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99节

  “好,这些信息我知道了,刘部长,麻烦你再给我说说王建昆本人,我想多了解一下,后续我们的一些重点工程可能会应用到他提供的技术,所以必须对他的情况了解清楚。”

  “目前我们掌握到的信息是,王建昆的头脑非常聪明,拥有过不不忘的本事,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也是超级的快,一些新的知识只要被他研究个三五天,他就能熟练掌握,并且还能进行综合运用,跟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这是他智商方面的情况。

  而情商方面我们调查的结果有些差异,他在初中之前的阶段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但是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后,性格变得有些孤僻了,比如他在高中阶段的朋友很少,主要是几个跟他一起考入高中的同学,还有的关系比较密切的就是他同桌和班长了,其他同学跟他的交流很少。

  进入大学以后,他更是埋头研究,跟一起考到BJ的几个同学的联系都少了,跟他们同系同寝室的同学也很少交流,不知道是不是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把精力都放在学习和科研上了,所以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那他除了跟他小舅和大舅有些联系外,跟其他境外势力有没有接触过?”

  “陈部长,目前我们没有查到有,但是他有过去香港的记录,在那边的活动情况咱们查不清楚,所以你要我确保其没有的话,我也不敢保证。”

  “好吧,看来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那以你的个人判断,王建昆这人可靠吗?政治立场坚定吗?”

  “以我掌握的情况来推断,他应该是非常可靠的,其对家乡和家人非常看重,在高中阶段就帮助老家县城引进了多家高科技公司去投资,帮助老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前不久他研究成功了那NS方程,主动要求进行保密评审,将这么重大的研究成果秘密的留在国内,没想着发表到国外的期刊上,这些可以表明其是一个非常爱国的,愿意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的。”

  “好,刘部长你提供的信息非常有用,非常感谢,后续对王建昆的保护可能要进入常态化了,我们决定让其参与到几个国家战略工程上。”

  “明白,我们会做好外围保护,近身安保倒不是我们负责。”

  “好,那就先这样,再见。”

  “再见。”

  国防科工委的陈主任在跟情报部刘部长通完电话后,对手上几份邀请和人员派遣需求总算可以进行明确答复了。

  上面都是申请完成了NS方程通解的王建昆去给他们进行讲解,以及希望王建昆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的事情。

  现在从情报部门了解到王建昆是可靠的,那么这些申请就好处理了。

  “建昆,恭喜你,你的论文已经在保密刊物上发表了,反响非常的大,很多家单位都希望你能去他们那工作,或者去那边给他们的研究人员进行一些讲解,毕竟你这原创者对这一方程的研究最深最透了。”

  4月20号这天上午,王建昆被数学系主任叫过去谈话,张主任在他进来后先是恭喜,然后提起了上面希望他参与到一些研究和讲解任务中去。

  其实王建昆在完成了NS方程通解论文的保密评审后,他就知道距离参与国内重大工程研究的时间不远了。

  他为了这一天做了很多的准备,比如超级计算机,脑机芯片,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建立等等,都是为了给国内的研究提供助力的。

  现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已经完成了80%的建设,亚太地区已经做到了卫星通信全覆盖,他的分身就能实时接收到他自己的信息,并且双方可以进行记忆直接融合了,不再需要偷偷摸摸的去BJ的分基地去上传和下载记忆。

  另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进入了组网阶段,现在缅北那边正在以每3天完成一枚“北斗1号”导航卫星的发射,再过个几个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将建设完成,他的分身在国内的行动就能被实时跟踪了。

  因此后续长期在BJ的将是他的分身,而他自己就能有更多的自由度了。

  “好啊,不知道都是哪些单位需要我,我分身乏术,得一个个来啊。”

  “这132厂的最紧急,上面也是希望你能先去这里帮忙一段时间。”

  “132厂,主要是做什么的?”

  “这个我倒是不怎么清楚,只知道他们是研究飞行器的,其他资料我也不清楚。”

  “研究飞行器的?好吧,有说什么时间要我去吗?”

