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统一全缅之前,王建昆就已经用超能力强行发展起了空中发射的航天飞机“启航号”。
它是一款采用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可回收式航天飞机,由高空飞艇带到离地40公里的高空起飞,完成太空任务后再返回大气层飞回缅北基地。
不过它太先进了,制造难度太大只能是依靠王建昆的超能力完成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所以去年在完成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后,就没有再频繁发射了,只偶尔起飞一次,执行一些实验卫星的发射任务。
因为美国在这一年里,大力发展太空侦查卫星,建设完成大量的地面测控站。
所以留给缅北基地发射的卫星窗口越来越少了。
今后这种航天飞机只能偶尔用下,并且要做好随时被发现的准备。
到时候美苏两国肯定会全力追查这种类似于外星人的飞行器。
另外“启航号”的发动机寿命还是太短了,执行3次任务后就只能报废或者让王建昆用超能力进行修复。
这就导致今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对全球的航天科技发展也没有特别大的助力。
可能还会因此暴露自己的超能力。
所以综合考虑后,王建昆还是决定要发展常规的化学燃料火箭,同时也进行一些核火箭的研究工作。
要发展大型化学火箭,需要发展的前置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可不少。
制造火箭需要先进的材料技术,为了减重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必须拥有轻质高强度材料。
如铝合金用于箭体结构,可减轻火箭重量;钛合金用于耐高温耐腐蚀部件;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整流罩等,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重量。
还要掌握材料的改性、强化等技术,提升材料性能以满足火箭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以上这些材料技术如果是从头研发,那耗费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不过王建昆在之前就到美国和苏联两国的发射场和一些制造厂,获得了相应的生产技术。
这些技术为他设计制造“启航号”时奠定了基础。
并且在那之后,他还制造了一大批航天新人类和选拔了一批航天材料研究人才,对那些从美苏两大国获取的技术进行复现。
在统一全缅后,还在三年规划中部署了大批量生产这些材料的系列工厂。
目前这些工厂已陆续建设完成,在进行一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之后将开始小批量的试生产。
比如铝合金制造厂,目前是进度最快的一个工厂。
在王建昆超能力的加速辅助下,已经攻克了高强度铝合金的制造工艺。
目前已经生产了上万吨的铝合金,一部分已经被送到高速列车制造厂,用于高铁列车的车厢生产。
这种用航天铝合金生产的高铁车厢,重量已经极致降低,并且强度不比高强度的钢铁材料差。
其他的碳纤维制造厂,钛合金精炼厂和加工厂也陆续有一些成果涌现。
随着全缅的人力资源不断的被全解阵组织起来并分配利用,相关的制造工厂建设速度将越来越快,规模将越来越大。
除了材料技术,还需要一系列的精密制造技术。
高精度的成形技术如板材成形:箱底成形有整体旋压成形和充液拉深成形等工艺;筒段成形工艺包括滚弯成形、压弯成形、拉弯成形、喷丸成形、爆炸成形和蠕变成形等。
复合材料成形:将碳纤维等预浸料按设计裁剪后铺层,再放入热压罐,在特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固化成型,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复合材料部件。
可靠的焊接技术:火箭贮箱、气瓶和导管等有耐压和密封要求的部、组件常用氩弧焊、接触点焊和滚焊等焊接方法,电子束焊适用于精密构件和难焊材料,确保焊接部位的强度和密封性。
高精度的数控加工技术:利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设备对铝合金等材料进行切割、铣削等操作,制造出高精度的零部件,满足火箭对零部件精度的高要求。
发动机制造技术:
设计与研发: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和热力学模拟等技术,优化燃烧室形状、喷管设计以及推进剂喷射方式等参数,提高发动机性能。
零部件制造:采用精密铸造制造燃烧室等零部件的基本形状,通过电子束焊接等技术保证其密封性和结构强度,确保发动机的可靠性。
严格的测试技术:
部组件测试:对涡轮泵进行水力性能、超速、振动测试;对阀门进行密封性、流量特性、动作特性测试;对燃烧室进行热试车模拟、冷却效果、结构强度测试等。
发动机测试:包括点火前的系统完整性检查、参数校准、模拟启动测试,以及静态点火测试、高空模拟测试等,全面检测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专业的制造设备:
毛坯制造设备:锻造设备如空气锤、摩擦压力机等,用于生产承力结构件的锻件;铸造设备包括熔炼炉、砂箱、压铸机等,用于制造镁、铝合金等精密铸造件。
零件加工设备:旋压机床,强力旋压机床用于制造固体火箭外壳、锥形蒙皮等零件;数控铣床,大型数控铣床用于铣切火箭外壳的网格壁板;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用于加工发动机涡轮泵的叶轮和叶片等高精度零部件。
以上的发动机设计方面的基础条件已经不输美苏两国。
王建昆给相关的科学家提供了超级计算机,并且在智子的帮助下,用脑机芯片输出了高仿真程序。
采用这种高仿真程序设计出来的零部件,能在计算机的模拟下达到99%以上的成功率。
不仅是符合空气动力学(NS方程已经攻克),还符合已知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由星耀集团制造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和一些比较通用的数控机床更是媲美德意两国甚至有所超越。
倒是其他的一些专用机床还在陆续的研发制造,要形成全产业链的生产能力还需要一点时间。
