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44节

  看了下从照射到靶机断裂,总共只花了15.8秒不到16秒。

  这个结果非常的完美。

  这代表着今后照射到弹道导弹的弹体后,也能在16秒左右就将弹道导弹烧出一个洞,然后弹道导弹就不能保持平衡,从而偏离弹道或者直接断裂了。

  “记录好数据,准备第三项实验。”宋裕民看了看手表,时间来到了晚上9点27分,还有3分钟,第三项实验就要开始了。

  “收到。”

  此时孟加拉湾靠近缅甸海岸一侧的上空,一架在统一战争时缴获的C-47运输机,正在2千米的高度盘旋。

  它就是第三项实验的靶机。

  这个实验是验证一下哨兵1号的激光炮,在将来对付巡航导弹时是否有用。

  这么一款性能逆天的激光炮,将来如果仅仅是用来预防弹道导弹,就有点浪费了。

  毕竟弹道导弹一般是核战争来临时才有可能发射,其他时候只有零星的试验性发射。

  而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等低空大型导弹,就有可能是今后常规战争中经常亮相的武器了。

  如果这款激光炮,在对方低空目标时也能起效,那就太好了。

  不过海拔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对激光能量的损耗就越大。

  并且在浓雾天,雾霾天,那激光能起到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不过到底会削弱多少,还是实际测试下比较好。

  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时间窗口,错过了之后,就很难再有了。

  所以那架原本是缅甸前政府从美国手里收回来的破烂C-47,就被用来当做低空低速的目标了。

  此时哨兵1号已经快到新加坡附近了。

  9点30分整,目标数据传输到位后,高能激光立即发射出去。

  在缅甸海上空,如果位置合适,并且有人抬头看天上的话,可以看到一根紫色光柱从天上斜向西北方向插下。

  那光柱还在不断的移动,那是哨兵1号卫星的位置在快速的向东飞去,所以光柱与海平面的夹角也越来越低。

  一架伴飞的Y-1飞机上,那名全解阵的资深驾驶员,就看到了那根从天而降的紫色光柱。

  虽然在起飞之前已经被告知了即将看到的景象,但是看到这种奇景,还是大受震撼。

  光柱到了低空时,直径已经接近1米了,所以就跟孙悟空的定海神针一般,只是颜色是紫色的。

  那是原本的紫外高能激光,在跟空气接触后,波长变长呈现出的紫光。

  光柱一开始只是擦着C-47的机腹射过去了,1秒钟之后,光柱上移了2米,对准着机体侧方的那处经过改造了的位置。

  改造的部位用到的蒙皮是此时巡航导弹常用的材料。

  这么做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实验数据。

  Y-1的驾驶员就在1公里外看着那紫色光斑在C-47上游移。

  光斑所经过的位置,一股股烟雾升起。

  那是巡航导弹的弹体材料被激光不断的气化了。

  不过一直过了30秒,C-47靶机还好好的,光斑经过的位置没有出现破口。

  这一幕被Y-1上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回传到了密支那的地下指挥中心。

  “报告,30秒打击结束。”

  “报告,靶机目标位置没有烧穿,靶机已按预定方案返航。”

  “报告,靶机上的光强探测器显示,功率只有0.5兆瓦。”

  一个个参与计划的人员将情况陆续上报。

  宋裕民得知靶机没有被烧穿,还是有点遗憾的。

  这说明这款哨兵1号搭载的20兆瓦激光炮,在对付低空的目标时,还是力有未逮的。

  不过也还好,今后随着全解阵的激光研究团队的不断研究,更大威力的激光炮一定能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到时候就可以更新这些前期发射的哨兵激光卫星了。

  他将三次实验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通过保密频道上传到中央电脑,并把结果告诉给了王建昆。

  然后回到地面休息。

  明天他还要陪伴国内来的3位航天方面的专家,所以还是得养好精神,不能随便被他们套走一些保密资料。

  王建昆收到宋裕民的汇报,对第三项实验结果虽然有所预料,但是还是有点遗憾的。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因为还要一系列的研究需要他全力投入。

第265章 参观与合作

  “宋所长,您好您好,麻烦您了!”国内派来的3名航天领域的专家,见到宋裕民准时到达下榻的酒店门口后,很是惊喜的说道。

  “你们好!怠慢了,确实是有事情要处理,让你们久等了。”

  宋裕民根据共享的情报,知道这三人也确实是国内航天领域的泰斗式人物,是跟随钱老一起,为祖国构建出了太空长城的人物,所以很是谦逊和守礼。

  “没有没有,你的事情要紧,我们可以等的。”三人没想到宋裕民会这么谦逊,但是有求于人的他们,还是客气了一番。

  “我把时间已经抽出来了,你们手上应该也有很多研究任务要做,不能在这久待,还是早点谈完为好。

  走吧,先上车,谈话之前,我带你们参观下我们的航天指挥中心,之前我们都在忙,没人给你们介绍。”

  四人上了宋裕民的那辆大型SUV,司机看到众人都坐好后,通知前后安保车辆出发,然后启动车子往目的地开去。

  这款车是前年就由智子设计,王建昆用超能力辅助制造了几十个不同尺寸和配置的样车,然后在宁迪本的基地内和缅北根据地测试了1年多。

  完成设计定型后,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正式修建生产线,然后以每月300辆左右的速度投入生产。

