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687节

  技校和材料的事情落地,张楠也是彻底忙了起来。

  不是今天在第一工业技校讲解“台阶轴怎么压装、止退孔怎么钻”,

  就是明天出现在机电技校的车间里,解释“锥形内孔为什么必须预铰才能修锥”,

  除此之外,还要轮着跑其余的四家技校,现场给学生们讲结构问题。

  不是回答“标0.1的过盈配合,是不是非得留?”

  就是回答“这止口为啥要留斜面,垂直不好吗?”

  再一转身,工艺那边又出了新需求,点火模块的绝缘柱要换新嵌件了,必须加一道倒角工序,不然预装精度配不上。

  张楠整个人像拧在一根钢绳上,完全不敢松劲。

  可即使如此,摩擦还是来了。

  这天下午,张楠正在技校的车间里讲解制动推杆的结构设计。

  讲到一半,他从包里抽出一叠工艺卡,放到工作台上分发下去。

  “这是工艺卡,用来辅助大家在加工过程中记录关键操作点和参数。”

  “每张卡上都有图纸页码、工段编号、刀具型号、理论尺寸、偏差范围、加工顺序和变更记录栏。”

  “比如每道工序该配什么卡盘、尺寸打多少、用几号刀、需不需要校偏,这些都写在卡片上。”

  “操作前,务必核对料号、工段和接口基准。”

  学生们接过卡片,翻着翻着,眉头越皱越紧。

  其中一个小伙子忍不住举手问:

  “张同学,就是为装个垫圈,要我们填这么多东西?”

第492章 技校学生不干了?

  “需要。”

  张楠答得干脆:“垫圈的位置是限位点的核心,一旦装错,后面的联轴器位置就全乱了。”

  “记录,是为了让每一步都能回溯、复查。”

  那人皱着眉头嘀咕:“这到底是干活,还是写论文啊?”

  张楠解释道:“不是写论文,我们是在是在搭建完整工艺链,确保每一步可溯源、可复验、可调整。”

  “可你那是实验室。”男生摇头。

  “咱们是真刀真枪上机干活。”

  “有些工序我们靠的是手感,是经验,填这些卡片……除了浪费时间浪费纸张,没有任何意义。”

  这话一出,其他技校的学生都跟着附和起来。

  “是啊!平时我们干活,顶多记个尺寸,哪有人一刀一刀填表的?”

  “再说了……张同学,你们北大那边是不是对我们不太放心啊?”

  一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工艺卡,干脆直截了当地问。

  “这玩意儿看着跟查岗记录似的……啥都要填,是不是错一点都赖我们头上?”

  这话说得不算冲,但气氛却一下子僵住了。

  张楠的面色登时就挂不住了。

  不错!

  他确实是按实验室那套“数据采集、工艺追踪、复盘迭代”标准来的。

  陈露阳和他一起设计这个工艺卡,就是为了记录偏差,规范工艺流程。

  但是没想到,这些卡片在技校学生眼里,竟然成了“不信任”的象征。

  张楠沉了片刻:“我们不是不信任你们,是因为……”

  那男生却根本不给他说完的机会,劈头打断道:

  “这个项目本来就卡着时间,现在还得边干边写,一天工时都快对半砍了。”

  似乎是先入为主,有了对方信不过自己的概念,

  男生说话很是不客气:“到时候任务完不成,责任是不是也要算我们的?”

  就在此时,旁边的技校老师也忍不住插话:

  “张同学,你的出发点没错,我们也理解你们科研要求高。”

  “但车间生产跟实验室不一样,不能太教条,我们这儿经验是练出来的,不是卡片写出来的。”

  “有些误差,现场车床上稍微调一刀就能解决,可你这卡流程走一圈,学生就得多花半小时干活。”

  “干着干着还得放下车刀写表,手停了,车停了,工时碎了,节奏全打乱了。”