王建昆除了在材料和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在资金上也进行了一些安排。
早在1983年,王建昆就开始在日本的金融市场布局。
当时他通过美日之间的贸易数据,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被日本挤占的情况,判断出美国迟早要采用某种方式打压日本的经济。
其中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就是汇率了。
所以去年新政府组建后,就让全解阵接受了日本方面提供的300亿日元的贷款,并且约定可以用美元还款。
就是在压宝数年之内美元对日元会大幅度贬值。
果然,到了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长与央行行长签署了一份协议。
里面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等货币贬值,缓解美国贸易逆差与全球经济失衡。
德国方面虽然有美国驻军,但是它处在两约对阵的最前线,所以在谈判期间就开始做一些避险动作了。
日本方面却只能是默默接受美国的宰割。
协议签署后,美元兑日元大幅贬值,由原来的1美元兑250日元贬值到了1美元兑190日元,贬值了24%,这是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
王建昆根据多项数据判断美元兑日元至少要贬值40%,甚至美国方面贪婪一点,贬值到50%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他在84年开始就一边授意日本的岗村幸雄设立多个地产公司和金融公司。
一边将白马会从黑道上获取的收益,通过外汇期货或期权押注美元贬值,比如买入日元/美元看涨合约。
还将获得的一些地产抵押给银行,借入低息美元,兑换成高息日元或马克资产,赚取利差与汇率升值收益。
到了1985年底,王建昆让百龙会操作的一系列投资已经有了20多亿美元的收益。
并且这份收益还在滚雪球般的变大。
为了今后能获得更多的收益,王建昆倒没有急于抽取大量资金,只是陆续的发一些订单给岗村幸雄,让其去找三菱,松下,索尼等公司,让他们生产一些精密部件,补充星耀集团高精度零件生产产能不足的短板。
那些订单也不需要付现金,日本的那些公司都接受岗村幸雄的商票。
虽然这些商票兑付周期长达一两年,但是为了订单,不得不亏本生产。
因为协议签署后,大棕商品除了石油因为美国的强力介入没有大涨,其他的铜,铁矿石,铝甚至橡胶等都大涨价。
日本企业生产的汽车家电机床等成本快速上升,对外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大大降低。
为了保订单保生产,日本方面也不得不采用各种手段,因此岗村幸雄的订单才能够被这些日本企业接受。
王建昆在盘点了材料,技术,资金三方面的准备情况后,开始到缅甸陆地最南端的一个叫加东加尼的小城考察了,那里将是大型运载火箭的备选场地之一。
那里是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在千年以前,还是一片浅海。
伊洛瓦底江从缅甸中央平原带来的泥沙在出海口不断堆积,渐渐的形成了陆地。
如果是纯粹的泥沙堆积形成的陆地,是不适合用来当航天发射基地的。
但是那里有一座岩基小山,此前应该是一个小岛。
泥沙渐渐的在小岛附近聚集,所以形成小山。
地质勘探队已经在那座小山上和周边打了数十个井了,地质数据显示下面30米之后就是坚固的岩石层。
并且整个岩石层的面积高达2平方公里,用于航天发射基地是足够了。
王建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亲自去那里看看,顺便也到仰光去看看那里的造船厂的建设情况。
今后的火箭制造厂将设置在仰光北部的一个小城,那里有可以停靠8千吨级货轮的码头。
火箭制造完成后,将通过海运到加东加尼的航天基地。
这样火箭的直径就不用像中国一样,受制于铁路的最大通行宽度3.8米了,而是可以直接发展美国的那几种大直径火箭。
第262章 苍龙号大型运载火箭制造成功,择机发射
加东加尼小镇的小山上,王建昆站在山顶,望向南方,那里是广阔的蓝色海洋。
天气晴朗,外海的几座小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海上已经有一艘艘渔船在捕捞作业。
其中大部分还是一些铁骨木壳的小渔船,他们不敢开得太远,只在伊洛瓦底江出海口附近徘徊捕捞,只有几艘四海渔业下属的钢制渔船在更远更深一些的地方,那里的鱼会更大一些。
经过几天的勘察走访,王建昆发现这里确实是一个适合建设大型航天发射基地的地方。
首先是地基比较牢固。
把小山周边2平方公里的30米左右的浮土层挖走后,再把小山炸掉,岩石可以充当下层的填料。
这样整个主发射场的面积将能达到3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足够建造3到4座大型发射塔架以及配套的设施了。
其次是这里周边人烟稀少,也不会影响主航道,因为小山是在半岛远离伊洛瓦底江的那侧,距离有8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即使是发射场发生危险,也不会影响到进出伊洛瓦底江的船只。
最后是半岛南部只有几座海拔不高的小岛,再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了。
今后大型运载火箭发射时是往南边的赤道上空飞的,第一级坠落也只会落到海里,不会坠落到陆地上。
他勘探完毕后,当场就把用超能力探索的加东加尼小镇的地形图给到智子,让其按照大型航天发射基地的标准去设计规划。
在他从加东加尼小镇的码头上船,去往仰光造船厂的半途中,智子就完成了整个航天发射基地的设计,并且贴心的把场景动画做了出来。
他在船上仔细的查阅了智子的设计,确实非常完美,他想到的和没想到的都考虑到了。
整个主发射场就建在炸平后的小山原址上,一期工程是一个综合发射场,发射塔架可以支持直径2米到直径8米之间不同规格的火箭。
另外在码头边上2公里左右,还设立了一个组装厂房。
今后从仰光火箭制造基地制造出来的火箭,会分成几段装船运输到港口的组装厂。
火箭在组装厂完成竖直组装后,会通过一段3.5公里左右的重载铁路运输到发射塔的发射阵位。
然后在那里装填各种燃料,等待发射。
二期工程则是2座专用发射场。
一个是用来测试返回式运载火箭的,没有发射塔,只有美国的那种发射架。
另外一个是固体火箭的发射场地,用于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