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信号转发天线和其他仪器在中间部位。
因为它实在是又大又重,所以“启航号”发射它时每次只能携带一枚升空。
在3月20号这天,王建昆制造完成了这第一枚“北斗1号”导航卫星,于是让基地赶紧将这枚新卫星排上发射计划。
“报告总指挥,根据天气情况和‘启航号’保养情况,2天后可以安排‘北斗1号’通信卫星升空。”
“2天后?也好,那就按照这个时间来做发射计划,待会我把这枚卫星的运行参数发给你。”基地内负责卫星发射任务的负责人汇报道。
“收到。”
于是王建昆在这名负责人离开后没多久,就把这枚“北斗1号”通信卫星的相关参数发给了他。
这第一颗“北斗1号”导航卫星的轨道运行高度在2.048万公里,至于为什么是要在这个高度,其实是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的。
首先是在这个高度能够较好地覆盖地球表面,保证卫星信号可以传播到地球上的广大区域,满足用户对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需求。同时,能提供较为精确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以实现准确的导航指引。
其次是该高度的轨道环境相对稳定,受地球引力等因素影响相对较为适中,有利于卫星保持稳定的运行轨道,减少轨道调整的频率和难度,降低卫星的运营成本和技术风险。
最后是可以使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大气衰减等影响相对较小,保证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使得地面用户能够接收到较强且稳定的信号,提高导航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当然仅仅只靠这1颗卫星是完成不了导航的,要实现精确的3维定位,那接收端必须同时能接收到4颗导航卫星的数据,然后根据这四颗卫星的数据进行交叉计算才能得到接收端准确的3维信息。
而选择2.048万公里的轨道高度,到时候只要发射24颗卫星,分配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均匀设置 4颗卫星,那么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就都能够同时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了。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王建昆对这颗通信卫星进行了详细的地面测试,确保其上天后能够顺利的运行。
1984年3月22号,王建昆叫上了小舅,与其一起去了指挥控制大厅,观看这第一枚导航卫星的发射。
“报告总指挥,卫星和航天飞机已再次完成检验,一切正常,请求起飞。”上午10点,总指令长在核对完起飞前的所有数据后,向王建昆请示。
“准许起飞。”
“是,各单位注意,10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分钟起飞倒计时开始。”
“10,9,8,……,3,2,1,起飞。”
因为已经完成过多次起飞和发射了,所以整个指挥控制大厅不再是那种非常紧张的气氛,现场的各工作人员很娴熟的进行着各种操作或者是很自然的分析回传的各项数据。
这次的释放轨道因为是在2万多公里的轨道,所以“启航号”飞行的时间比较久,它先是飞到近地3百多米的圆轨,然后在某点不断启动发动机,让轨道不断变成椭圆形,直到其远地点达到2万公里。
然后再在远地点启动发动机进行减速,让轨道变成2.048万公里的圆轨。
轨道高度稳定住后,就是跟之前发射通信卫星的流程一样了,打开货舱然后由机械臂夹取出“北斗1号”卫星,将其在预定的地点释放。
释放完毕后其又不断的启动尾部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降低轨道高度,然后还是在印度洋南部地区进入大气层再飞回缅北。
“建昆,卫星释放了,导航测试什么时候开始啊?”
