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04节

  这样前端的生产和后端的需求通过脑机芯片卫星通信系统中央电脑三者联系起来,由中央电脑统一调配制定生产计划和建造计划,让各单位各工序之间能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浪费。

  现在全解阵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境内的主要工厂都是由组织建立然后运行的,分配方式也是以计划为主,然后结合不同人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微调。

  另外因为目前整个组织的工厂和工程项目不是特别的多,主要人员都被纳入了组织的管理,所以王建昆目前制定的这一套由中央电脑来指导生产是比较可行的。

  在这期间王建昆也思考过全解阵甚至是后续的人联的经济模式,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最终解决了人员和生存空间的问题后,共产主义可能是最合适的组织模式了。

  现在他想先在全解阵这里进行一番实验。

  因为能源(电能)在这里将不再短缺,小小的缅北和后续的全缅甸靠着气冷核反应堆就够了,另外随着不断的发展,太阳能和风能也将不断的被利用起来,所以今后的能源问题将不会影响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模式的实验。

  另外分配上也比较好解决,此时的脑机芯片已经被植入到了3万多名全解阵组织的成员大脑里,这些人在获得这种能让他们的人身升华的神秘设备表现出来的都是接受和庆幸,几乎没有能表现出抗拒和不适,这表明后续全民植入脑机芯片不再是问题。

  而植入了脑机芯片的全解阵成员可以直接的表达他们的需求,这样第一手的物质需求就能很方便快捷的收集到,而且信息真实度非常的高。

  这样需求端的信息准确无误,生产端就能够按照需求来组织生产了。

  而且等到了生产力发展到了全自动生产阶段,人们就不必每天8小时的去工作了,所有的生产过程都能用机器来解决。

  今后劳动将会是一种休闲,人们可以将时间花费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样会彻底的解放大脑,人类负责想象,机器负责实现。

  在这等待一期工程点火的时间里,王建昆一边在用脑波控制头盔接入全解阵各工厂的负责人,一边畅想着后续的发展。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6月28号上午9点,此时距离点火开工仪式只有1个小时了。

  “嗡~,嗡~,嗡~。”远处的天边传来了嗡鸣声。

  王建昆眼神最好,看到了远处飞来了3架小型的飞艇,上面应该就是全解阵的所有高层人员了。

  可能是为了防止飞艇出现意外,所以5个人和他们的随行人员分乘了3座小型客运飞艇前来。

  这款飞艇的速度不慢,中空高度,气象条件好的情况下,飞行速度能达到300公里每小时,不比此时的直升机慢。

  飞艇因为是填充的氦气,材料也采用了不易燃烧的超轻薄石墨烯,所以不怕起火爆炸等极端情况。

  内部的设施也非常的齐全,可以制作简餐或者加热在地面准备好的餐食,另外也接入了卫星通信和北斗导航,所以在上面可以跟地面一样办公。

  现在全解阵这些中高层人员出行时几乎都选择这种小型客运飞艇,又快又安全。

  3架飞艇先后降落在稍远处的平地上,首先出来的是李胜和他的随行人员。

  王建昆带着钢铁城建设和后续运行的一些骨干成员上前迎接。

  “李首长,欢迎欢迎。”

  “建昆同志你好啊!辛苦了,一直在组织参与咱们各种重大工程的建设。”

  “应该的,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咱们都是为了那个最高的理想而工作。”

  两人寒暄了一会,另外两架飞艇也降落了,小舅岑勇,军事主官彭声,行政主官吴努,财政主官奈温先后从飞艇上下来,他们的随行人员也在后面陆续出了飞艇的客舱。

  他们在引导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举行仪式的台子后方,先交流了一会,主要是王建昆给他们简要的介绍一下目前高亚钢铁城一期的情况。

  “几位首长,点火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等仪式结束,我再带你们参观一下。”