  这话一出,空气又紧了。

  张楠站在原地,手里还拿着一张没发出去的工艺卡,眉头越皱越紧。

  他不是不明白大家的难处。

  可这张卡,背后是陈露阳对整条工艺传承链的设想。

  如果没人记录的话,

  下一批人连哪道工序打了几次刀、哪段料偏硬都不知道,就只能再重头来。

  张楠低声道:“可要是这些经验都不写下来,每年换一批人就得重新试一次,我们永远都在从零开始。”

  技校老师叹了口气:“张同学,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咱们这边的节奏……恐怕配合不上。”

  张楠听到这话,脸上的表情像是被按了暂停键。

  他站在原地,沉默了几秒,最终点点头,语气里透着明显的失落与无奈:

  “我明白了。今天先到这吧。”

  说完,张楠转身出了车间,顺着楼梯快步下楼。

  他说话不好使,

  那他就去找说话好使的!

  出了校门,

  张楠站在马路边,掏出零钱搭了趟公交,直奔北大。

  ……

  “技校学生不干了??!?”

  教室外,

  陈露阳瞳孔骤然一缩。

  “之前不是跟他们都沟通好了吗?怎么突然撂挑子了?”

  张楠面露难色和愧疚,开口道:

  “我照着之前咱俩定的工艺流程,让他们在上机前填工艺卡。”

  “结果学生觉得这是咱们不信他们的手艺,说本来工期就紧,这么一填一写,进度直接砍了一半。”

  “现在整个项目都卡那儿了,谁都不愿动手。”

  工艺卡?

  陈露阳人都听愣了。

  “一张小纸片子还有这么大威力呢?!”

  亏了刚刚陈露阳以为是材料、人手或机床问题,

  哪成想竟是因为一张小小的卡片,把整个流程给绊住了。

  “我这就跟老师请假,咱俩去技校瞅瞅。”

  陈露阳二话不说,跑回教室跟老师请了假,背着书包就跟张楠去了丰南技校。

  只不过,

  进了学校,他去的第一站不是学生的实践车间,而是直接敲开了何正书的门。

  “何老师,张楠刚才跟我提了工艺卡的事儿,听说学生那边有点误会。”

  “我想当面说清楚,咱得把这误会解开,不能让进度耽误。”

  听到“工艺卡”这三个字,何正书的眼神也很复杂。

  他没立刻表态,而是起身拍了拍衣服:

  “走吧,我陪你们去一趟车间。”

  三人一路出了行政楼,顺着通往实训工坊的走廊往里走。

  风吹得走廊玻璃咯咯作响,空气中还残留着铁屑与机油混合的味道。

  学生们正在排队等着上机,有的抱着工件擦汗,有的干脆蹲在墙角抽烟。

  眼看何老师带着张楠和一个陌生面孔走进来,车间里的学生们纷纷停下了动作,目光齐刷刷投过来。

  “这是陈露阳。”

  何正书介绍道,“北大经济系的学生,也是通用化试件的项目负责人。”

  “今天他是特意来和大家说明情况的。”

  说完,何正书退到一旁,把正中位置留了出来。

  听到陈露阳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车间里的学生一个个都好奇的看过去。

  有人小声嘀咕:“这人看着也太年轻了吧,居然是负责人?”

  “咋还背着个书包来了?”

  原本他们还以为陈露阳有多厉害,毕竟能当“负责人”的人,肯定得是个手握技术、说话带风的大人物。

  但是没想到竟然是个跟他们岁数差不多大的学生,甚至感觉比张楠都小。

  就在他们想着陈露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

  结果陈露阳开口就是:

  “兄弟们,工艺卡是我的主意,跟张楠没关系,我知道,今天这事儿是我没安排好。”

  “本来嘛,大家忙活一天不容易,好不容易图纸下来了,材料也配上了,正想着趁热干起来,我们这边却突然甩出一沓表格来填。”

  “换我,我也烦。”

  技校的学生们面面相觑,眼神里明显比早些时候要缓和不少。

  陈露阳继续说:“但我今天来,不是为了逼着你们继续填工艺卡,我是来解释‘为啥要填’。”

首节上一节687/7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