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如今刘备军势大,我们兵少,如何还能出城野战。”
周瑜先开口道:“汝阴城高池深,人口众多,桥将军又是宿将,定能守住城池。我军若是贸然出动,解围不成还是小事,若是大军有所闪失,寿春可就真成了空城了啊。”
袁术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让周瑜给说中了。
他眼下本钱太少了,若是出兵救援汝阴,若是救援成功,那自然皆大欢喜。
可万一出兵有个闪失,汝阴不但救不了,就连寿春都危险了啊。
“文阳,你是如何看待此事?”
袁术思索了片刻,转头询问起孙香的意见。
“末将也不看好出援。”
孙香在袁术的视线里摇了摇头,眉头紧紧皱着:“出援的风险,公瑾已经说的很是清楚了。末将还有一个担心之处。”
袁术追问道:“是何事情?”
孙香道:“听闻刘备军半月之前就已经围城汝阴,只是至今不曾发动攻击。末将怀疑刘备会不会是以汝阴为诱饵,故意欺骗我军前往汝阴解围,好寻找机会与我军决战?”
袁术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沉吟片刻之后,站起身走了几圈,突然开口骂道:“长史、主簿误我!”
原来之前阎象和杨弘一起向袁术进言,恳请他集中兵力前往汝阴。
阎象和杨弘的看法其实也没错,他们坚决认为细作收集到的情报一定有水分,刘备军很可能没有四万人之多。
况且出兵也并非是要同刘备决战,哪怕只是进驻慎城,那么刘备军也必然要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援军身上,就没法全力攻打汝阴了。
即使只是如此,也能给汝阴带来不小的帮助。
第285章 虎痴夺门
只是问题在于,袁术的胆色已经远不如当初了。
眼下的袁术连寿春都不敢待了,想要逃去厉阳,甚至是江东。
你让他亲自督师去救援汝阴,甚至都没有兵力上的优势,这让袁术如何肯答应。
只是先前杨弘和阎象态度相当激烈,而且又是他的心腹重臣,左膀右臂,袁术没法直接回绝。
同时,城中军方的意见,袁术也是需要考虑的。
此时城中的将领以张勋、纪灵、雷薄、陈兰等人为首,其中张勋、纪灵麾下的部队最为精锐,是袁术一手组建的心头肉。
雷薄、陈兰等人的部曲质量要略逊色一些,他们是各自带着部曲前来投奔袁术的江淮豪强,随后被收编为正规军的。
对于雷薄、陈兰,刘封是很有好感的。
这两个人在正史上能够留名,就已经是相当不简单的了。
同时,这两个人还挺有是非观,眼光也不错。
他们在袁术称帝之后,直接带着部曲和族人跑路了,去了县之山隐居。后来袁术失势之后一度还想要前去投奔他们,结果遭到了他们的丑拒。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对曹操的政策相当不满,也看不上孙十万的能力,最后投奔了刘备。
说起来,刘封倒是想问问雷薄,有没有一个叫雷远的儿子。
袁术麾下最得用的三将领分别是桥蕤,张勋和纪灵。
三人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尤其是桥蕤和张勋,更是至交好友。
因此,张勋虽然明知风险很大,但也是支持袁术出兵救援汝阴的。
纪灵则态度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算是中立。
雷薄、陈兰这些无疑就更低一等了,一般情况下也问不到他们的意见。
张勋配合上阎象、杨弘这种组合,饶是袁术本人也没法直接反对,之前袁术想跑路不就是被他们给联手阻止了吗。
毕竟在东汉时代,集权性可远没有后世朝代那么强,更别说眼下还是乱世了。
基于这个原因,在发现孙香和周瑜都不支持救援汝阴之后,袁术很是高兴,只是一旁的张勋神色可就不怎么好看了。
袁术主动询问道:“那依文阳、公瑾之意,眼下该如何是好?”
孙香和周瑜对视了一眼,周瑜这才开口回答道:“回禀明公,依瑜之见,汝阴诚不可援,风险太大。可汝阴的守军毕竟只有万人,刘备军日夜猛攻,久守必失。因此明公可先使人传令汝阴桥校尉,汝阴可守则守之,若是不可守,则可放弃汝阴,退保寿春。”
周瑜这话一出,张勋心中一喜,赶忙开口接上:“主公,公瑾此言,甚是有理啊。桥蕤所部不过万人,刘备却有四万多人,且还在不断增兵。若是桥校尉所部都陷在汝阴城中,对我寿春诸军也是极大的打击。若是其能安全的撤离汝阴,回到寿春,却能大涨我军士气。”
张勋的话其实也没错,本来逐次抵抗的要义就是逐次加上抵抗,也并没有要求每一座城市都得抵抗到死,只要尽力了,后撤也是在保存力量。
袁术沉吟了一会儿后,有些动心了。
周瑜见状,眼神一亮,适时怂恿道:“明公,此时可以派出一支部曲前往慎县统一指挥,随时接应汝阴的桥校尉撤军。此后不但可以在慎县继续抵抗,也可以随时退回寿春。如此一来,寿春城中有就三四万人马。”
孙香在一旁洞若观火,对周瑜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
这家伙就是想欺骗袁术继续把骨干部曲调离寿春,当真是不为人子。
孙香正在心里腹诽周瑜,没想到袁术却是突然询问起他的意见。
“文阳,你觉得公瑾所言如何?”
