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红楼茶馆就这样走入历史的死胡同,隐入历史的尘埃里了。
时代变了。
曾经威震远东的黄浦滩,民国痕迹基本都被抹平了,连共舞台那种曾经的声色场所,现如今都变成了群英荟萃的大雅之堂。
还有多少人知道红楼茶馆?
先生们散去。
似乎过去的历史都要随着外滩的大拆迁,被全部推倒。
没想到,转机来了!
来了一位小周先生!
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样的办法,红楼茶馆热闹起来了,成了邮递员们经常光顾的地点。一封封来信,点燃了刘正月老爷子的希望之火。
这些信上的地址,都是一家家企业、一个个老板!
这是商业的味道!
信件不断。
已经有上百封之多了。
沉寂了几十年的红楼茶馆,最近这段时间,商业气息似乎一下就浓郁起来了。
这一切,都源自周浩然!
等他驾驶着豪车过来,刘正月老爷子就来不及心惊,快步迎了上去。
“老爷子!”
周浩然拱手。
刘正月抱拳,远远的朝他鞠躬,“周先生。”
“不敢!不敢!”
周浩然赶紧拉着乔诺躲开。
乔诺晕乎乎的。
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怪怪的。
这老爷子穿着青黑色的长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说相声的。
刘正月动容的说:“周先生,你给红楼带来了希望。”
“哪里,哪里。”
周浩然跟他客套着,暗暗叹气。
这下是没法躲了。
今后要靠着写信的方式跟海港的民营企业家们打交道,不依托着红楼茶馆的历史,还真没什么更好更有信誉的平台做依托。
周浩然惭愧的说:“老爷子,为了写信沟通方便,我自封‘大先生’。”
“应该的,应该的!”刘正月没有任何犹豫,“周先生,从今以后,你就是咱们茶馆里的‘大先生’!你带来了希望,我相信其他几位老先生也不会有意见。”
周浩然跟着他一起步入茶馆,询问道:“大先生不是要进士及第吗?”
刘正月笑道:“那是过去了,科举都没了,哪还有进士?谁最有公信力,谁最有商业影响力,谁就是大先生。”
“这个大先生……”
周浩然欲言又止。
刘正月能看出他的意思,坦言道:“红楼茶馆里,大先生说了算。我老了,这边也该拆迁了。以后这红楼的招牌,就归你了。”
“嗯。”周浩然没有拒绝,“那我就找个好地方,把茶馆搬过去,风风光光的重新开张。”
“好!好!”
刘正月的长须都在发颤,很激动。
周浩然可不是来谈感情的,“老爷子,接下来这段时间,还得辛苦你啊。未来的几个月里,可能有很多朋友会过来拜访。”
随着三封免费引流信写完,接下来就是付费内容了。
企业主们想要订阅,就得付费。
可以邮寄,可以汇款,也可以按照地址来红楼茶馆现场交费。
这就意味着茶馆这边要张罗起来。
刘正月自然很高兴,“好事啊,茶馆很多年都没这么热闹了,更何况来的都是商人。”
周浩然道:“来的客人可能会比较多,要是一一给他们讲红楼茶馆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对江南经济两百年的重大影响,那就太复杂了。我想是制作一个屏风,放在这,在屏风上把重点内容写下来。”
“有啊,在楼上呢。”
“再贴上点照片。”
“照片?”
刘正月微微一怔。
“对,拿出一些名人合影的老照片,贴出来,可以更让人信任。”
周浩然很清晰的记得,当初在弄堂张爷爷家里拿那块玉牌的时候,他有一个木盒子。
盒子里有许许多多的黑白照片,那些照片都不一般,很多都是跟黄浦滩名人的合作。
此前刘正月老爷子也说过,他跟当初黄浦滩的名伶们都有合作,胡蝶、阮玲玉、孟小冬什么的都有合影。
这些照片,都是证据。
证明几十年前,红楼茶馆的确在黄浦滩的商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传承至今。
唏嘘岁月。
现在,轮到了周大先生做主!
第214章 引流的示范
在红楼茶馆里取走的信,是此前关于第二封信的回馈。
数量很多!
足足有102封信!
可见在收到第一封信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观望。收到第二封信,就按捺不住好奇,纷纷回信起来。
周浩然也回到单位,跟乔诺一起整理。
发现资讯类的信件,足足有68封。
这年头的民营企业,就没有任何一家在经营中顺风顺水,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辛苦打拼,一个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哪怕是创造了国内首富的巨人集团,稍不留神也会转瞬间陷入破产。
现在,出现了一个高人“周大先生”,自然要抓住机会请教。
靠着简易的自制数据库,两人一起,忙活了一下午,做好了分类。
这些来信,可以说是为周浩然分析当下的市场环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数据支撑!
咨询的问题主要是五大类。
第一,融资难。
现在国内还没有风投机构,民间融资有集资的嫌疑,甚至可能判死刑。
贷款几乎是融资的唯一途径,可是成本太高了,官方的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能达到20%。可即便如此高利息的贷款,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也没机会拿到,银行看都不看你一眼。
能怎么办?
个人的力量有限,周浩然就算出手,也就只能帮个别几家企业脱困。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只能是等过几年加入了WTO,外资可以活跃进场了,民企纷纷去外国人那里寻求帮助。
第二,组织结构混乱。
就是周浩然此前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次给搞错了。
大部分的民营公司,都过于在意生产力了,都依靠着几个能力很强明星员工,靠他们带团队做业务。
在生产关系上却毫无建树,缺乏制度化流程、权责分配模糊,这就必然会导致部门间配合不足、信息传递滞后,内耗严重、决策脱离实际。
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也就是第三个问题人才流失。
明星员工这么厉害了,为什么还要打工?
带着他的团队,出去单干好不好?
他们手里掌握着前东家的供应链关系、客户关系和整套生意的运作模式,出去自成一派,反过来挖老东家的墙角。
就像“黄袍加身”。
同样的事情几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上演,始终都没能解决好,都是“人治”而非“制度治”。
第四,管理混乱。
流程效率低,成本管理粗放,成本核算不清、物料浪费严重,生产流程不规范,缺乏标准化指导,技术水平不足等等。
第五,库存。
现在的民营企业,做的都是实物的交易生意。
要么是“生产-销售”,要么是“低买-高卖”。
都会遇到绕不开的库存管理的困境。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被库存压死的。
尤其那些倒闭的国营企业,都破产清算了,库房里还有着许许多多卖不出去的商品呢。
“师父,好难呀……”乔诺一阵头疼,苦着小脸说,“这么多企业经营的麻烦,我看着都晕头了。”
周浩然倒很平静,“还可以,除了融资困境没法解决,其他的都有办法。”
“啊?”乔诺眨巴了几下眼睛,不太相信,“你有办法?”
周浩然笑道:“这是好事!”
“怎么好事了?”
“他们越是有求于人,接下来付费的欲望就越高。”
“师父,你怎么跟个奸商似的?”
乔诺大发娇嗔。
周浩然自顾自的说:“第三封信的结尾,可以再加几条。就说他们咨询的问题太多,我无法一一给予解答。不过,接下来我会陆续写信,把大家在企业经营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都给写出来。”
乔诺捂嘴偷笑,俏皮的说:“这样一来,他们就算想不付费也不行了。这100封信,都转化为付费读者,每人收费5200块钱,一共就是……”
然后,就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