“快了,现在正在对卫星进行纠偏,确保它的轨道高度是咱们预设好的,误差必须在控制的范围内,不然后续进行测试时会影响定位精度的。”
“好吧,那还要多久。”
“应该快了,刚才释放时就是在预定轨道附近的,现在只是进行微调,完了就会打开通信模块进行信号收发测试了。”
“那你给我讲讲这导航是怎么导的吧。”
“好啊,咱们先去吃饭,待会边吃边说吧,已经1点多了。”
“行,确实饿了,边吃边说。”
第211章 无题
“来,建昆,咱们干一杯。”
“小舅,我敬你。”
王建昆跟小舅两人在食堂小包间里边喝边吃边聊。
“建昆,你给我说说这卫星导航系统怎么工作的吧,我还真没想到过卫星能用来导航。”
“好,卫星导航也是近些年才开始进入工程实验的,以前因为加工精度问题,要制造那些高精密的仪器是非常困难的。
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铯原子核外电子的激发频率当做基本测量尺,其每秒震动频率达到90多亿次,然后里面有个设备能取值到每次震动的数据,而电磁波的速度高达每秒30万公里,信号在其一次震动走过的距离就会非常的短,那么定位精度就非常的高。”
王建昆简要的给小舅介绍了下卫星导航的方法。
“哦,简单点说就是根据时间的差异,计算出接收终端的移动距离喽。”
“没错,就是要测定精准的时间,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原子钟。”
“那是不是只有你的超能力才能制造出来这种高精密的设备啊?”
“是的,目前只有我的超能力能制造出来,不过美国那边已经在进行攻关了,按照他们的进度推算,应该要不了多久就能制造出来。”
“看来美国人的科研能力还是挺强的,那咱们今后应该也能制造出来吧?”
“那当然,咱们应该要不了多久就能用常规方法生产了,我会参与到常规制造方法的研究,相信3个月内应该就具备制造能力了。”
其实现在缅北这边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新人类研究员参与到科研和高端制造业的生产上来,整个基地的生产能力是大大提升了。
现在缅北这边的机械厂已经能够制造出5轴数控机床了,王建昆并没有为这款机床的生产提供助力,全靠组织内的人和一批新人类研究员合作研究出来的。
这款数控机床具有多轴联动的能力,相比传统的三轴或四轴数控机床,5轴数控机床具有五个轴向的移动能力,包括 X、Y、Z轴以及 A、B两个旋转轴,能在更多方向上进行加工,实现更复杂的加工任务。
它还有个旋转工作台,配备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旋转的工作台,使工件能在不同角度和方向上加工,提供更大的加工灵活性和多样性。
还为其配备了复杂的控制系统,由于多轴联动和旋转工作台的存在,控制系统需能同时控制多个运动轴,并实时调整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所以需要配备高性能数控系统和先进运动控制算法,以确保加工精度和稳定性。
这款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相比之前的3轴和4轴机床来说,那是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改善切削状态和条件,当切削刀具向顶端或工件边缘移动时,可旋转工作台保持最佳切削状态,避免球头铣刀中心点切削速度为 0的情况,获得更好的表面质量,还能完整加工不规则平面;
缩短生产制造链和周期,通过主轴头偏摆进行侧壁加工,减少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缩短生产制造链。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能很好地解决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复杂零件加工的精度和周期问题,大大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
提升效率与消除干涉,可通过刀轴空间姿态角控制,完成叶轮、叶片和模具陡峭侧壁等三轴数控机床无法满足的加工要求,实现短刀具加工深型腔,有效提升系统刚性,减少刀具数量,避免专用刀具,扩大通用刀具的使用范围,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一些倾斜面,可利用刀具侧刃以周铣方式完成零件侧壁切削,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
目前这款机床已经进入量产阶段,每个月能制造5台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类被制造出来进入到精密制造领域,这款5轴联动数控加工机床的产能会越来越高,全解阵的制造能力也是越来越强大。
……
当天下午,王建昆继续来到卫星指挥控制大厅,观看“北斗1号”卫星入轨后的操作。