孙香抬头对上袁术的目光,看袁术那模样,就是心动了的样子。
孙香自然不能拆周瑜的台,于是他斟酌了一下后,拐着弯赞成道:“公瑾年齿虽轻,却老成持重,若能接回汝阴兵马,自是再好不过。”
孙香的赞同,让袁术下定了决心。
只是在派人接应桥蕤的话,他有些迟疑起来。
本来最好的人选是张勋,他和桥蕤相交莫逆,如果派他前去,自然会竭尽全力。
可张勋现在是寿春城中武将之首,要是把他给派出去了,那袁术身边最心腹的将领就只剩下纪灵一个人了。
想到这里,袁术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自己身边什么时候如此空虚了。
仔细一数,桥蕤、李丰、乐就、梁纲等心腹将领居然全都派在了外面,袁术忍不住后悔了起来。
袁术有心让周瑜或者孙香去接应桥蕤,但既担心如此用人,会让周瑜和孙香内心不满。
毕竟这任务可是很有风险的,弄不好连自身都会陷进去。
周瑜和孙香的独立性可是要远大于张勋、纪灵他们的,真要是激怒了对方,接下来还怎么让他们尽心竭力的为自己守城?
考虑再三,袁术做出决定:“伏义,此番还是要你出马了。”
纪灵,字伏义,是袁术手下排名前五的大将。
张勋既然不能动,雷薄、陈兰等人又不够格,那就只能请纪灵出马了。
纪灵身材高大,面如枣红,是一个身型魁梧的大汉,看起来倒像是破产版的二爷。
其能力其实还是不错的,正史中都有都督两三万大军的能力。
正史和演义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至少不会像演义里那样动不动就是十万人马。
能够独自统领数万级别的大军出征,胜负姑且不论,能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了。
如果再能够打胜仗,那就是普通名将了。
因此,纪灵本人是绝对不笨的,相反,还挺聪明。
他一早就估算到袁术只能派遣自己出马,因此,这时候他开口道:“主公,两千人马着实有些不济,正巧文阳兄和公瑾入城,可否从南援兵马里再调出一部,以增强我部实力?”
袁术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转向孙香、周瑜道:“文阳,公瑾,你们意下如何?”
周瑜心中一沉,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和孙香对视一眼后,两人都知道这时候是没法拒绝这要求的,只能一口答应了下来:“我等皆从明公调遣。”
“善!”
袁术脸上终于浮起了满意的笑容,当即决断道:“文阳,公瑾,从你部调拨两千人马,暂归伏义都督。如此一来,再加上慎县之中的两三人马,合计有六七千人,足可接应桥蕤所部。”
随后,袁术又对纪灵道:“伏义,我给汝三日整备,四日之后,出兵北上,务必将盛德给我接应回来!”
纪灵叉手答道:“喏!”
处理完了烦心事,袁术心情一松弛,又想起了饮宴,于是对着孙香和周瑜道:“文阳、公瑾,你等且先下去休息吧,三日后我在宫中设宴,为尔等接风洗尘。”
孙香、周瑜自然答应了下来,随后先行离开。
纪灵被袁术单独留了下来,看着袁术神情迟疑的样子,他生出了些许不好的预感,直到袁术开了口后,才松了口气。
原来袁术叮嘱他桥蕤所部,能救就救,不能救就直接放弃了慎县,带着所有的部队都退回寿春,只要部队没有损伤,他就有功无过。
纪灵听了之后,应命了下来,只是一想到汝阴城里的桥蕤就这么被卖了,纪灵的心里就有些空落落的。
袁术自然不知道纪灵所想,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反应。
在他看来,能让纪灵去接应桥蕤,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下属本来就是为上位者牺牲的,总不能让我袁术为了救你桥蕤,连命都不要了吧。
这边周瑜和张勋一起离开,故意跟对方走在一起,拉起了交情。
张勋也是江淮人,是庐江的豪强子弟,算是最早一批投靠袁术的本地豪强。
袁术原本的心腹爱将们,除了提早前往江淮的孙家军外,几乎都在匡亭之战里被曹操给宰了个精光。
眼下的心腹,几乎都是在江淮新收拢的。
和张勋一番闲聊之后,周瑜获得了不少情报。
等周瑜回到营地时,刘封等人早就在等他回来了。
周瑜赶忙先将袁术这边的情况叙说了一遍,就连袁术最后所做的决定也没有例外。
随后,他又说起了从张勋处套来的情报。
眼下城北是雷薄所部驻守,城西是陈兰所部,各有两千人。
相国城中驻扎了一千人,由都尉张本统领,是张勋的心腹下属,也是张家老人。
按照袁术的命令,城南就交给了周瑜和孙香负责防守,而原本城南的兵力都被袁术收回了王宫。
张勋所部另外三千人则驻扎在城北的金城里,剩下的八千人则是袁术的亲军,驻扎在内城王宫,负责保护袁术的安全。
这些信息对友军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张勋也就没有保密的意识,闲聊之中就泄露给周瑜了。
得知所有情况后,经过一番讨论,众人一致认为三日后的酒宴是最好的动手机会。
于是刘封开始分派起任务来。
如今大军已经入城,刘封军其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的胜负手并非是谁输谁赢,而是刘封能不能抓到袁术。
接下来众人按照刘封所派任务行事。
周瑜在这几日相当活跃,屡屡结交城中大将,其人相貌英俊,出身高贵,为人又通识音律,性格恢弘,出手豪阔。
一时之间,周郎之名,响彻寿春。
同时,按照袁术的命令,寿春城南的防务也交给了周瑜军,只是相国城依旧在袁术军的掌控中,可见袁术对周瑜也并非是完全放心,也留有制衡的手段。
三日后夜晚,周瑜和孙香二人各带百余亲卫,前去袁术宫中赴宴。
参与此番宴会之人众多,除了张勋、纪灵外,雷薄,陈兰等武将,以及杨弘、阎象、李业、等文臣也尽数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