  “行啊,那咱们这就上台吧!”李胜发话道。

  其他几位也停止了交谈,跟着李胜一起上台。

  王建昆负责主持仪式,简要的介绍了一下这个高亚钢铁城的情况和对全解阵的意义,然后请几位首长讲话。

  李胜等几位首长废话不多,重点是肯定了这个工程的意义和全体建设人员的辛苦努力。

  讲话完成后,主席台前方升起了一个长方体,上面有一个大大的红色按钮,一会这个按钮按下后,旁边炼铁厂一期的20座炼铁还原炉就将依次启动开始闪速炼铁了。

  几人以李胜为首,来到按钮跟前,王建昆也在一旁,几人先后伸出一只手,将手掌轻放在那大大的红色按钮上。

  按钮边上有个计时器,上面显示着时间,当时间来到10点整的时候,几人同时用力,将按钮按下。

  按下的瞬间,远处最靠近主席台的那座炼铁炉最先响起轰鸣声,那是大量的铁粉被送入已经准备好的还原炉腔中进行着爆炸反应了。

  此后轰鸣声陆续的响起,其他19座炼铁还原炉依次开始输送铁粉。

  这时第一座炼铁还原炉已经出铁了,赤红的铁水从出铁口流出,流向了不远处的模具内。

  此时一名工作人员用特制的勺子取了一勺铁水,倒入准备好的制造纪念品的模具。

  稍稍冷却一会,再打开模具,凝固的铁水此时变成了一块块小铁牌。

  这名工作人员将铁牌夹取出来,放到准备好的冷却水里,然后用小型的打磨机进行一番打磨。

  表层粘上了模具内的那层铁被磨去后,露出里面银白色的纯铁。

  铁牌上面中间是“高亚钢铁城”五个简体汉字,下方是一行数字,“1984.06.28”,代表着高亚钢铁城从1984年6月28号开始正式开始生产出钢铁了。

  那名工作人员将打磨好的铁牌放入王建昆准备好的石墨烯壳子后压紧排出空气,然后用红绳子串好,交给了等候在一旁的礼仪小姐。

  然后礼仪小姐将其中的6枚铁牌送到主席台。

  “各位首长,这是高亚钢铁城出产的第一批铁水制造的纪念牌,拿去做个纪念吧!”王建昆将一枚枚铁牌转交到李胜他们手上。

  “建昆,这铁怎么这么白?看着像白银似的,但是手感又跟白银不一样。”李胜疑惑的问道。

  “首长,这是一块纯铁,也就是含碳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纯铁的颜色就是银白色的。”王建昆解释道。

  “哦,我还真不知道,原来纯铁是银白色的,我以前看到的生铁和钢都是灰黑色的。”

  “这种纯铁也就是咱们这种闪速炼铁工艺能大量生产,其他国家冶炼的铁都只能是生铁,炼不出来咱们这种铁。”

  “哦?那能说说这种炼铁工艺的好处吗?”

  “那咱们边参观,我边讲解吧。”

  于是几人跟随王建昆下了主席台,靠近那片炼铁还原炉的区域。

  持续进行生产的炼铁还原炉的声音不是很大,众人隔着30多米远远的看着,王建昆开始跟他们讲解起来。

  “首先这种炼铁工艺非常的节省煤炭,主要用的还原剂其实是氢气,一氧化碳是作为辅助,或者是用来炼一些低碳钢。

  其次是能利用低含铁量的铁矿石,咱们这地方的铁矿石含铁量普遍不高,如果用高炉炼铁,那很多铁矿石都不能用。

  而炼出来的铁是纯铁或者是低碳钢的话,因为几乎不含杂质,所以后续的电炉炼钢就能大大的简化工艺,冶炼合金钢也非常的容易,因为可以省去除渣环节和除杂质环节,冶炼出来的合金钢的质量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几人一边看着远处一座座高耸的炼铁路在不断的流程赤红的铁水,一边听取着王建昆的讲解。

  因为铁水的温度很高,虽然炉子有冷却水降温,但是出来的铁水不断的将热量释放到空气中。

  因为后端的电炉炼钢厂还在建设,所以这些铁水不能直接导入炼钢厂,得先冷却成铁块存放再运到马高那边的钢铁厂去。

  而二期工程就不会这样了,到时候生产出来的铁水大部分都会直接运到炼钢车间,然后在那里炼制成各种钢铁,再经过连轧连铸车间直接制成半成品钢材供机械制造车间使用。

  “各位首长,这里太热了,咱们到其他地方看看吧!”王建昆看到几人背部和脸上都隐隐的有了汗迹,于是提议去其他地方参观。

  “好啊,客随主便,建昆你带路。”李胜哈哈笑着说道。

  于是王建昆叫来了参观车,载着众人往远处的铁矿场开去。

  电动的参观车在平整的水泥路上行驶时几乎没有声音发出,这是王建昆特意制造的参观和通勤两用车,后续钢铁城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这种电动车了。

  “几位首长,那边正在施工的就是短程铁路,还有一个来月就能通车了。”

  “哦,用铁路来运输矿石和钢铁产品吗?那可太好了,我还以为会一直用那种大矿车运输呢!”行政主官奈温说道。

  “建昆,你说这钢铁城开始正式生产了,那咱们现在控制的地盘内规划的一纵两横铁路能开工建设了不,之前是因为咱们的钢铁产量不足,又为了要进行统一之战所以耽搁了,现在我听你刚才说这一期每天的钢铁产量接近10万吨了,那是不是可以开始建那三条铁路啦?”军事主官彭声问道。

  “彭首长,我希望能缓一缓,我有一个更好的铁路设计,那就是高速电气化铁路,运行时速能保持在350公里每小时。”

  “高速电气化铁路?运行时速350公里每小时?这么高的速度,比直升飞机都快了,咱们这里山区众多,建设起来肯定非常困难吧?”

