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我成了大先生 第142节

  浦江饭店,就是一百多年兴建的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就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人来华建造的。

  海港这才开始从一个小县城,逐渐的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大批大批的商贾都跑到了租界经商,进一步的促进了海港的发展。

  外国人虽然殖民压迫,但对商贾的剥削远不如清廷那么狠,在身份上也能对商贾比较公平,不再是士农工商里的下等人。

  红楼茶馆这才有了南下的机会,来海港发展。

  是这样吗?

  周浩然有了大胆的猜测。

  刘正月的说法,确认了他的猜测:“对,洋人打过来后,形势就变样了,清廷对江南的控制越来越弱。因为控制力弱了,所以《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书在江南开始更广泛的传播,书店里甚至可以公开售卖。”

  “所以就开始蹭……”周浩然不好意思说蹭名气,“所以茶馆就有了共识的改名,都叫红楼茶馆了。”

  刘正月笑道:“基本就是这样,行业的一整套规矩,基本都是那时确定下来的。比如红楼茶馆里请来的读书人,都称为‘先生’。如果是进士及第的‘先生’,称为‘大先生’。”

  周浩然基本也就清楚了整个脉络。

  三百年前,行业雏形。

  二百年前,行业出现。

  一百年前,行业确立,“红楼茶馆”这个名字开始遍布江南。

  这个过程中,洋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周浩然沉吟道:“洋人来了,清廷对江南的掌控力弱了,出现了太平天国,后面甚至还出现了‘东南互保’、江南联合起来抵制清廷的现象,这是听调不听宣啊。后来推翻清廷,也是从江南发起。”

  “那我就不太清楚了,呵呵。”

  刘正月不是给他讲历史。

  他只是在讲红楼茶馆这个行当的发展史。

  周浩然就比他有文化多了,有自己的分析,“清廷对江南的控制力弱了,对江南来说这是好事,相当于受压迫的江南有了松绑。可以让江南地区的文化、商业、人文、思想都有很大的发展。”

  “好像是吧?”

  刘正月老爷子就接不上话了,浑浊的眸子里,却满是欣赏。

  周浩然接着说:“尤其最关键的一点,洋人来了以后,在海港建立了租界。这对江南的很多人来说,有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什么的都是江南人。连太平天国,也是打着基督的名号。”

  刘正月道:“对,就是海港。很多人在江浙地区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海港,这里是租界,清廷的手伸不过来。”

  “红楼茶馆也南下来海港了?”

  周浩然伸手往下指了指,意思是这座茶馆。

  刘正月笑道:“江浙那边太兴盛了,茶馆太多,竞争不过。就会有人要换个地方谋生。加上大批商贾南下涌入海港,自然也会有红楼茶馆搬过来。”

  顿了一下,他又忍不住说:“跟随过来的还有很多戏班,越剧就是当时一起南下的戏班,在海港本地发展出来的剧种。茶馆和戏班、电影公司过去都有合作,我那边还有跟王杏花、露兰春、阮玲玉的合影。”

  “原来是这样!”周浩然也就明白前因后果了,“所以,这里是红楼茶馆的分支。”

  “不。”刘正月摇摇头,“这是总舵。”

  “总舵?这行当还有总舵和分舵?茶馆不是谁都能开?”

  周浩然觉得老爷子太会贴金。

  刘正月稍许沉默,缓缓的说:“过去一百年,社会动荡太大。先是洋人来了,后来又有太平天国,后来倭寇侵华。过去的几十年,很多传统的东西也都纷纷被废除。这个行当已经消失了。”

  “只剩下了这一处红楼茶馆,就自然是总舵了。”

  周浩然多少有些唏嘘。

  不过,就红楼茶馆的模式来看,也的确不适合现代的社会结构了。商人的身份大幅度的提升,读书人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

  行业消失,也是顺应历史大势。

  刘正月想了一下,“好像不是最后一家。”

  “不是?”周浩然睁大眼睛,“还有?在哪?”

  刘正月道:“海港本地就这一家,租界在一百年前就有商标的概念,我们注册了‘红楼茶馆’,别人想来也不能用这个名字了。这跟江浙地区不一样。”

  周浩然问:“哪还有?外地?”

  刘正月拿捏不准,“这我就不太清楚了,也是听说的。不过好像不是叫‘红楼茶馆’了。毕竟一百年前很兴盛的行当,就算这是新社会了,总归能存留下一些痕迹。”

  “不叫红楼茶馆?”周浩然很好奇,“那叫什么?”

  “只是用了红楼的名义,红楼会所、红楼俱乐部什么的,我也只是听说的。不过,听说经营的都不是太正规,请了很多……”

  刘正月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长叹了口气。

  周浩然面色微变。

  马上就想到了什么。

  类似关于红楼的新闻,他上辈子见过可是不少,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红楼的地方。

  只不过就如老爷子说的。

  跟红楼茶馆这种正规场所不同,那些人借用红楼的名义,搞出来的那一栋栋红楼,都隐藏着许多见不得光的罪恶。

  刘正月道:“旧社会的时候,红楼茶馆要接待三教九流,难免也会跟一些烟花女子合作。不过,从我在茶馆当学徒的那天起,我就只见过书寓,没有其他。”

  “书寓?这是什么?”

