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43节

  我发现昨天晚上和今天早上,好几本大神书都发了活动章节,比如投票送礼物什么的。

  可怜萌新的我连怎么运营都没搞懂,就看着第一天哪些大神书的票就上千了。

  好了,我也只能羡慕流口水了,我的书友还是太少了点。

  另外在这里特别感谢以下书友的打赏:

  彪骑兵,杨186,宋源非,晟印,20241127094623522,老昱,20241014215524801,oo魔导之魂 oO,OS9红尘,飘的蒲公英,囚_ CD,漫天枫霜的路途,遗忘,香烟弥漫着肺,wgg543,丁志强,20240329168_ aB,巴卡拉卡喵,果子

  以及所有订阅本书,给本书投月票以及推荐票的书友。

  好了,嗦了这么多,小孩玩累睡着了,我也要睡了,不然晚上没精神码字~

第264章 哨兵1号反卫星和反导测试

  当天晚上,宋裕民带领着航天研究所的部分工程师,连夜开展哨兵1号激光卫星的测试工作。

  此时美苏等国还没来得及调配力量来观测已经在1200公里轨道高度的卫星,所以得赶在这个时间窗口尽快完成测试。

  哨兵激光卫星是今后的天基反导力量的核心,如果试验成功,后续的70多枚也都能成功部署的话,那么全球所有弹道导弹的威慑能力就消失了。

  哨兵天基反导系统可以将所有弹道导弹在起飞段就消灭掉,所有弹道导弹都飞不出卡门线。

  成功部署到位的整个哨兵天基反导系统的70多颗卫星,会分布在赤道轨道以及极地轨道上,高度错落分开。

  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两级区域,都会被严密防守住。

  即使是幽灵般的核潜艇,在大洋深处发射潜射洲际导弹,也逃脱不了哨兵天基反导系统的打击。

  当然为了能第一时间发现这些弹道导弹,所以另外一套监测系统也需要同步建立。

  那就是天基红外系统。

  它们通过红外传感器和光学设备探测导弹发射时的尾焰和飞行轨迹,为哨兵反导系统提供关键预警时间,同时也提供目标数据。

  目前这项工程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负责。

  一些子系统比如短波红外(SWIR)和长波红外(LWIR)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工作,交给了星耀电子的缅甸分公司负责。

  之所以选择红外探测,是有它的技术原理的。

  弹道导弹发射时,火箭发动机尾焰温度达2000-3000K,在红外波段(2-3微米)辐射强烈。

  一般的着火情况,火焰温度很难超过1500K,所以基本不存在误判的可能。

  另外红外探测卫星在平时也是有用的。

  那就是当做农业估产卫星。

  不同的农作物,红外特征是不一样的。

  另外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红外特征也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当卫星的红外探测器敏感度足够的话,可以跟踪某片区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王建昆当时在获悉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秘密保障。

  根据此前收集到的消息,美苏两国虽然有研发并发射了数枚这种红外探测卫星,用来测试弹道导弹预警系统。

  但是他们此时所用的传感器灵敏度是比较低的,不足以观察记录农作物0.几K的温度变化。

  为了尽快完成天基红外探测系统,王建昆特意抽出了一些时间,参与到红外探测器的研发工作。

  在他的超能力加速下,探测器的材料研究进展突飞猛进。

  目前已经有3款材料在地面测试上取得了成功,就等着制造成卫星模块,然后发射升空进行测试了。

  一旦测试合格,就可以紧急生产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以及大椭圆轨道(HEO)卫星。

  ……

  当天夜里9点钟,哨兵1号从肯尼亚上空飞出非洲大陆上空,抵达了印度洋。

  一枚此前发射的导航实验卫星从南极上空飞出,抵达了印度洋南部。

  两颗卫星的距离从2200公里,慢慢的接近。

  在全球卫星通信系统,莫桑比克地面站,遥望1号测量船三者的协同配合下,天基激光武器开始了试射。

  “目标跟踪情况正常吗?”宋裕民在密支那的地下指挥室,再次询问了目标跟踪情况。

  “正常。”

  “哨兵1号的状态怎么样?激光炮自检结束没?”

  “状态良好,自检结果显示各系统一切正常。”

  “好,9点18分准时发射,不用请示,时间窗口只有2分钟,你们有4次机会。”

  “收到!”