  “困难虽然有,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我希望建造一段30公里的试验线路,等完成了试验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全线建造了,另外统一南部地区后,咱们要把这种高速铁路修建到全缅甸。”王建昆把他对铁路的发展构想跟几位高层进行了讲解。

  几人商议后决定还是支持王建昆的试验,这30公里的试验线路就在朗道至马冈。

  这段路有平地,丘陵,高山和河流,又是老根据地和临时首都,所以建设实验线路非常合适。

  电动车不知不觉的已经带着他们来到了铁矿场,在入口处,王建昆带着他们转乘一辆矿石运输车,来到了那两架巨型旋转挖掘机附近。

  高高的矿石运输车的驾驶室视野非常好,几人透过挡风玻璃,看向那两个钢铁巨兽正旋转着那跟大风车一样的挖斗。

  只见大风车所过之处,几米高的铁矿石挖掘面就不断的被啃蚀,场面非常的震撼,几人虽然听说过这种矿石挖掘机,但是亲眼看到却发现比自己预想的夸张无数倍。

  “建昆,这大挖掘机好大,之前听你介绍说转一次能挖24吨,没想到它转动速度这么快,那长臂带着那8个大挖斗扫过去,那几十平方米的铁矿石就被挖走了。”

  “是啊,建昆,这台挖掘机厉害,用来挖山怎么样?”

  “挖山不太行,太硬了,这些铁矿石都是被爆破酥松过一遍的,所以才能用这大挖掘机挖轻松的挖出来。”

  几人在铁矿场看了许久,后面还是王建昆说要赶回去吃饭,众人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中午用完饭后,几位首长陆续的乘坐客运飞艇离开,王建昆也开始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做一些前期的准备。

第221章 高铁工程启动

  这个世界上要说铁路修建里程最多的国家那么非美国莫属,美国铁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历高速发展,1916年铁路里程曾达到40万公里的峰值,但此后逐步缩减。

  王建昆去美国时曾收集到了一些数据,到前年为止,美国的铁路里程还有26万公里。

  不过他现在要修建缅北的铁路,美国的修路技术已经没有什么参考性了。

  他们的铁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个世纪修建的,当时的修建技术非常原始,修建出来的铁路质量也非常差。

  而二战之后美国已经极少修建铁路,而是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业,所以修建铁路的机器设备主要从德国和日本两国采购。

  并且美国修建的铁路大部分都是在平原和丘陵地带,铁路施工比较简单,所以对于王建昆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所以他主要从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收集来的资料里查找相关的铁路修建技术。

  王建昆打算修建的是高速电气化铁路,所以路基基本上是要采用高架桥和隧道,即使是平地也要修建低矮的桥梁。

  这样可以防止外物侵入铁路线与高速行驶的列车相撞。

  这种以35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速列车是不可能在看到侵入物再急刹停下的,因为急刹距离会高达几公里。

  而要建设高架桥和隧道,就需要铁路架桥机和盾构机。

  铁路上用到的双悬臂式架桥机最早是苏联使用,然后多个国家开始仿制,目前技术最好的要数德国和意大利了,日本修建新干线时用到的架桥机也要从这两个国家采购。

  因为生产这种大型设备,需要用到3万吨级以上的水压机,只有通过了万吨级水压机的锻压,悬臂和支撑柱才能承受极大的压力和拉力,不会因为搬运几百上千吨的混凝土箱梁时断裂。

  而盾构机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发明的。

  1818年,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Marc Isambard Brunel)受船蛆钻洞启发,提出盾构工法并获得专利,发明了最早的敞开式手掘盾构机。

  1834-1841年,布鲁内尔设计的方形铸铁框盾构机首次成功应用于横贯泰晤士河的隧道工程。

  1869年,英国工程师格瑞海德(James Henry Greathead)改进为圆形盾构机,并采用扇形铸铁管片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盾构机的实用化。

  但是量产和工业化技术完善还是从德国开始,然后扩散到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德国在1902年发明了注浆法(向隧道壁注入水泥加固技术),扩展了盾构机的适用范围。

  二战期间,德国将盾构机用于军事工程(如防空洞、地下工厂),加速了其工业化应用。

  王建昆从脑海里翻找到了7,8年前的一些关于盾构机和架桥机的技术资料,上面有比较详细的图片和原理图,早期的产品结构图。

  他让智子根据这些原理图和结构图进行推演,根据他对高速铁路的建设要求进行设计新型的盾构机和架桥机。

  首先就是盾构机的尺寸要加大,资料上的早期盾构机的工作直径只有8米,这远远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让智子设计一款直径是18米的盾构机。

  这种盾构机可以一次性钻出能容纳复线铁路通过的隧道,不需要像老款的8米直径的那种盾构机那样,修建复线铁路需要挖掘2次。

  而铁路架桥机同样要求加大尺寸,能架设的单个箱梁长度最大要求达到60米,最大提举重量要达到1千吨。

首节上一节204/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