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69节

  当天下午下课后,王建昆在校门口的集市上吃了一碗糯米汤圆。

  是个老大娘摆的摊子,据她讲是自己家新分到的糯米还有芝麻做的。

  可能是白糖不好买,汤圆的馅不是很甜,但糯米磨得很细,芝麻炒得也香,吃起来口感很好,又糯又香。

  吃完后王建昆骑车往县城西门走去,出了西门后沿着河道骑了一段直到靠近新岗山镇才返回。

  沿途王建昆不断用超能力把河道和边上的地势投射到脑海里,他在寻找一个建造实验1号的位置。

  勘察完地形后,王建昆回了地下基地,照例测试了一番缩小版的核反应堆。

  测试的同时王建昆让智子设计了好几款80厘米长的实验1号模型,然后放到第三层临时制造的一个水池里进行测试。

  因为是测试船的抗风浪能力,航速等性能,所以是用的电动机和蓄电池做动力系统,等确定好船型后,再制造汽油机版本的实验1号。

  一般的船舶都是柴油机的,一个是柴油更便宜,另一个是柴油扭矩大,提供的动力更大。

  但是柴油机要想高速,要用到更大的齿轮系统,还有噪声会非常大,本来就不大的船,用柴油机没必要,王建昆也不差那点汽油的钱。

  测试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智子根据测试的情况随时调整船的结构,渐渐的把不合适的地方都进行修改,王建昆根据修改的图纸直接用超能力改造船模,接着再放入水池测试。

  到了10点左右,一款水线之下航线阻力最小,船身抗风浪能力最好的船模被定型下来。

  王建昆让智子按这款定型下来的航模先放大,做出图纸,设计出动力系统和驾驶系统,等过几天去乐安江里进行测试。

  如果NS方程的通解被证明出来,那么王建昆也就不用一个个船型,一款款不同尺寸的都要进行测试了。

  因为是根据经验公式和模拟推导的,当放大尺寸,误差就会变大,有些关键位置如果不进行测试,可能就会出现设计失误,或者是超出经验值的情况出现,造成严重后果。

  在睡觉之前,王建昆跟大舅和小舅都用电台联系了一次,告诉他们电台配件和厂房布局等资料明天会找人带到广市,预计后天到,让大舅记得接收并想办法转交给小舅一部分配件。

  并且把自己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也告诉了他们。

  两个舅舅看到外甥成绩这么好,动手能力和其他能力都这么强,都很欣慰。

  接下去两天里,王建昆早上和中午都在花时间开挖地下基地2层,此时他的超能力范围又增大了一些,可以投射90米范围内的物体,每天调动元素的能力也达到了180立方了。

  到了晚上,他就去梅林公社下游的一处回湾里建造临时码头。

  这处回湾周边没有田地,四周都是竹林,冬天几乎没人来这里,所以建造临时码头是绝佳的地方。

  为了掩蔽,王建昆还制造了很多以假乱真的竹子在码头周围,路也是随走随改,这样即使有人来了也发现不了。

  因为下来很难,是一个很高的陡坡,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竹子。

  码头建好后,王建昆又花了一个晚上运输了两吨多的金属和200公斤汽油过来,用于实验1号的制造和测试。

  周五晚上是农历10月初十,月光照耀得大地雪白雪白的。

  王建昆穿着自己特制的防寒骑行服,骑着摩托车来到临时码头。

  把摩托车扶进用超能力临时挖掘的一个小山洞里藏起来,然后按照在脑海里演示了很多遍的方案,开始制造实验1号运输船。

  首先是制造能浮在水面的船壳,用超能力将码头到乐安江这段水下的铁元素都提取出来,跟运来放在山洞里的锰,铬钼等元素按照一定的位置和比例组成实验1号的船壳。

  只见月光照耀的水面上,一个非常薄的闪闪发亮的船底壳慢慢成型,然后慢慢变厚,缓缓的往水里沉。

  等到船底壳不再变化后,吃水达到50厘米。

  王建昆接着制造水下的螺旋桨,尾舵,传动轴。

  然后制造底仓的变速齿轮箱,汽油机,油箱油管,水箱水管,底层电路等设施。

  在制造底层甲板前,底仓用于放压仓重物的地方被王建昆填入了从河底调集的铁元素和硅元素。

  然后把底层甲板铺上,接着制造货舱和中间层的客舱。

  因为是实验1号,船只有15米多长,所以货舱和客舱都不大,王建昆也不准备给外人进来看,所以建造得很建单,很快速。

  客舱就8个卧铺,左右各两个上下铺,人在床铺上只能坐着,过道也只有50公分,只能容纳1个人行走,两个人都得贴着错身过或者让到床铺上分开过。

  底层货舱也不大就两个卡车斗的面积,高2.2米。

  然后就是驾驶仓和前甲板制造,驾驶仓上层高出前甲板2米,下层做为厨房,卫生间和临时休息的场所。

  为了减轻上层重量,王建昆在中层客舱和上层驾驶仓用了很多铝合金,此时在月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的。