  周浩然毕竟年轻,对过去的那些词汇都不明白。

  刘正月就解释道:“行业里对烟花女子的等次分级,最下等是野鸡,往上分别是顶棚、烟花间、台二、长三和书寓。书寓是只卖艺不卖身,比较有身份,黄浦滩的很多电影明星,早年都是书寓出身。”

  周浩然叹气道:“就怕被一些坏人,毁了这红楼的名声。”

  “反正这行当差不多也该寿终正寝了。”

  刘正月说是这么说。

  可他的语气和表情,都流露着遮掩不住的不甘。

  直勾勾的盯着这个年轻人。

  周浩然明白他的意思,却不愿意接,询问:“老爷子,咱们这茶馆,有几位先生啊?”

  刘正月道:“过去很多,号称‘十三义从’。当时红帮和本帮大战多年,本帮也内斗不断,每次都有‘十三义从’在背后调停,倡导和气生财。”

  “十三位先生?”

  周浩然隐约看见了民国时期,红楼茶馆在黄浦滩的风光。

  刘正月叹气道:“不过那都是过去了,现在不行了,老的老、死的死,要么就是收不到徒弟,都断代了。”

  周浩然试探着问:“我听说有一个魏先生?”

  “嗯,魏先生。”刘正月点了点头,“还有一位孙先生、一位陈先生、一位张先生。不过,他们都不来了,都放弃了。”

  “放弃了?”

  周浩然知道,他口中的“张先生”,应该就是弄堂里的张爷爷了。

  刘正月道:“看不见希望。”

第157章 第七个名字

  周浩然感慨着说:“是啊,时代变了。”

  刘正月道:“你过来了几次,茶馆这光景你也都看到了。而且,现在的商贾,哪还需要来茶馆请先生出面来解决危机?”

  周浩然想了一下,“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的。”

  现在社会的商业竞争,比一百年前可激烈多了。虽然没有盐商那种养私兵、火拼甚至灭人满门的勾当了,但发起狠来,一样也能你死我活。

  就需要有人居中协调。

  又比如一些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困境,或者发展遭遇了迷茫期,也的确需要有人来指点迷津。

  这才96年,成功学还没兴盛起来。

  这是因为大陆地区的商业市场才刚刚开始,还没发展起来。等过几年,加入WTO了,商业发展迎来了井喷,需求爆发,就会有人关注到这个行业了。

  就会出现一大批的成功学大师。

  甚至国内一些最顶级的企业家,柳总、王总、马总、牛总这些人,也都曾向那些成功学大师请教过。

  更别说那些中小企业主对成功学大师的崇拜了。

  过去这几十年,国内的商业出现了断档,商人消失了。

  现在的这些商人,都是改行过来的,都没什么做生意的经验。既没学过、也没做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在生意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自然需要有人来指引。

  市场里有巨大的需求。

  这才让国内在未来一些年里风起云涌的出现了一大批成功学大师。

  周浩然最近,就对成功学很感兴趣。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

  “谁知道呢?”刘正月喟然一叹,“现在的人,早就忘记红楼茶馆这么个地方了。李长兴过来了几次,那是因为他祖父当年来过。”

  周浩然点了点头,“真的确很遗憾。不过国外有很多管理咨询公司,做的都挺好。红楼茶馆以后说不定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来发展,全面放弃过去跟朝廷打交道的业务。”

  刘正月目光炯炯的看着他,“那就要看周先生怎么安排了。”

  “啊?”

  周浩然愣怔了一下。

  刘正月老爷子笑着说:“张先生把你引荐过来,可见是寄予厚望。”

  周浩然在打退堂鼓,连忙道:“我可没这个本事。”

  刘正月也不急,微笑着说:“周先生可以考虑一下。”

  周浩然可不敢轻易入局。

  他现在还摸透呢!

  别的那几位先生,都纷纷退出了。

  就他一个毛头小子,像愣头青似的冲了进来,把振兴门楣的重任扛在肩上……简直是没事找事,在电视台混的挺舒坦的。

  周浩然转了话题,询问道:“老爷子,这边都在拆迁,茶馆这边什么情况?”

  “都谈妥了,明年搬春天或者夏天就搬。”刘正月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我这岁数也大了,打算拿着钱就去养老了。这茶馆的招牌,谁有能力,谁来接。”

  周浩然笑笑,“现在的海港,都是西洋文化了,都流行喝咖啡。”

  ……

  周浩然没有轻易入局。

  离开了红楼茶馆。

  心情沉甸甸的。

首节上一节142/2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