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97节

  王建昆坐下后,看到前面的大屏幕上中间被分割成了4块,分别显示不同角度拍摄到的“启航号”航天飞机与高空飞艇进行组合固定的画面。

  此时飞艇已经充了部分氦气进入中间部位的硬壳气囊,它悬浮在了空中,周边的绳索将其拉住不让它上浮。

  下方的货舱距离地面10米,下方的“启航号”与货舱地板之间只隔了几十厘米。

  地勤人员正在用软连接杆将货舱与地下的航天飞机机背部的几个固定点进行连接,这些软连接杆是特制的,能承受好几十吨的拉力,跟美军航母上用来弹射飞机的连杆非常像,当时设计时也确实参考了美军航母上用到的这个配件。

  几分钟后,地勤人员完成了连接,然后另外几组检查人员按照顺序一一对这些连接杆和连接部位进行检查。

  “倒计时10分钟,飞艇做好起飞准备。”

  “飞艇收到。”

  在8点50分整,总指令长按照计划下达了10分钟倒计时准备,飞艇此时收到指令后,打开3台升力风扇,保持在最低的速度运转,确保起飞命令下达后,能准时起飞。

  “1分钟倒计时,地面人员撤离确认,其他单位注意做好观测准备。”

  “10,9,8,……,3,2,1,起飞。”

  跟前面十多次的任务非常相似,起飞命令下达后,飞艇上的固定绳索瞬间脱离,升力风扇的转速提升到了60%,带着下方的“启航号”航天飞机离开了地面。

  前面的大屏幕上的4块画面合成了一个,是基地远处山腰处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到的画面,飞艇正带着“启航号”缓缓的往高空飞去。

  在距离地面1万多米后,地面上的光学跟踪设备拍摄的画面就很模糊了,前方的控制人员及时的转换了视角,切换到在远处伴飞升空的一艘飞艇上拍摄的画面。

  而两边的一些数据也在不断的变动,有高度数据,大气压强数据,风速数据,温度数据等等。

  “建昆,怎么样,航天飞机升空了吗?”

  王建昆正看得入神,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回过头看发现是小舅来了。

  “小舅,你来了,我还以为你没时间过来呢。”

  “是有点事情耽误了,不过很快就处理好了,这是还在飞艇带飞升空阶段?”小舅指着前面的大屏幕问道。

  “是的,现在是9点25了,飞艇高度已经达到3,8万米,再过几分钟就要释放航天飞机了。”

  “嗯,这指挥大厅被你这么一整,还真挺科幻的,比电视上看到的那3个大国展示出来的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

  “他们现在还没掌握LED蓝光技术,也造不出来这么大的屏幕,还在用投影机进行投影,所以相比咱们这用的大型LED屏幕来说确实档次低了不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啊,你前年就研究出来了吧?”

  “再等等吧,目前量产的成本还比较高,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也没有产生技术代差,这时候开始推广只会便宜了欧美等国,等咱们的量产技术完成两三次迭代后,再来推广这项技术,到时候一旦欧美等国开始抄袭复制咱们的技术,咱们就推出下一代的,性能更好的LED,让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这样来几次之后他们应该就不敢跟进投资了。”

  “你这方法还真特别,也就你能用,别人还真用不了啊。”

  “那是,我也是研究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咱们的起点太低,不想些歪招是拼不过他们的。”

  “航天飞机释放倒计时准备。”

  王建昆和小舅闲聊时,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9点半,总指令长看到飞艇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各项气象数据和航天飞机的监测数据都达到起飞要求,于是下达了起飞倒计时指令。

  此时前排的控制人员一个个都开始正襟危坐,手放在操作板或者鼠标上,等待倒计时的结束。

  “10,9,8,……,3,2,1,释放。”

  此时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连接杆末端与航天飞机脱离,固定点处的蒙皮也快速的闭合,在下降100多米后,机翼下方的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先点火,冒出大量的白色烟雾,尾部的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也在随后成功点火,喷出了3道长长的蓝色尾焰,推动着“启航号”航天飞机向跟高的空域飞去。

  在上升到6万米高度后,空中飞艇上的光学跟踪设备也看不清楚了,前面的大屏幕切换成了“启航号”的动画以及外置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

  在卡门线附近,两枚火箭在助推着“启航号”冲刺到第一宇宙速度后,跟航天飞机进行了脱离,航天飞机上的外置摄像头拍摄到了清晰的火箭残骸离开的画面。

  “建昆,你说这火箭能不能回收啊?你看每次发射,都有两枚这种火箭被扔到印度洋里,是不是有点浪费?”