  考虑到之后在大江上航线有很多船,王建昆把整个船覆盖了一层灰色的船漆,还搞得非常不均匀,远处看来就像一艘普通的客货混装船,就是速度快一些,船型特殊一些。

  为了夜晚航线,驾驶仓上面还做了几个探照灯,船尾也做了个航迹灯。

  基本的结构造完后,王建昆加入了汽油,润滑油因为用量少王建昆就直接用超能力合成了。

  本来汽油也是可以合成的,但是为了省事省精力,所以买了汽油来加。

  毕竟汽油是消耗品,靠消耗自己的精力制造也划不来。

  加完油,把水箱也加满,然后启动汽油机先在码头试了下。

  因为是用超能力制造,控制的精度是纳米级的,所以汽油机的噪音非常低。

  测试几分钟后没出现异常,接着连上齿轮系统,挂到怠速位置,螺旋桨非常缓慢的转动,船只在这股力量的带动下缓缓的一点点移出码头。

  在回湾里怠速行驶了两圈,确定动力系统和转向系统都没问题后,王建昆慢慢增加档位。

  输出功率慢慢增大,在回湾里速度慢慢加到了5节后,王建昆转动船舵,将船头对准乐安江主水道驶去。

第60章吨级快速运输船制造 中

  进入乐安江后,王建昆调整了下探照灯,将灯光射向前方100米~200米处,同时自己的超能力也一直在投射前方90米的水下河道地形。

  开始一直用5节的速度顺流一直航行了10多公里,这段河道都比较浅,江心只有3到4米深,王建昆对驾驶船舶还不太熟悉,不敢开太快。

  等到过了新港山镇后,江水深度加深了一些,江心一般都有5米左右的深度,于是慢慢加快速度,航速达到了10节。

  接着按照10节的航速,一直开了2个多小时,经过海口镇,来到泗洲镇。

  泗洲镇往南20多公里就是德兴铜矿了,到这里航行测试也算完成了一半。

  然后从泗洲镇开始掉头往回走,因为已经在脑海里建立了地形图,对整个江水的深度都有了了解,所以可以测试下船的最高航速了。

  慢慢加大马力,航速从10节开始慢慢上升,到20节时王建昆感觉已经很快了,虽然换算成公里数也才37公里每小时,比之前骑摩托车骑到80多公里每小时没法比。

  在宽阔的江面上,一艘灰仆仆的船快速划过平静的江面,待稳定的开了几公里后,检查了下汽油机,齿轮系统和螺旋桨等都没有什么问题。

  同时也把船只航行划过水面的航迹也投射到脑海里,让智子进行建模分析。

  接着加大档位,让实验1号速度增加到最快的35节,这期间王建昆一直在投射船只的航行情况到脑海里供智子分析。

  待航行稳定到35节后,尝试了下把档位加到最大,居然速度又增加了一些达到36节,而且还是在逆水的状态下,如果顺水,有可能会达到38节。

  等过了新岗山镇,王建昆就把航速慢慢降低到15节,等到了回湾处,再降低到5节,操纵着方向舵和档位,把船倒进了临时码头。

  看了下手表,去的时候用了将近3个小时,回来加快速度后只用了1.5个小时。

  此时已经是周六的凌晨1点多了,王建昆匆匆检查了下船只,让智子去分析改进,他则赶紧把码头用大片假竹子围起来,然后骑上摩托车回玉宇花园休息。

  周六的早读王建昆强迫自己起床去了学校,班长俞子润见他特别困就让他靠桌子上休息下,老师来了她会提醒他。

  睡了一个早读的王建昆恢复了元气,上午拿着7大弟子的测试卷一个个的批改起来,然后让智子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制作了下一周的学习资料和测试题。