  “那是越快越好,他们目前有一项研究进入了瓶颈,急需外部援助。”

  “嗯~,那4月25号过去可以不?”

  “应该可以,我先给他们说一下,具体的出发时间和出行方式我确认后通知你。”

  “好,那我先回去了。”

  “嗯,你去忙吧,注意好好休息,看你都有黑眼圈了。”

  王建昆于是告别系主任,回到宿舍开始了其他项目的研究工作。

  ……

  4月25号,当天天气还挺好,风比较微弱,所以灰尘还是比较少的,坐在轿车内的王建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远处的街景和行人,他们一个个走在夏初的暖阳下,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王同志,咱们这是去南苑机场的路,待会到了机场会改乘飞机。”

  “行,听你安排,目的地现在可以说了吧?”

  “是去成都,咱们的132厂在成都,这么远的路,坐飞机快捷一点。”

  原来这代号叫132的厂是成都一家进行飞机设计,制造和成批生产的飞机工厂。

  最开始的成立时间是1958年,位置在成都郊区的黄田坝,交通非常不方便,前期主要是作为一个飞机的维修基地。

  然后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成飞具备了飞机整装生产能力,其在改革开放开始的两年里,从长征航校陆续招来1000多名毕业生,主要在机加工、钳焊等各分厂干活。

  但是之后在经济工作的调整中,国家计划任务陡降,成飞面临严峻挑战,如1982年生产飞机数量锐减,职工饭碗端不稳。成飞领导层决定“向市场要市场”,但最初揽回的合同金额少,且生产的民品种类繁多但规模小,难以养活全厂职工。

  比如现在他们就有一些车间在生产电冰箱和电视机,可惜因为地处内陆,又是军工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没有南方的工厂灵活,所以目前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民用品的订单只能勉强让工人活下去。

  但是他们的殷厂长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变成一个只能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他希望成飞能把主营业务飞机的制造发展起来。

  为此他们组织了一个精干的研究团队,其成员要么是6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和技工,要么是高考重启后分配来的大学生,另外就是一些6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

  他们的目标是研制一款对标美国F16的轻型战斗机。

  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他们没有任何3代机的研发经验,国内能收集到的资料也很少,所以相应的技术指标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要一项项的解决那就不知道要多久了,其中最难确定的就是气动外形到底哪种好,其他分系统的研究还是需要气动外形确认后才好进行后续研究的。

  他们也收集到了F16战斗机的一些图片,然后根据这些图片进行了概念图设计,然后画完工程图就进行不下去了。

  “欢迎王建昆同志,辛苦你跑成都一趟了,咱们先去休息,明天再开始进组怎么样?”

  王建昆下了三叉戟飞机后,跟着成飞的车子来到了黄田坝工厂区,一下车就看到了成飞的殷厂长。

  “殷厂长你好,现在时间还早,咱们能边吃边聊,先把你们遇到的问题说一说,我好回去房间准备准备。”

  “应该的,王建昆同志,这边走。”

  于是王建昆又跟随着殷厂长去了远处的食堂,进入了一个比较隔音的包间。

  王建昆在殷厂长的热情下坐了下来,然后用超能力观察了下这包间,发现外面有两个安保人员守着,更远处还有一个精锐小队在随时待命。

  “来,建昆,先尝尝这水煮牛肉,听说你是江省人,比较能吃辣,这道菜于是偏辣的,你应该会喜欢。”

  王建昆看了下油汪汪红闪闪的水煮牛肉,用筷子夹了一口,放进嘴里,灵魂都颤抖了一下,实在是太辣了,不过那股辣劲去了后,又感觉回味无穷。

  “殷厂长,这牛肉很好吃,不过后续咱们还是跟工人吃一样的吧,我来是为了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可不想给你们制造问题。”

  “那这些菜都吃完,不要浪费了,明天开始咱们就跟外面一起。”

  “好,对了,殷厂长,你们具体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啊,来的路上随行人员都不肯说。”

