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沉默许久,最终还是缓缓摇头:“事不济此,可再等等。”
徐晃也不再劝,告辞离开,让杨奉早点休息。
杨奉点点头,亲自将徐晃送出大帐。
这番劝降,其实是徐晃自作主张,并非是刘封的首尾。
因为刘封所图者,仅徐晃一人也,白波军,贼兵也,刘封还怕这些贼兵把自己家徐州军风气给带坏了呢。
徐晃之所以会冒险劝降杨奉,一来是自己已经为徐州刘封、关羽、高顺、张辽等将折心,二来也想能为自己现任主上杨奉谋个好结局。
这才冒险一试。
杨奉倒是没有疑他,但也没有答应他。
对此,徐晃也只能叹息一声,上马回本部营地去了。
徐州军营地中,刘封倒是收到了一封手书。
送手书的人是钟繇。
在之前闻喜见面时,刘封就对钟繇非常热情,同时还取出了陈纪、陈群父子、荀攸、郭嘉以及一众豫州名士的书信,交给钟繇。
这些书信让钟繇明白了眼前这个少年,和他的父亲,都是豫州士人的朋友和主君。
对于刘备愿意任用大量豫州士人,钟繇是相当高兴的。
这可是乡党,哪怕钟繇此时并不在颍川,而是位于朝中,可乡党的关系是斩不断的。
同时,钟繇也很清楚这些书信里要说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书信必然是求恳自己多多照应刘封,为刘封在朝廷中枢谋取足够的利益回报。
对此,钟繇表示责无旁贷。
果然,今天书信就过来了。
刘封将书信打开,里面总共说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天子刚刚举办了宴席,安抚白波军四将,并有心将其收为己用。
对此,刘封只是同情天子不容易。
因为这事注定成不了。
天子但凡想要收取白波军,则必须要拿出大量的粮食,这是最基础的东西。
如果你连白波军都养不活,你凭什么收拢军心?
哪怕杨奉他们都愿意投效于天子,可下面的白波军将校士卒依旧效忠的是杨奉、韩暹他们,而不是天子刘协。
可天子拿的出来粮食吗?
这显然是个不用回答的问题。
只看天子还企图靠拉拢杨奉、韩暹等白波将来收拢白波军,就可知他的聪慧依旧只是小聪明,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因此,刘封对此根本不用出面,更不用反对,坐视其败即可。
第二件事,是告诉刘封,议郎丁冲偷偷去了曹操的军营,不知其所谋,但必有缘故。
丁冲是豫州人,和曹操是老乡加姻亲,这一点钟繇在先前介绍朝中人物的时候就告诉过刘封了。
在意识到丁冲就是被曹操逼死的那个大舅哥之后,刘封回忆起的东西要比钟繇介绍的还要多。
丁冲在史书上的死因是后数岁,遇诸将饮,美不能止,醉,烂肠而死。
这个烂肠而死,常常是用来形容隐杀的。
而且丁冲嗜酒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有几次能止的?
无非就是丁夫人因为曹昂的事情不肯原谅曹操,使得双方形同合离。
这样一来,丁冲这个大舅哥就相当尴尬了,尤其是他还坐在司隶校尉这种要害到极点的位置上。
不过丁冲这会儿可是曹操的铁杆死党,偷偷跑去找曹操,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
可惜自己在曹操那没有钉子,不然真想探听一番他们在聊点什么。
钟繇的第三件事情,说的是天子东归的事情。
第229章 解县奇闻
钟繇在信中告诉刘封,天子对于东归极其渴望。
虽然因为杨奉等将的关系最终没有定下具体的东归计划,可天子依旧兴奋非常,后来还在宫中多次夸赞刘封的忠诚勤勉。
因此,钟繇在书信中请刘封趁热打铁。
最好能在明日觐见时,正式提出奏表,恳请天子东归,以得东归之首功。
刘封深以为然,于是夜书奏折,以待天明。
次日,刘封、曹操、郭贡、张杨四人联袂朝觐天子。
在朝觐中,刘封再次上表,恳请天子东归神京,以正天下人心。同时,兖州牧曹操,豫州刺史郭贡,河内太守张杨三人联名附议。
奏表后,还附带了关羽、刘晔、张辽、太史慈、高顺、潘璋、贾习、诸葛瑾、贾逵、诸葛亮等一众文武校尉佐吏的名字。
天子大为感动,当即决定继续东归,返回洛阳。
杨奉等人即便心里再有不满,也知道没法阻拦了,只能一同表示赞成。
于是,早就有心东归,却一直被白波军所阻的天子立刻照准刘封所请,当即宣布,中枢准备七日,启程东归。
原本天子出行,声势浩大,礼仪繁多,七天哪里够准备的时间。
不过在西凉武人都快把天子的底裤给扒光了的情况下,眼下也就无所谓这些虚礼了。
天子东归之心急不可耐,恨不能立刻就插翅飞到洛阳。
随后,刚刚安营扎寨了的关东勤王军又开始动了起来。
“二叔,真的不回去解县看看吗?”