  “火箭还回收啊?没必要吧,这种固体火箭的结构很简单的,主要是药柱的形状和尾部的喷管有些技术价值,但是药柱已经烧完了,喷管也是一次性设计的,烧完已经不能用了。”

  “这样啊,那今后的液体火箭呢,能不能回收?”

  王建昆还真被问住了,他还从来没考虑过要对火箭进行回收,因为在他的概念里火箭就是一次性的,世界上其他几个大国设计制造的火箭也都是一次性的,美国为什么搞航天飞机,不就是考虑到火箭每次用完就废了,成本很高,于是想着用航天飞机,能进行重复使用吗?

  他没有急着反驳,而是让智子进行一次火箭回收的技术推演。

  大概半分钟不到,智子根据已知的一些条件,反馈火箭确实是有可能进行回收的,其技术难点如下

  高精度姿态控制:火箭在返回地球时,需要准确控制下降速度和角度,避免剧烈的空气动力学力量导致火箭失控或损坏,这就要求掌握精准的导航技术和着陆控制系统,以保证火箭准确地返回目标区域。

  速度控制:火箭发动机需要具备多次启动和大范围推力调节的能力,以便在返回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速度。

  热力学负荷应对:在重返大气层时,火箭会经历剧烈的大气摩擦和高温,所以要研发耐高温材料,并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确保火箭能够承受高温环境下的热压力。

  精确的导航和着陆:成功回收火箭需要精确的导航系统来确定着陆点,并实现准确的着陆控制。着陆点的选择和精度至关重要,同时环境因素如风速、地形等也会对着陆过程产生影响,需要实时调整和适应。

  燃料储存和再利用:为了实现回收,火箭需要足够的燃料储备,在返回地球时进行再启动和悬停。这不仅要求火箭设计合理,能够容纳足够的燃料,还需要研发经济有效的燃料储存和再利用技术,以确保回收的成本降低,并提高运载能力。

  可靠性和安全性:回收失败可能导致火箭坠毁或造成其他危险,对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火箭回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看完智子给出的这些技术难点,王建昆发现有他的超能力在,完成这些技术攻关是很有可能的。

  “额,小舅,你脑子还真挺活,我大概算了下,这液体火箭确实是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每枚液体火箭最值钱的就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和火箭客体了,如果能回收并重复利用,那么现有的卫星发射成本将大大降低。”

  “真的?我就是突发奇想,建昆,这航天飞机短期内我看也是不能对外展示的,但是火箭的话等咱们完成统一后,应该有那个实力搞一搞了,咱们就搞可回收火箭怎么样?”

  面对小舅的提议,王建昆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复道:“好啊,我改变下后续的火箭研究项目,把可回收这一条加入进去。”

  就这样,可回收火箭就在这间指挥控制大厅中产生了,王建昆让智子根据现有的条件和他的超能力,开始设计第一款可回收火箭了。

  不过他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全球通信卫星组网上,在他和小舅谈话的时间里,第一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已经被“启航号”投放到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了。

  现在“启航号”正在飞往下一个投放点,准备进行第二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投放。

第209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准备中

  在1984年3月15号当天,“启航号”非常顺利的在780公里的极地轨道上释放了3枚“信使2号”通信卫星,当天傍晚的时候,其按照预定程序在南印度洋上空进入大气层,然后在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动下返回了缅北基地。

  之后的3天,王建昆积极的参与到了3颗“信使2号”通信卫星的测试,他主要是驾驶着“雷鸟号”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空进行通信连接实验,验证“信使2号”通信卫星与高超音速飞行器之间的通信方式。