  “哎!他们也确实不知道,目前这个项目是保密的,大致就是我们仿照着美国的F16战斗机,设计了一款新型的3代机,可惜在图纸阶段就遇到了难题,目前已经进行不下去,因为目前咱们这没有风洞,测试不了相应的数据,所以图纸设计到底合理不合理不知道。

  这不听说你研究成功的那什么NS方程可以计算出流体的各参数,不一定需要吹风洞,所以就希望你能来给我们的图纸把把关,顺便也教下我们的工程师们如何运用NS方程来计算出相关的数据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原来此时的成飞设计了一款以美制F16战斗机为蓝本的3代轻型战斗机,它的主要形状跟F16非常的相似,都是采用单垂尾、颚下进气道、单发动机。

  最大的不同是在主机翼前方加了一对鸭翼,这是为了弥补当前国内发动机动力不足的短板,希望通过增加这一对鸭翼,使这款飞机的灵活性跟得上美制的F16战斗机。

  但是也正是加了这一对鸭翼,使得研究难度大大增加。

  因为鸭翼容易造成不稳定:当飞机在飞行中受到扰动时,正常情况下飞机应快速自行恢复平衡,但安装鸭翼后飞机可能不会自动恢复平衡,反而会朝着不平衡的趋势发展,另外飞行过程中鸭翼产生的涡流势必会影响到后方的大翼。

  但是这对鸭翼是研究人员能想到的弥补发动机短板最好的设计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去掉这个设计。

  “好,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我研究出来的NS方程的通解可以让计算复杂度大大减少,准确性也会大大增加,这样,殷厂长,我待会放完行李后就先去给你们的研究员讲解下NS方程通解的应用,然后再带着他们一起进行计算,你看怎么样?”

  “那可太好了,王建昆同志,非常感谢,这样,现在还是1点不到,你先去招待所好好休息下,养足精神,咱们下午3点半再开始,我到时候让人带你去会议室,给我们的人讲解下那NS方程。”

  “可以,那殷厂长,我就先去休息了,晚点见。”

  “好,你先去休息,我去安排下下午的事情,到时候再见。”

第213章 讲解NS方程通解的应用

  “建昆同志,你来啦!休息好没?”

  下午3点10分左右,王建昆在132厂的接待同志的指引下来到了会议室,殷厂长在门口等着他。

  “休息的很好,殷厂长,人到齐了没?到齐了就开始吧,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

  “到齐了,今天就麻烦你先讲解一下NS方程通解的应用,后面咱们再把这款战斗机的设计图给你看看,你先研究下再参与到计算和改进中来怎么样?”

  “可以,那咱们现在就进去吧。”

  “好,这边进。”

  殷厂长带着王建昆,从会议室的前门进入了这间有保卫人员把守的会议室。

  进去之后,殷厂长先介绍了下王建昆的基本情况。

  “各位同志,我身边的这位就是王建昆,你们有些人可能从相关的技术资料上知道过他的名字,没错,就是那份求解出了关于流体力学最重要的方程NS方程的通解的文章,等下就由他来给咱们讲解下这通解在工程上的应用。”

  底下的30多位专家和研究人员有老有少,年老的居多有20来个,他们已经头发花白,看上去差不多都有60来岁了,年少的不多只有几个,应该就是近些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年人极少,王建昆看到只有3个。

  这个情况也验证了之前那段时间的教育断层带来的坏处,现在国内的研究主力还是靠着一群老人,中年研究人员极少,而且有些人的水平比较欠缺,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年轻的研究员更担不了大任,他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学习。

  不过随着这些年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几乎做到了全国选拔,所以能顺利毕业并经过考核的年轻研究员的素质是非常高的,学习能力超强,有他们的加入,国内的研究速度应该会越来越快的。

  “大家好,我是王建昆,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之前对流体力学方面感兴趣,于是主要精力花在了对NS方程的研究上,目前我已求解出了这个方程的通解,待会我就先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通解在方程上的具体应用。”

  此时台下的老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看到王建昆这么年轻,而且还在读大学,都有点不敢相信保密刊物上的王建昆就是他。