  首批主要是军用款,内饰简洁,注重越野性能,使用的也是柴油机。

  等到统一之战完成后,第一制造厂新增加了两条进一步优化后的生产线,主要是生产民用版的,每条生产线的月产能也达到了1200辆。

  生产线产能定这么低,主要是这款车还没有多少外部市场,主要是全解阵中高层人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采购。

  外部市场只有伊朗,南非地方武装控制区,利比亚,阿根廷北部等少数地区。

  传统的汽车消费大国比如美国,日本还有欧洲根本卖不进去。

  不过86年年初,江省省会洪都的合资汽车厂终于完成了审批。

  洪都军区出了很大的力气,军区首长发动了很多资源,才从上级那里拿到了造车资格证。

  王建昆此前让陈兴东在江省投资了众多的小厂。

  这些小厂在大笔资金的投入下,生产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工精度从原来的上百微米级,陆续提升到了10微米级。

  缅甸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很大一部分的配件就是从江省那些工厂采购回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在江省的汽车制造厂没有获得批复的那段时间,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慢慢的成型了。

  所以86年年初,汽车制造厂得到上级批复后,洪都军区动用了工程兵部队参与,一个大型的汽车制造厂在青山湖区的江畔拔地而起。

  在工厂日夜赶工修建的那段时间,一大批转业军人陆续来到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他们在次新手的带领下,熟悉汽车组装和调试工作。

  全解阵能分到汽车制造上的人手其实非常不足,王建昆鉴于这种情况,让智子设计的生产线其实智能化和自动化是非常低的。

  生产线上用到的电子设备也非常少,就是为了适应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

  此时汽车需求量也不是很大,即使是自动化水平低,生产成本相对日本和德国最先进的自动化工厂来说高不少,但是这是最符合缅甸和国内国情的生产线。

  虽然是低自动化的生产线,但是相比国内几家汽车制造厂来说,生产效率和质量都是要高出不少的。

  生产水平跟去年9月份投产的上汽大众差不多。

  洪都方面的领导此前已经多次来参观缅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对里面的生产设备,测量设备,管理规范都很是赞赏。

  他们横向对比了其他几家汽车厂,觉得合作是非常有前景的。

  另外在了解到星耀集团已经在江省投资了几十家上游零配件制造厂,更是对合作充满期待。

  因此除了洪都军区方面为江省汽车制造厂出人出力。

  江省领导也在多次调研后,在本不宽裕的财政预算里划分了上亿人民币,投入到汽车制造厂。

  他们也希望汽车制造厂能尽快投产。

  如果总装厂能在86年底完成施工,那么87年初,90%零配件都能全国产的SUV就能上市了。

  这可是很大的一项成绩。

  要知道上汽大众的生产,目前还是以CKD(全散件组装)形式生产,国产化率还只有40%。

  此时坐在车内的宋裕民和三位国内来的航天专家并不知晓这些。

  三名专家只是觉得车内空间很大,比他们在国内坐的212吉普车大很多。

  舒适性也比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进口的汽车强很多,高速行驶时,车内的噪音也很小,另外坐在车内看外面的视野也很不错。

  不过他们都不是贪图享受的人,一心只对航天领域的事情上心。

  “到了,咱们下车吧。”

  “好,老宋你先。”

  四人陆续下车,宋老走在中间靠前的位置。

  在航天中心门口,宋老双眼对着虹膜扫描仪看了会,同时把手掌按在一个掌纹扫描仪上。

  “宋所长,您好,验证通过。”

  “请提供3份1级参观权限牌。”宋裕民看着摄像头说道。

  “收到,请稍后。”

  大概1分钟后,3份银行卡大小的白色参观牌从窗口弹出。

  宋裕民伸手取出,然后分发给身后眼睛看直了的三人。

  “老宋,你们这门禁这么先进,还能听懂你说的话?跟你对话的是里面的值班人员吗?”其中一名专家在接过卡片后说道。

  “嗨,没什么先进的,这虹膜和掌纹扫描都是激光点阵技术的基本应用,跟我对话的是初级人工智能,不过有时候是智障,稍微不标准一点,或者说的是他没听过的,就乱回答或者让你一直重新说。

  不过这样做可以减少看门的人手,并且没有权限的人几乎不能去他不该去的地方。

  我给你们申请的是1级参观权限的牌子,要随时携带好,牌子没有随时,门会立刻关闭把你拦在门外的。”

  三人原本是拿了牌子后随手放外衣口袋的,听到宋裕民那么说,瞬间郑重的拿出来,把它们放在内衣兜里。

  有了权限的三人,跟在宋裕民的后面,开始执行的参观起来。

  “这里是我们的电脑机柜,是星耀集团为我们特制的一款大型机,峰值运算速度100亿次每秒,它负责处理各种传输进来的信号,还有很多模拟运算比如轨道拟合,飞行姿态拟合等等。”宋裕民先介绍了航天中心里的专用计算机。

  “你们也是用的星耀集团的计算机?这种100亿次的,体积怎么这么小,比我们所那台1亿次的还小。”

  “这是星耀集团最新款的,里面的芯片是320纳米制程的,主板也是重新设计的,所以体积才能做到这么小,不过具体是怎样的,我说不上来,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宋裕民大致说了下这款计算机的芯片和主板情况。

首节上一节244/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