  当“雷鸟号”打开电磁隐身状态时,王建昆发现其接收不到卫星信号了,经过检查发现是自己当时设计时没考虑在隐身状态下要接收外部信号,因为一开始就是用来进行远距离通勤的一架个人用飞行器,没有设置特殊的天线。

  目前整个机身除了座舱盖及前方的雷达罩没有贴附隐身单元,其他地方都被等离子隐身和光学隐身单元覆盖了,打开电磁隐身时,机身表明的那些等离子体会阻碍电磁波传入蒙皮下方的天线。

  发现问题后王建昆当时立即让智子进行重新设计,然后智子也很快的拿出了新的天线布局图,它被非常巧妙的布置在了机身四周不易被雷达波照射到的位置,更新完天线布置后的“雷鸟号”很快的就解决了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问题,而且因为其经常在高空飞行,受到的干扰很小,信号比地面还强很多。

  今后全球卫星通信网一旦建成,“雷鸟号”的空中导航就能更加精确了,其可以接收卫星转发的地面信号,全球任何地点都能比较精确的到达了。

  另外等到全球卫星通信网完成建设,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开始组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根据美国那边收集来的资料,他们早在1973年就开始研究建设了,目前的进度是正在进行地面验证和地面坐标数据收集整理阶段。

  另外他们似乎在高精度时间同步上遇到了难点,正在进行协同攻关中。

  不过王建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他的超能力能在这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其实卫星导航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的。

  首先是测量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异:由于卫星与接收器的距离不同,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会有差异。同时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器还可测量信号的勒缩或扩张来确定速度。

  其次是计算卫星到接收器的距离:依据信号的到达时间以及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卫星到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再乘以三角形中与较远角度的正切,能进一步确定接收器到卫星的距离;

  最后是确定接收器位置:接收器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多个卫星信号后,通过几个卫星信号的交点来确定其精确位置,这个交点即表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同时也可确定接收器的高度。

  以上三步都涉及到了时间,而准确的时间是需要一种叫做原子钟的仪器来进行的。

  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共振频率,这种频率非常稳定,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如温度、压力、电磁场等)的影响,且在1秒内可以发生的周期运动次数极高,例如铯原子钟在1秒内可以运动91亿次,这使得原子钟的计时精度大大提高,能够达到每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才误差1秒的水平,成为全球最精确的计时工具之一。

  这种原子钟其基本原理跟石英钟的原理还是有点像的,都是选用一种物资的频率来进行计时,只是原子钟用到的是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共振频率,石英钟用到的是石英分子晶体的谐振。

  两者用到的物质大小相差上亿倍,原子钟的制造需要非常精密的仪器设备,另外要找到铯原子钟的频率,需要进行大量的精密实验,找到控制微波谐振腔的时频信号来作为计时的标准。

  美国此时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选态与准直:利用选态磁铁从大量处于两个超精细能级的铯原子中筛选出处于较低能级的那部分原子,然后这些原子在准直器的作用下形成原子束,彼此之间无碰撞地通过微波谐振腔。

  然后进行跃迁与检测:微波谐振腔会辐射频率接近铯原子共振频率(9,192,631,770Hz)的电磁波,在电磁波作用下,部分原子将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当原子通过微波谐振腔后,再次使用选态磁铁将高能级的原子和低能级的原子分开,检测器会检测出高能级的原子数;

  最后就是反馈与调整:微波谐振腔中电磁波的频率越接近铯原子的共振频率,跃迁至高能级的原子就越多,检测器检测到的高能级原子数也就越多。当检测到的高能级原子数达到最多时,微波谐振腔中电磁波的频率就正好是铯原子的共振频率,此时可把控制微波谐振腔的时频信号作为计时的标准。

  而王建昆拥有超能力在,目前他已经能“看到”电子云的形态了,可以很快的筛选出高能级的原子,然后用超能力制造出检测器快速的确定微波谐振腔的时频信号。

  ……

  “建昆,卫星测试得怎么样啦?没有什么异常吧?”