对于关羽不还乡了的想法,刘封很是意外。
所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关羽现在虽然远不如他日后富贵,但眼下也是徐州正牌子的校尉,这次东归洛阳之后,最起码也能在中枢得个杂号将军的身份。
这份富贵,足以还乡炫耀了。
可关羽居然拒绝了。
只说重任在身,如何能轻离军中。
刘封听了之后也不意外,关羽确实是这性格,你让他离开军队就为了回家乡炫耀一下,这属实不是二爷能做出来的事情。
这倒不是说二爷清高,不喜欢炫耀。
实际上关羽不但非常要面子,还特别喜欢炫耀,要不然也不至于历史上和马超较劲了。
只是关羽争的比较高端,用后世的话说要装深沉逼,太过粗浅的则不屑一顾。
既然关羽不想富贵还乡了,那刘封也不会去强迫他。
只是在临启程东归前时,刘封突然收到了个消息,关羽竟然在家乡有一儿子。
刘封顿时惊了,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了个关羽儿子。
犹豫了一下之后,他还是老老实实的跑去跟关羽坦白。
刘封本来只是想派人去解县打听一下关羽离开之后的情况,若是有亲族近支的话,能帮就帮他们一下。
没想到的是,关羽当年杀人落跑前,是娶了媳妇的。
可后来关羽逃到涿州之后,十几年没有回故乡,也早就在外娶妻了。
只是这后娶的妻子不能生育,至今无子,这也让关羽有些着急,毕竟他现在都已经三十五了。
现在突然冒出来的这个儿子,就是关羽在家乡的那妻子所生。
听完刘封的话后,关羽本人也极其震惊,甚至还夹杂着喜悦、惭愧和内疚。
显然他以为自己在家乡的妻子早就改嫁了,却没想到对方竟然还给自己留了个儿子。
“封儿,……我儿现在何处?”
关羽压抑着剧烈的情绪,对着刘封询问起自己儿子的情况。
刘封自然不会有任何隐瞒,赶忙回答道:“我兄现在解县中,由二叔族人所养,至今一十九岁。”
关羽心头大喜,颇有些忍耐不住。
刘封补充道:“二叔,小侄已经命人立刻接大兄来安邑,料想两三日内,叔父即可见到大兄了。”
这个关羽的长子算算年龄,应该就是关平了。
出生公元178年的关平,至今正好十九岁。
难怪前世里一直找不到关平的记录,一出场就是荆州之战,而且还是荆州军中的高级将校了。
况且二叔在求取秦宜禄老婆的时候,用的理由也是妻子胡氏不能生养。
那至少在徐州之前,二叔应该是不知道关平的存在的。
后来之所以能和关羽联系上了,大概率可能就在关羽投降曹操的这段时间段里,因为当时的河东是隶属于曹操的。
许昌距离河东,可比徐州距离河东近的多了。
只是没想到,在这一世,倒是机缘巧合之下,提前让二叔他们父子团聚了。
听说自己有了儿子,而且还是十九岁的儿子,关羽明显有些激动的难以自已。
毕竟这年月养大孩子是很艰难的,任何一点小毛病都会导致孩子夭折。
“好、好。”
关羽明显有些坐立不安,一边点头说好,一边又站起身道:“封儿,我思前想后,还是亲自跑一次解县吧,他这么多年不容易,我这个做父亲的得该去接他才是。”
刘封完全理解关羽的心情,于是笑着安抚道:“二叔,这会儿大兄恐怕已经上船了,不论你陆路过去还是水路过去,很容易就错过了,反而耽误了事情。”
关羽一听,确实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只能压下心中的复杂情绪,等待着儿子到来的一天。
这边关羽和刘封在期待和亲人重聚,那边白波四将又起幺蛾子。
四人一起觐见天子,言下之意是河东乃是河内遮蔽,又有盐池、矿产、马场之利,若是平白放弃实在可惜。况且刘徐州勤王兵马就出动了三四万人,天子的安全已无问题。
因此,白波四将暗中商量,由李乐、胡才带着本部人马近五千人留守本地,与河东太守王邑同驻河东,而杨奉和韩暹则带着本部护送天子前往洛阳。
平心而论,白波四将这个计划倒确实是不错的,进退都有余地。
留在河东的李乐、胡才能有中央的杨奉、韩暹照顾,说不定日后甚至还能继承王邑的太守之位,也能成一方郡守。而在中央的杨奉、韩暹,也有河东的地方势力支持,在中央能够待的更稳健。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整个计划就只有一个漏洞。
那就是缺粮食。
李乐和胡才待在河东是需要粮食的,河东的大旱不会因为你李乐和胡才在不在而改变。
河东明显已经弄不到粮食了,因此,白波四将才找上了汉献帝,他们打起了刘封进贡的那一万石粮食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