  中午的时候去食堂吃完饭就回了一趟地下基地,把学习资料和测试卷制作出来。分开装在牛皮纸袋里,写上个人的名字后回学校交给方贵华让他帮忙分发。

  中午下课后,王建昆跑到集市上先吃饭,然后买了些大米,面条,油盐酱醋等,还去弹棉花的地方加钱买了两床刚弹出来的棉被。

  带着这些东西的王建昆骑摩托车回了一趟地下基地,等晚上再带到实验1号。

  下午的课堂上王建昆先翻看了下地理书,看到书本上的国内地图很简陋,没有标出各水道的位置,于是去脑海里翻找了地图册,把国内各省的地图册找出来。

  首先是江省的地图,按照比例尺算出乐安江的总长度大概是280公里,从临时码头到鄱阳湖入口大概是240公里。

  然后鄱阳湖最适合航行的水道到长江边的湖口镇是60公里。

  接着将长江下游几个省市的地图连起来量了下长江航道和运河航道的信息。

  从湖口镇到上海出海口大概是700公里,从湖口镇到扬州大概是600公里。

  按照现在的实验1号30节的经济航速,每小时大概56公里。

  从临时码头出发,到鄱阳湖入口要4个半小时,过鄱阳湖到扬州要16个小时,到上海出海口要19个小时,这还没考虑1个人开船要休息的情况。

  王建昆决定今晚出发去一趟湖口镇,跟智子讨论研究添加一些方便航行的设备。

  首先是导航,鄱阳湖水道宽广,没有什么参照物,而且到时候夜晚行船视线更差,航标都不一定看得清,所以找智子设计了指南针,六分仪,激光陀螺仪,把这些都集成到驾驶台上。

  然后还让智子帮忙设计了声呐,小型雷达。

  声呐是为了查看水下地形的,扫描出来的地形会储存在专门的计算机系统里,今后再航行时就可以让船只自动避开水浅的和有水下沉船或者暗礁的区域。

  小型雷达也是为了测量记录两岸地形,方便王建昆今后制造自动驾驶系统。

  最开始几次航行王建昆肯定是只能靠自己或者带队里比较可靠的人。

  因为没有行船经验,为了节省时间夜间也是要行船的,所以自动驾驶系统就很有必要了。

  因为这些设备和仪器都没有看到过实物,都是根据基本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建模设计的。

  参考的资料也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图和理论计算公式和数据,所以制造出来后需要王建昆不断的测试并调整设计。

  下午课间王建昆交代方贵华明天他会不在家,让他们自己去废品回收站聚餐,电脑和小型实验室他们可以自己玩,已经跟叶伟夫妻俩交代了,会等你们去了再离开。

  下午一下课王建昆就回了地下基地,带上买的生活用品还有5百公斤汽油去了临时码头。

  把摩托车和两轮车斗放进山洞里藏好,把汽油一罐罐的搬上船,把生活物品归置好,检查一番码头被掩藏好后就驾船离开了回湾。

  离开回湾后把船速加到了15节,这个速度王建昆能够有时间反应及时移除水下障碍。

  开了一段时间来到泗洲镇,王建昆开始有意识的收集超能力范围内的一些元素用于制造仪器。

  首先是最简单的指南针,六分仪,然后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数据接入制造出来的电脑里,此刻开始电脑会记录航行的信息并保存。

  接着就是制造声呐,开始制造的声呐连接上电脑后显示的图像非常不清晰。

  然后按照原理一项项改进,直到行驶到乐平市后才能勉强使用。

  智子的说法是传感器的灵敏度不够,按照脑海中的资料制造的材料很一般,需要不断的实验新材料。

  一时半会的也研究不出新材料,但是等今后有时间,材料方面每天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研究。

  而且已经委托彼得持续收集国外的科学期刊,大舅也帮忙在广市的高校收集国内的期刊。

  有全球顶尖的人才在前面开路,自己用超能力进行加速研究测试,相信自己今后能用的产品将会是最先进的。

  声呐系统能使用后,王建昆就稍微轻松了一些,不用一直在脑海里记录地形了,只要关注前方河道是否有危险。

  过了乐平市后,乐安江已经来到了平缓的区域,江面也宽了很多,达到了160多米,还有渐渐变宽的趋势,水深倒是没增加多少,还是5,6米的样子。

  接着王建昆抽出部分精力制造小型雷达,按照智子给出的图纸,将水下的元素调集出来制造雷达。

  制造出来后按照智子给出的连接方式把线路连接好,然后开机测试雷达。

  此时江面开阔,远处几百米外才有一些小山包,在雷达屏幕上,几处山包的轮廓一下下闪现出来。

  这是因为这款雷达还是用的机械扫描的方式,天线在不断的转动,所以图案会以一定的周期出现。

  仔细辨别了下,发现河道的轮廓还不是很清晰,于是把结果反馈给智子,让其再优化下扫描精度和接收的信号处理精度。

  边修改边调整,一直持续到鄱阳县才勉强可用。

  接着将雷达信号数字化,然后接入电脑,按照之前编写好的程序将几种信号集合到一起,在电脑里组合成电子地图和导航数据。

  此时已经是半夜1点多了,王建昆找了个偏离航道,周边都是荒山的回湾,把船停在里面。

首节上一节69/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