此时的卫星指挥控制大厅内,灯光通明,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北斗 1号”导航卫星的运行轨道和各项参数。
一众科研人员身着统一的工作服,神色专注而严肃,他们按照预定的方案,紧张而有序地对已经完成入轨的卫星进行着后续一系列的控制。
控制台上,科研人员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输入着各种指令和数据,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时刻关注着卫星的状态变化。有的科研人员则在小声地交流着,对各项数据进行着分析和讨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在大厅的一角,几位负责人正聚在一起,他们凭借着脑机芯片特意准备的大量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着宏观的把控和指导。遇到一些关键问题时,他们会迅速地做出决策,确保卫星的运行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控制指令顺利地发送到卫星上,北斗 1号导航卫星在太空中按照预定的轨迹稳定地运行着,不断地向地面发送着精准的导航信号。
而大厅内的科研人员们,依然全神贯注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卫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他们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将为全解阵的导航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到了下午5点左右,第一阶段的测设基本完成,“北斗1号”已经跟地面各站点建立了稳固的联系,今后每到达一处地面站点的测控范围,都将进行多次导航信息传输。
这些地面站点起到了校准和纠偏的作用,科研人员会以这些站点的经纬度坐标为基准,对天上的“北斗1号”进行数据修正。
到了3月底,“北斗导航”完成了4颗卫星的发射,导航测试基本完成,经过了多次的校准后,其导航精度能达到20米以内,符合最初的设想。
这第一代暂时只有4颗星,能为缅北所在的东南亚和近亚太地区提供基本的导航服务了,终端能在发出请求后就能在5秒内得到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信息。
不过如果要想有导航服务,仅仅有天上的导航卫星是不够的,还得有一个电子地图以及承载电子地图的终端。
之前郎骏建曾经制造过一份粗略的电子地图,王建昆为此特意开发过一款终端,不过最终因为不具备实用性,那个项目搁置了,现在既然有了导航卫星,那么电子地图和搭载电子地图的终端就需要开发出来了。
这次制造电子地图,就不会采用之前郎骏建用的办法了,王建昆打算把脑机芯片的作用发挥出来。
目前缅北和亚太地区已经有了5千多名新人类,另外还有接近1万人完成了脑机芯片植入,这些人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区域活动,脑机芯片会记录眼睛看到的地形信息,然后会上传到中央电脑,王建昆再根据这些脑机芯片拍摄收集回来的地形信息进行整合。
整合后的地图还要进行矢量化处理,将图像中的图形元素转化为矢量数据,使其可以进行编辑和分析。
另外还要进行信息收集与整合,除了矢量化的地图数据,还需要收集其他相关信息,如步行采集、车辆采集获取的企业用户信息、航空摄影测量及卫星影像、呼叫中心信息等。这些信息包括道路、兴趣点(POI,如餐馆、大厦等点位信息)、背景、图片、实时交通状况等。对于一些重点建筑模型还可能需要单独建立。
当有了以上这些数据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转换和编译测试,将生产好的数据进行转换、编译等处理,并进行测试,确保地图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部分需要花费的功夫就非常的多了,王建昆预计是需要2年左右的样子,而且有些地方可能还收集不到详细信息,可能最终也只有卫星图像。
……
“建昆,你这几个月怎么没有新的论文啦?”
1984年4月初,王建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BJ,在跟分身进行完记忆融合后,他首先去了系主任那,因为系主任已经找他的分身好几次了,找他了解新论文情况,但是都被分身打哈哈的混过去了。
“主任,之前一直没回复你,是因为我在进行最终的攻关,但是还没有什么成果出来,现在我已经做完了,论文也已经写完,所以现在前来找你把把关。”
“哦,建昆,之前几次找你你都给我打哈哈,问你研究进度也不肯说,到底是什么研究,这么守口如瓶?”
