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40节

  三期工程因为王建昆还没有想好,所以只留出了相应的场地。

  看完设计后,他又看了下施工计划和工作量,发现要完成这第一期工程,需要调派的大型工程机械和相应的工程人员还是非常多的。

  幸好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老根据地的那座大型工程设备制造厂已经完工,已经在陆续生产一些工程机械了。

  工程建设人员是非常紧缺的,密仰铁路还在紧张的施工,全国的省道国道也在紧张的施工,各种工厂也陆续的在各地建造。

  所以这航天发射场建设需要的工程师就只能是靠他自己去制造一批新人类工程师了。

  查看完毕设计图后,他将电子分成不同的保密等级,然后上传到中央电脑。

  部分准备工作可以先动起来,比如发射场的土方移除工作,基建道路的修建工作,码头扩建工作等。

  在他到达仰光造船厂时,缅甸郭务院已经在内部成立了航天工程工作小组,小舅岑勇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各部门对航天工程的支持。

  工作小组成员陆续阅读了相关资料,然后将任务一级级的传递下去。

  负责水泥,沙石等基建物资的帮忙开始调配资源,优先保证航天工程建设工作。

  负责钢铁有色金属的负责人将任务分发给各工厂,比如高亚钢铁城要负责特制一批超重型钢轨,用于加东加尼航天城的火箭运输轨道。

  3座超大型铁路运输平台,静承载能力要达到5千吨,能承受5千吨级火箭起飞时的冲击力。

  重型工程设备制造厂要负责制造超大型火箭运输车,单车长度要达到80米,运输货物的直径要能达到8米,承载能力要达到800吨,内部代号“三个八”。

  化工部将各种燃料的制造要求下发到正在陆续投产的工厂,让他们按照工艺尽快完成试制,在测试合格后加急生产一批用于试验火箭的发射。

  通信部门一边将各种航天工程用到的通信设备制造工作下发给星耀集团的缅北分厂。

  在那里,最先进的0.5微米光刻机将为火箭制造最新款的航天规格的芯片。

  ……

  王建昆在仰光造船厂的参观时间不长,他主要是看下这里的工人技术水平怎么样,造船设备是否能支持多种专业船舶的制造。

  看了一圈后,他决定还是动用超能力给这个造船厂再增添一些高级工程师,增加一些自动化的设备。

  仰光造船厂之前在军政府的领导下,技术水平非常的低下,只能制造一些3,4百吨的小船,大一点的船根本没造过。

  全解阵在决定发动统一之战前,就开始对造船业进行投资,先后从美国日本等造船能力一流的国家采购了不少次先进的设备。

  不过因为还有所顾忌军政府,所以那些设备都是在统一之战前不久到达的。

  统一之战结束,全盘接手造船厂后,才开始大规模投入。

  不过基建工程是很耗时间的,前期主要是建造更大型的船坞,更大型的吊装设备。

  到了85年初,才陆续有培训合格的工程师进驻造船厂,开始主持修建更大型的船舶。

  他们先从3千吨级散货轮开始,每隔2个月再开建一艘更大型一点的船。

  到了85年底,才开始铺设第一艘万吨级矿石运输船的龙骨。

  王建昆跟造船厂负责人聊了半天后,他基本了解了此时造船厂的制造能力。

  如果不新增一批高级工程师,一批性能更好的造船设备,要制造火箭运输船,专用火箭燃料运输船,航天测控船,得至少花3年的时间。

  这还得是王建昆提供的造船工艺和图纸没有问题,施工顺利的情况,不然还得更长的时间。

  于是在造船厂考察完毕后,他就从仰光机场乘坐专机飞往了宁迪本的基地。

  在那里,他让智子翻找出此时日本和韩国两国的几个造船厂的资料。

  然后让智子参考改进了几种能提高造船效率和质量的设备比如焊接机,3维全自由度弯板机,数控切割机。

  还设计了多种激光测量仪,用于提高测量准确度。

  这些设备在用超能力制造出来后,他又在医疗中心制造出了一个120人的高级工程师团队出来。

  这批工程师是特意为制造几种航天工程专用的船舶准备的。

  他们带着众多的先进造船设备,乘坐C-800型运输船,从伊洛瓦底江上游出发,顺流而下直达仰光造船厂。

  在为造船厂准备好人才和设备后,王建昆投入到了“苍龙号”大型运载火箭的制造工作中。

  苍龙号火箭是王建昆参考了美国的大力神火箭,苏联的质子号火箭,然后在智子的帮助下,辅助火箭工程的设计师们设计的。

  智子在其中主要起到了错误检查和设计程序的开发维护工作。

  “苍龙I号”火箭的具体参数如下。

  I号没有两侧的助推器,只有中间的核心级。

  核心级是3级火箭。

  第一级和第二级用的都是液氧+煤油燃料,第三级是液氧+液氢燃料。

  核心级发动机:

  第一级:4台甘高(缅北山脉)级发动机,推力 2,800 kN(海平面),燃烧时间320秒。

  第二级:3台甘高发动机,推力 820 kN(真空),燃烧时间210秒。

  第三级:1台敏金(缅北山脉)发动机,推力 120 kN(真空),燃烧时间600秒,还有4台姿态发动机,推力5.2KN,用于姿态控制。

  第一级直径4.8米,第二级直径3.6米,第三级直径3.6米。

  起飞质量约750吨。

  运载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20吨。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6.1吨。