  “小舅,测试结果非常好,现在咱们缅北地区,每天有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能接收到卫星信号,再过几天,咱们的下一批卫星将再次升空,到时候咱们缅北地方以及这条经线附近全天24小时都能接收到卫星信号了。”

  “下一批是发射8颗‘信使2号’吗?”

  “没错,下一批补齐这条线上的8颗,然后再下一批就是一条线一次发射布置完成。”

  “那还挺快的,真好啊,再过不了多久,咱们就能建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了,超越了美苏两大霸主了。”

  “小舅,我现在还在研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目前原子钟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了,再过几天将发射一颗试验卫星升空验证下,到时候咱们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需要导航的武器的精度都将提升一大截。”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提升武器的定位精度?”

  “没错,目前美国已经在搞研究了,我从那边收集到了一些情报,公开的前沿研究显示他们卡在了原子钟的制造上了,不过理论研究和卫星轨道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打算抢先发射占用最好的轨道资源。”

  “抢占他们选好的资源?那会不会不好啊,他们发现了怎么办?”

  “应该不会的,到时候一旦实验完成,我们就全力发射,把24颗导航卫星都发射升空。”

  “那好吧。”

第210章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设

  1984年3月下旬,缅北基地开始了密集的卫星发射,每隔3到5天,“启航号”就会升空一趟,将“信使2号”通信卫星发射进入780公里的极地圆轨道上。

  随着通信卫星的不断升空,缅甸以及附近区域都能接收到卫星信号了,越来越多的新人类和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开始通过卫星网络进行联通。

  而有了卫星信号覆盖的区域,王建昆和全解阵组织对新人类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不再担心其突然离开信范围然后失踪了。

  此前在印度加尔各答区域就发生了一起新人类失踪事件,当时那名被派往加尔各答地区收集公开情报的新人类探员落地不久就突然断开了与总部的联系,其内置的脑机芯片未发回警报,是突然失踪的。

  而发现其失去联系是在2天之后了,在派其去加尔各答地区时就考虑到了那边的通信困难,所以约定是2天联系一次,用其带去的秘密电台与空中的巡航飞艇连接,然后把信号中转到缅北总部。

  2天之后因为其未能在约定的时间发回信息,这才触发警报。

  当时小舅赶紧调派印度东部区域的情报力量,然后又派遣了一个6人精锐战斗小队进入加尔各答寻找那名失去联系的新人类。

  最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寻找,才在一所医院找到这名新人类的遗骸,其体内的双肾丢失了。

  战斗小队将其遗骸带回了总部,然后读取了其脑子里的脑机芯片的数据,发现其下飞机后按照预定方案去寻找落脚点,但是当他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住下没多久就拉肚子,而且特别严重,于是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在医院抽血后,回到贫民窟的居所不到半天,就被一伙人闯入房间把他迷晕,然后被带到了一家黑医院,他在睡梦中被取了双肾,术后伤口未缝合好,死于失血过多。

  因为他被麻醉药麻醉了,脑机芯片控制肢体的能力大大下降,躯干的神经系统进入了麻痹状态,肌肉也是受麻醉药影响而失去控制,所以之前的预案没有发挥作用。

  自那之后,全解阵开始对外派的新人类和植入了脑机芯片的自然人进行了更严格的管理,一些通信特别不便的地方就暂停了派遣,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幸好那家黑医院只是动了那名新人类的肾脏,没对他进行全身解剖,不然脑机芯片就有可能暴露了。

  现在随着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逐渐完善,所有拥有脑机芯片的人都能与天上的卫星进行联系,全解阵的触手可以逐步伸向那些原本通信困难的地区了,不用再担心情报人员或者行动人员失去联系。

  而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间隙,王建昆完成了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制造。

  它被命名为“北斗1号”,将来的导航系统也将被命名为“北斗导航”。

  它的总质量达到了6吨,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卫星。

  未展开时总体呈长圆柱形,长度有5米,直径有2米。

  太阳能帆板和信号收发装置展开后,像一个“工”字,其两头是展开长度达到20米的太阳能帆板。

首节上一节197/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