  “王建昆同志,你说是你求解出了这个方程的通解?你还在读大学,不是应该刚接触到高等数学吗?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坐在前排的一个老专家忍不住,站起来质疑起王建昆。

  “贺老,请先坐下,那份论文确实是台上的王建昆写的,已经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两轮答辩了,不然也不能刊登上那份保密刊物,至于为什么他这么年轻,那不重要,而且也是天大的好事,这是天佑华夏,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殷厂长见有人质疑王建昆,赶紧站起来安抚。

  那个贺姓老专家见有殷厂长出来说话,而且也点出了这王建昆是经过确认的,所以就顺势坐下了。

  “建昆,不好意思,我没有提前给他们讲你的情况,还请不要介意,请继续给他们讲解吧!”

  “没关系的殷厂长,能理解,那我就接着讲了。”

  “大家都知道,这NS方程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比欧拉方程多了一个二阶导数项,这使得不对方程加以限定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求出精确解。

  例如当雷诺数大于等于1时绕流物体边界层外,粘性力远小于惯性力,方程中粘性项可以忽略,NS方程简化为理想流动中的欧拉方程;

  而在边界层内,NS方程又可简化为边界层方程等,只有在某些十分简单的特例流动问题上才能求得其精确解,但在一般情况下求解极为困难。

  但是我通过一些数学变幻,找到了这个方程的通解,目前验证的结果是所有已知的工程问题都能代入这个通解,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解下这个通解在飞行器上的应用,我会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大家可以试着一起来验算下。”

  因为通解的求解过程非常的复杂,台下就坐的人都不是数学领域的专家,要想给他们讲清楚非常困难,所以王建昆没有花时间在通解的求证问题上,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就跳到求解出来的通解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上来。

  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王建昆列举了3个具体的应用例子,它们分别是空气动力学分析,旋翼翼型设计,气动热设计。

  其中空气动力学分析例子是求解出机翼各部位压力分析,王建昆采用的是一款美国二战时期的P51螺旋桨飞机的数据,它可以在图书馆上查到,所以用来举例非常合适。

  旋翼翼型设计也是举的那架P51螺旋桨飞机的,不过他在举完例子后,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旋翼在直升机上的优化应用,表示通过优化旋翼的结构,可以制造出提高旋翼翼型在悬停、前飞和机动等多个设计点及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气动性能的直升机旋翼,不过他的那个新例子没有引起这些人的重视,他们都是固定翼飞机的研究员,看不上这种旋翼。

  气动热设计是举的德国V2火箭的例子,这款火箭在国内的某些图书馆里也是可以查到资料的,所以用来举例不用特别说明资料来源,底下的各位研究员也可以很快接受。

  王建昆在台上不断的板书,写完一版又一版,底下的老专家一开始是不相信他的,都没怎么动笔,就坐在台下看,只有那3个中年专家和几个年轻的研究员跟着王建昆的板书进行演算。

  随着王建昆板书的越来越多,讲解的也越来越流畅,这些老专家坐不住了,开始拿起纸笔跟着王建昆进行演算,然后他们的眼睛是越来越亮,心情也是越来越激动。

  因为跟着演算后发现,这个通解方程确实能大大简化计算,他们一边演算这几个例子,一边结合自己在设计时遇到的难点,不自觉的开始进行了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图纸的演算。

  由于他们设计的是一款要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所以翼面形状,机头截面形状,进气口形状,特别是那对鸭翼大小形状以及位置,都需要经过风洞测试以及有限元分析才能确定下来。

  可惜他们厂缺乏经费,国内的风洞还在进行着更重大的研究,他们排不上也没那个经费去吹,所以就需要他们先完成纸面演算,然后经过多方审核后才有可能进入模型制造和吹风洞阶段。

  原本他们想着纸面演算应该不会很难,5,60年代就能通过纸面计算完成原子弹和导弹的设计,他们现在有几台每秒千万次的计算机,应该会很快的。

首节上一节199/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