞技术也是保密的,王建昆目前还没有收集到相关的制造技术,而他即使能通过一些公开的理论知识,摸索着来发展风洞技术,那也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因此他暂时不打算发展风洞技术,先用超能力来进行实物试飞,即使实验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就是浪费一些基础原料和能量。
此时的基地上空,两架飞艇垂直高度相差了300多米,水平位置相距500米,在空气浮力和电动升力风扇的带动下,缓缓的向4万米的高空进发。
到了5千米左右,飞艇穿过几片白色的云层,金色的阳光撒向飞艇,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两架飞艇终于来到了4万米的高空,从这里眺望远方,大地的弧线已经出现,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此时也显得非常平缓,看起来好像白色的低缓丘陵。
“报告总指挥,飞艇已经到达指定高度,按照计划,5分钟后就要开始投放并点火起飞了。”
“可以投放起飞。”
“收到。”
“各单位注意,5分钟后将投放点火,空中保障人员请现在再次对‘启航号’进行检查,确保不带病发射。”
“收到。”
“空中检测已完成,一切正常,可以投放起飞。”3分钟后,飞艇下方吊舱内的空中保障人员对“启航号”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
“倒计时1分钟准备。”
“倒计时10秒,10,9,8……,3,2,1,投放。”
随着地面总指令员的投放命令下达,王建昆在“雷鸟”号上看到“启航号”脱离飞艇下方的固定锁,在重力作用下下坠了100米左右,上方的飞艇在卸下14吨的重量后,也向上窜了几十米,其水平方向也跟“启航号”拉开了200米的距离。
此时“启航号”翼根下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按照设定的程序点火启动,发出大量的白烟,其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点火成功,发出了淡蓝色的尾焰。
“启航号”在3+2的超强动力推动下,速度瞬间由几十公里每小时窜升到了几百公里每小时,然后以每秒15G的加速度一直加速,仅仅过了5秒,其速度就超过了2马赫。
王建昆驾驶着“雷鸟号”在其旁边跟踪记录着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后的飞行状态,然后跟踪了10秒不到就不得不远离“启航号”了。
因为在速度达到2马赫不仅,“启航号”就完成了平飞到爬高斜向上飞行的转变。
王建昆就这样在4万米的高空往赤道方向飞去,因为按照飞行试验,其将在赤道上空越过卡门线,然后掉头向下飞到南回归线附近再返回。
“报告总指挥,助推器分离成功,分离时‘启航号’的速度已达到23马赫,高度达到了9万米。”
“收到,注意跟踪助推器残骸落点,如果是在主要的航线附近,注意后续改变飞行路径。”
“明白总指挥,现在‘启航号’已经越过卡门线,速度30马赫,5秒后就要关闭发动机掉头向下了。”
“很好,这说明有火箭助推器助推,咱们的‘启航号’能够带着载荷飞到太空了,注意返回时的黑障区,光学跟踪设备要密切注意。”
“收到,此时南印度洋上空有6艘观测飞艇在,此时都已经跟踪到了‘启航号’,总指挥你可以接入数据链观看跟踪的画面。”
于是王建昆一边驾驶着“雷鸟号”让其飞往南印度洋,一边用脑波头盔接入数据链,接收南回归线到赤道线之间的几艘空中观测飞艇的数据。
在那浩瀚无垠的高空,四万米之上,光学跟踪系统的镜头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卡门线附近的启航号。
只见启航号突然来了个惊险的掉头向下,如同一颗流星般向着地球疾驰而去。
当它闯入 85公里的空域时,便一头扎进了黑障区。
瞬间,启航号被高温等离子火焰层层包围,那火焰仿佛是从地狱中窜出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将启航号吞噬。
在镜头里,启航号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不断地下降,那炽热的光芒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点燃。
随着高度不断降低,到 40公里时,火焰又逐渐减少,就像那恶魔的力量在慢慢减弱。
渐渐地,启航号那熟悉的身影又慢慢从火焰中显露出来,仿佛是从烈火中重生的凤凰,带着一丝神秘与威严,继续着它的归途。
王建昆也几秒钟后赶到“启航号”的附近,此时它的高度降低到了3万米,速度也只有不到2马赫了。
尾部的发动机在程序控制下成功再启动,让它保持着2马赫的速度,调转方向往缅北基地飞去。
当回到缅北基地,王建昆已经收集完数据,此次智子经过计算,发现这个构型和大小的“启航号”航天飞机已经没有需要改动的了,其气动外形已经非常完美,结构强度也能满足天地往返飞行。
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考验,并且经过了高温和低温的变化,没有出现未知的异常情况,所以基本可以定型了。
“小舅,今天的完全体飞行测试也圆满完成,明天‘启航号’就要飞往真正的太空了。”
“好,非常好,明天我让几位高层一起观看外太空飞行试验,对了建昆,明天会带载荷到太空中吗?”
“带的,会带1吨多的载荷,是1颗‘信使1号’试验卫星,它的运行高度是在400公里,使用寿命在半年左右,其主要使命是测试我设计制造的卫星信号收发装置在外太空能否正常工作,以及通信质量情况。”
“运行高度是400公里的话,只有1颗卫星不能很好的进行通信吧。”
“是的,后续在这个高度会发射多颗卫星,组成一个小型的通信网,主要是确保亚太地区的通信,等到通信技术试验完成后,会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到时候高低空卫星组网,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能用卫星进行通信了。”
“哦?那大概要多久啊。”
“如果明天的‘信使1号’载荷能成功到达预定轨道的并且成功运行的话,后续将会进行一段密集的发射,总共是要发射66枚,轨道高度约在780公里,都是极地轨道,每条轨道上有 11颗卫星,共 6条轨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星座,这些卫星可以覆盖全球 99%的地区,包括极地和海洋。
每枚‘信使号’卫星的重量在1吨出头一点,‘启航号’每次起飞可以携带11枚这种卫星,总共只要飞6次就能完成低轨道卫星网的搭建,然后再携带3吨多的同步轨道卫星,只要1次就能完成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