  此时地下指挥室里,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9点18分整,负责按下打击按钮的工程师坚定的按下按钮。

  信息在0.5微秒内传递到哨兵1号。

  为了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一枚特制的侦查卫星距离那枚靶星20公里的距离飞行。

  轨道高度要稍微高出10公里,那是为了预防靶星被激光烧蚀后出现大量的碎片,所以不能在同一高度飞行。

  侦查卫星的摄像头牢牢的对准着那枚靶星即将被激光照射的那面,信号也通过一个专用的频道,传送到宋裕民他们眼前的大屏幕上。

  视野里,那枚卫星原本在黑夜里,只有一点微弱的反光。

  但是在某个瞬间,其西面光芒大盛。

  一个直径大约20厘米的光斑在卫星表明持续的闪烁着。

  无论这枚卫星怎么逃,光斑都紧紧的贴附在它的表面。

  3秒之后,就有一些烟雾在光斑区域产生了。

  那是卫星表明的防护材料被高能激光气化了。

  随着光斑的持续照射,烟雾越来越多。

  卫星的轨迹渐渐的有了变化。

  那是它的重量在不断的快速降低,结构也失去稳定,所以不能维持原来的轨道了。

  15秒左右,视野里的那枚靶星突然碎了。

  一片太阳能帆板带着一小部分卫星的主体结构脱离了靶星,同时还有大量的小碎片从破口处飞出。

  第18秒,另外一部分接着破碎,整个卫星已经不成样子了。

  碎片因为结构和重量各不相同,都离开了原来的轨道。

  光斑也消失不见了,只有某个瞬间,有小碎片闯入原来的轨道,然后在视野里快速的消融气化。

  30秒整,哨兵1号上的激光炮关闭。

  侦查卫星调节了下焦距,尽量把更多的碎片纳入观察视野里,好为地面人员提供更多的分析素材。

  “激光炮怎么样?冷却系统工作正常不?”宋裕民在结束激光打击试验后,第一时间询问起激光炮的冷却系统工作情况。

  20兆瓦的激光炮,在工作时会瞬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必须在冷却系统的工作下快速的排走。

  如果冷却系统有故障,那么激光炮肯定是要坏掉的,那么实验也就不能称之为成功了。

  “报告,冷却系统工作正常,激光炮各传感器回传的数据显示都在设计范围内,5秒之后就能再次发射。”

  听到另外一位测试人员的回答后,宋裕民终于放心下来。

  到目前为止,这门激光炮的实验结果都很完美。

  不过还需要完成另外两项测试,如果还是成功,那就代表着这款天基反导卫星可以定型了。

  “那继续第二项,70公里高度拦截测试。”

  “收到。”

  此时,毛里求斯以东80公里的洋面上空的4万米高空,一架王建昆特制的靶机,正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下,由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行驶着。

  它是用来模拟弹道导弹起飞段的。

  王建昆为其安装了一台旋转爆震发动机,使其速度能达到10马赫,飞行高度能跃升到距离海平面80公里左右。

  它的起飞基地是位于莫桑比克的非洲主基地。

  在自身的机载计算机以及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的信号指引下,先沿着南回归线飞。

  越过马达加斯加岛后,再折向东北方向。

  9点20分,它的高度来到了50公里,距离毛里求斯120公里,速度6马赫。

  天上的另外一枚侦查卫星也将镜头对准着这架靶机。

  9点25分整,只见屏幕的视野里。

  灰黑色涂装的靶机机头后方的蒙皮上,一个30厘米的光斑突然出现。

  那块蒙皮被高能激光照得发出耀眼的紫色光芒。

  当然因为靶机此时是在73公里的高度上向上攀升,光斑的位置还是有较大的位移的,不过始终在机头后方主机体的部位。

  虽然这个高度的空气密度已经非常低了,但是此时靶机的速度已经接近10马赫了,这么高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飞机还是有一些横向震动和位移的。

  不过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下,下方遥望测量船的精确跟踪下,目标的实时位置通过通信卫星不断的传输给哨兵1号。

  所以激光炮能够持续的对准正在高速移动的靶机。

  10秒左右,视野里,那块被照射的蒙皮有了变化。

  一些烟雾开始升腾。

  第15秒,一个小破口出现。

  然后眨眼之间,靶机在70多公里的高空断成两大截,大量的碎片在空中抛洒。

  在惯性的作用下,几个大的机体零件还向上飞了几百米,边飞边翻滚着向外抛洒里面的零件。

  技术人员赶紧将刚才的画面转成慢放。

  在0.2倍速下。

  好几个黄豆大小的破口先出现,然后瞬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3厘米直径的破口。

  此时高能激光已经透过破口照射到机体内部了。

  可以接近10马赫速度飞行的靶机,蒙皮出现破口就是致命伤了。

  这可跟亚音速飞行器不一样,即使破很多洞,都还能持续飞。

  这么高的速度下,表面涡流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并且破口产生后,机体还有负压产生。

  只见蒙皮从破口处开始撕裂,然后飞机因为结构失衡,受到高能激光照射的那部分骨架也会更加脆弱一点。

  所以在几微秒的时间,靶机就从被照射部位断裂了。

  看到这里,宋裕民回想起之前王建昆给他看的模拟动画资料,知道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首节上一节243/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