  另外还有苍龙II号和苍龙III号。

  苍龙II号是捆绑了两台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型号。

  苍龙III号在II号的基础上,第三级将试用核发动机,执行深空探测器的发射任务。

  另外还有“霸王龙”号,其发动机采用的是跟苍龙号同级的,只是它的造型很特殊。

  下面第一级是12台发动机并联的助推器,直径将达到8米,上面的第二级采用6台发动机,并且是可以多次启动,能进行姿态调整的,第三级可以视任务的不同选择是否加装。

  霸王龙级主要是底部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它们将测试平台化,并会进行回收测试。

  如果回收测试成功,今后将执行超大型航天器比如大型空间站,月球登陆器,太阳探测器,冥王星探测器等等的发射任务。

  设计工作在他和智子的不断参与提示下,只花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

  此时发动机制造工厂也经过紧张的施工后完成。

  他带着工程技术人员,用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常规方法,制造甘高火箭发动机和敏金火箭发动机。

  虽然是高大上的航天用火箭发动机,但是制造用的设备还是离不开车铣刨磨焊等基本工艺。

  在大型5轴数控加工中心的加持下,大尺寸的超级燃料泵一体成型。

  5轴机床能将经过3万吨水压机锻压后的钛合金钢胚,提供一次装夹就能全部位置的车铣工作。

  这样的5轴机床,省去了多次装夹导致的误差。

  高达3.6万次每秒转速的刀头,能在其余4轴的转动下,从不同角度,完成工件的加工工作。

  如果是采用3轴或者4轴机床加工这种复杂曲面的工件,加工时间可能要长达2个多月。

  但是在这种特制的5轴数控加工中心里,工件装夹完成后,设备就能日夜不停的工作,只需短短的3天就能完成。

  王建昆为了加快火箭的制造速度,动用超能力制造了20多台这种5轴数控加工中心。

  一个个钛合金,铝合金的胚料进去,短则1小时,多则3天,一个个加工完成的工件就被机械臂夹持出来或者传送带传送出来。

  加工完成后的零件被测试人员取走,到高精密测量室去进行全方位的测量。

  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制造,总共8台甘高发动机,2台敏金发动机被制造出来了。

  王建昆让测试团队各取1台,去已经经过升级改造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去进行测试。

  另外的7台甘高发动机和1台敏金发动机,则被送到位于仰光的火箭制造厂,去进行第一枚火箭的组织工作。

  此时的仰光火箭制造厂,在3千多工程人员的协力下完成了。

  整个制造厂分成3个大型车间。

  它们分别负责第1级到第3级火箭的组装工作。

  火箭铝合金外壳,整流罩和燃料箱是在马高的大型箱体制造厂制造的,那里有王建昆帮忙制造的大尺寸弯板机,全自由度3维折弯机,碳纤维成型机等专业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参考了美苏两国的火箭制造厂的,然后让智子进行自动化改造,并在精度上尽可能的提升。

  在86年8月1号,苍龙号火箭的1~3级铝合金壳体,内部燃料储存箱,耐低温管道,燃料泵,发动机,整流罩都全部运输到位。

  仰光火箭制造厂即刻开始了组装工作。

  由于在制造阶段,用到的设备都是精度极高的,制造完成后,各种检测手段也确保了这些零部件的尺寸都在设计公差范围内。

  智子甚至专门设计了一套公差组合模拟程序,工厂的工程师和设计人员能根据实时更新制造出来的工件尺寸误差,调整下一工序或者后续工件的公差,以此来抵消公差累积导致最后组装完成后,火箭的主体公差超标。

  在各种零部件运输到仰光工厂进行火箭组装工作时,发动机试车台也传来了好消息。

  两款发动机都达到了设计目标,并且燃烧测试后,冗余量还超出好多。

  为此王建昆在第3批发动机制造时,更改了一些冗余设计,给发动机和燃料泵再次减重。

  就这样,火箭一边组装,新的不同设计的发动机不断的被制造出来。

  这些前几批的发动机都陆续的进行测试,为今后的更多型号的火箭做好动力储备。

  到了1985年9月1号,第一枚苍龙I号火箭在仰光火箭制造厂完成了组装工作。

  航天研究所所长宋裕民激动的在电话里跟王建昆汇报。

  在宋裕民分享的视野里,王建昆也看到了真实的苍龙I号火箭。

  可能是在室内的原因。

  苍龙I号看起了格外的大。

  此时它被竖立起来,做静态测试。

  青色涂装的它,在洁白明亮的厂房内格外的亮眼。

  它就跟真正的苍龙一般,随时准备飞上天空。

  静态测试非常重要,整个过程持续了半个月。

  期间用纯水模拟了火箭燃料,对火箭进行了燃料加载测试。

  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后,它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射能力。

  于是王建昆将情况通报给航天工作领导小组,让他们商定具体的发射日期。

  王建昆为他们提供了9月25号,9月28号和9月30号这3天的不同时段供他们选择。

  这3天是天气预报和天体运动等数据结合之后,测算得到的比较适合发射的时间窗口。

  航天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多轮讨论,并报全解阵所有中高层人员知悉后,决定将时间定在9月25号。

  虽然最好是在9月30号,全解阵组建的新政府成立2周年的时候发射成功最好。

  但是大家都怕第一次发射这种大型运载火箭遭遇失败,从而带来不好的影响。

  所以最终的发射日期还是定在最早的9月25号那天的下午3点10分。

首节上一节240/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