“主任,这项研究成果非常重要,我希望能进入保密评审,如果成果被确认,我希望能对外进行保密。”
“哦?进入保密评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知道,进入保密评审后,不管成果最终是否被认定,我得到的荣誉都将只被少数人知晓,而且会按照保密登记,要一直到若干年后才有可能进行解密。”
“你知道就好,你这么年轻,成果保密的话,后续很多荣誉啊,出国啊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主任,我考虑清楚了,这项成果一旦被确认,对于咱们国内的发展将有极大的帮助,可是如果被公开,咱们可能会因为基础薄弱而更加落后,因为国外会根据公开的研究资料进行研究应用,并且应用落地和应用范围比咱们的更快更广。”
“好吧,那你大致说说是什么成果,不必说详细的,我好向上级汇报,让他们组织保密评审。”
“是关于NS方程通解的研究,我已经得到了通解公式,今后咱们在进行流体力学研究时,将能大大简化和减少相关的模拟和实机实验了。”
“NS方程的通解,你得到了通解公式?”张主任听到王建昆这么说,惊讶的站起身来,双手撑着桌子,上身向前倾,对着王建昆猛看,似乎是见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场景。
“没错,通解公式可以在航空航天领域,水上水下舰艇设计制造领域,桥梁大坝等众多工程领域进行应用,至于具体怎么应用我三言两语也说不完。”
“对对对,这些你不用跟我详细说,建昆,我最后再跟你确认一下,你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没有信心,我可不希望你拿错误的结果来进行保密审核,要知道一旦申请了,众多科研泰斗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参与到评审工作,到时候如果发现你的研究是不成功的,有重大错误,你的前途就几乎完了。”
“主任,我确信我的研究是完全正确的,你就放心的上报吧。”
“好,我信你。”
王建昆的数学系主任像是下了某种决心,深深的看了王建昆一眼,然后去了另外的办公室,用那里的红色电话打了几个电话出去。
王建昆用超能力“听”得一清二楚,知道张主任确实在通知上级,把他刚才说的原原本本的跟上级说了。
“建昆,从现在开始,你就没有那么自由了,上级对你说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视,你从现在开始就要跟我作伴了,后面进入正式评审阶段,还会有安保人员跟着你。”
“明白,这项成果确实值得这样做。”王建昆在决定把NS方程通解的消息报告给系主任,就已经有了预案了,因为他知道国内的顶级科学家是明白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的,一旦汇报,他就会被全程保护起来的。
果然如张主任所说,当天下午,王建昆就被要求搬离普通的学生宿舍,而是住进了教职工楼,身后有两名紧跟着的安保人员,另外他用超能力发现远处还有另外2名便衣安保。
而到了第二天,王建昆出门时用超能力发现近处的便衣安保的人数已经多达4人了,而且每过几个小时,安保人员就增加2个,一直到3天后,身后的安保人员已经多达16个了,而且用超能力观察到这些人的武力值都非常的高,携带的武器也是长短兼备。
期间王建昆只出席了一场说明会,讲述他的研究历程和几个关键的证明。
因为这项研究主要是在应用方面的,真实性非常容易判断,所以对他所写的通解公式没过多久就确认是正确的,而且马上就可以进行应用了。
第212章 去132厂参与3代机的研究
“刘部长,你好呀!这王建昆的调查有最终结果了吗?”国防科工委的陈寻陈主任找到情报部的部长,问起了王建昆的背景调查情况。
“陈主任,你好,对于王建昆的调查已经完成,他本人确实是一个少年天才,他的父系那边关系挺简单的,爷爷当年是新四军的一名小队长,只是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军队比较早,父亲是普通的农民,在生产队当个小组长,这两年才去到公社当了普通的干事,他的叔叔在南边的前线立过大功,服役的时间也长达6年了,今年转到洪都军区当了营长,别的亲戚就没什么特别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农民。
其母系那边有点复杂,他外公外婆去世得很早,但是当时的级别不低,你可能都听说过,他母亲是当年下乡然后留在了农村的,其大舅之前留苏过,还在东北那边的汽车厂当过一段时间的中层干部,后面因为某些原因下放了,改革开放后谋到了广市的进出口公司的工作,这几年干得有声有色,但是我们查到其与弟弟的关系不浅,担任了其弟弟所在组织的一家企业的董事,其老婆也跟南洋华人有亲戚关系。
而最复杂的就是他的小舅了,据了解他小舅岑勇目前已经是全解阵的5首领之一,这个组织的发展非常快速,发展得也非常的诡异,很多技术和资金来源咱们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