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7节

  讲的太多太深也没什么必要,朱雄英没时间学,朱元璋也不一定愿意让他学。

  况且朱雄英是太孙,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文学家,没必要研究那些东西。

  只需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儿就足够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

  有了这个认识,他很快就制定了框架。

  这几天他也没忘了给马秀英复诊,药方再次进行了调整。

  且经过几日服用醋酸钙和阿胶,她腿抽筋的毛病基本被控制住了。

  虽然偶尔还是会抽筋儿,但频率已经很低,且也没那么痛苦了。

  这种明显的改变,也让朱元璋和马秀英更加相信他的医术。

  之前虽然也相信了陈景恪的诊断,但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服药前和服药后,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难免会让她心生忐忑,药有用还是没用?自己的病是严重了还是减轻了?

  现在有了对比,她心中的忐忑也就消失了。

  但这种变化,也让她更加的小心,日常完全按照陈景恪的交代去做,不敢大意。

  以防自己疏忽导致病情恶化。

  病人如此配合自然是好事,但过犹不及。

  陈景恪反过来安慰她,不用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大差不差就行了。

  马秀英虽然嘴上答应,但依然严格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陈景恪也就没有再劝,对方是谁,马皇后,岂会因为这点小事给自己搞出心理问题。

  就在第五天,陈景恪又去了一次叶府,为叶云流做复诊。

  叶兑的态度非常亲切,虽未到大门口迎接,但也迎到了大堂门口。

  这已经是很隆重的迎接方式了。

  只看他的态度,陈景恪就知道叶云流的病情有所好转,心中也松了口气。

  有效就好,若是无效,他也束手无策了。

  叶云流的状况看起来不错,面色已经和常人差不多,胃口也有所恢复。

  就是还有点轻微便秘,不过已经不影响排便。

  陈景恪为其做了一番检查,得出结论:

  再有七天左右即可康复,然后再服药三天稳固一下就可以了。

  叶兑彻底放下心来,再次表示了感谢,并赠给他一本亲手书写的《易经注》做谢礼。

  这就相当于是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也全部赠送给了陈景恪。

  可谓是非常厚重的谢礼了,陈景恪再三推辞才不得不接下来。

  之后三人闲聊了一会儿。

  陈景恪得到了两个消息:

  其一,叶云流身体已经无碍,叶兑也终于有心思做别的事情,这两日大本堂就可以开课了。

  其二,叶云流也会去大本堂读书,同去的还有好几名公卿子弟。

  不过这些人只能算是太孙同窗,不算伴读。

  这两个消息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他并未感到惊讶。

  倒是叶云流,问了他很多问题。

  小朋友对救命恩人既感激又好奇,实在是他的经历确实挺传奇的。

  陈景恪还是很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没聊几句就获得了叶云流的好感。

  这小子也不知道是大病初愈还是本性就是如此,文文弱弱的。

  说话也慢里斯条,书卷气很重。

  和朱雄英刚好相反,那位太孙可是相当活泼的。

  聊了一会儿,他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叶兑略微挽留,就让叶云流代为送客。

  回到皇宫,陈景恪先是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不用担心,大本堂想去就去,没人会说什么。

  同时还暗示了一句,好好辅佐太孙,不用担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心下一喜,自己太孙伴读这个身份,终于稳了。

  谢恩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叶兑赠送的《易经注》翻看了几页。

  确实非常精妙,果然不愧是最拿手的学问。

  第二天叶兑入宫谢恩,并和朱元璋说了大本堂开课问题。

  等他离开,朱元璋就命人通知所有学员,三日后正式上课。

  陈景恪一开始还疑惑为何要三日后,没必要这么拖拖拉拉的吧?

  大本堂从决定重开到现在,都过去大半个月了。

  难道还要挑选个黄道吉日不成?

  两日后他才知道原因。

  六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正式奉天殿册封嫡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规格完全参照洪武元年朱标的册封大典。

  若非儿子的仪式不好超过父亲,规模还要比朱标时期还要大。

  就在当天,文武百官齐聚,还有受邀观礼的各国使节、僧道、耄耋老人等。

  奉天殿铜炉丹鼎点燃檀香,烟雾缭绕犹如九天宫阙。

  三通鼓声之后,百官入列。

  朱雄英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分别参拜了朱元璋和朱标。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参拜三公(丞相)。

  只不过朱元璋加强皇权,丞相被废除了,参拜三公也一应取消。

  参拜的过程也非常繁琐,这里就不一一细表。

  参拜结束,就是接受册封的诏书、玺印、服饰等物。

  这一步结束,就意味着他正式成为太孙。

  接着就是他接受百官朝贺。

  先是在京的诸王朝贺,即便是朱元璋的儿子也不能例外,照样要过来参拜。

  诸王之后就是文武百官,再然后是朝廷内外命妇……

  陈景恪就是个芝麻官,没资格参与进来,不过这么隆重的庆典怎能不参加。

  就特意向朱元璋讨了一个礼官的身份,穿着礼服站在人群里凑人数。

  好赖也算是参与了。

  一番折腾,仪式终于结束,接着就是赐宴。

  陈景恪混了一点吃食,觉得没意思就离开了。

  走在路上他忍不住心生感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皇宫站稳了脚跟。

  朱雄英获封,大本堂开课,意味着他的生活也即将进入新的篇章。

第35章 大本堂开课

  这天陈景恪起的格外的早,比往日里还要早上一些时间。

  围着院子跑了不到一圈,朱元璋和朱雄英也相继到来。

  简单的行礼之后,三人一起跑了几圈,然后打了一遍太极拳。

  早在十来天前,朱元璋就加入了他们,只要无事就跟着锻炼身体。

  一开始陈景恪还很拘束,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老朱这个人,不发怒的时候还是很好说话的,也没有什么架子。

  当然,他对你和蔼,不代表你可以蹬鼻子上脸。

  君臣之礼绝不可废。

  陈景恪始终遵守礼仪,从不逾矩。

  练完功,三人皆浑身冒汗,休息一会儿就开始用膳。

  早饭一如既往的简单,包子、白粥加一碟咸菜。

  “今日是大本堂第一天开课,景恪你也去吧,认识一下先生们。”

  陈景恪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是,臣会随太孙一起过去。”

  之前他还有些担心,自己想去就去,不想去不去,会不会惹恼先生。

  有了叶兑这个主讲的关系在,这重隐忧也消失了。

  朱元璋没有再说话,默默地将食物吃完,就起身离开。

  这是他的习惯,锻炼结束吃完饭,就去上早朝。

  陈景恪和朱雄英将剩下的饭吃完,收拾了一下就前往大善殿。

  今日是大本堂重开的第一天,出于礼节他们也要早到。

  穿过走廊来到大善殿,刚靠近大本堂,就听有人在远处喊道:

  “雄英。”

  朱雄英高兴的道:“十二叔,我就知道你会早早过来。”

  来人陈景恪也认识,正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今年才十一岁。

  “参见湘王。”

  朱柏对他很是客气:“陈郎中免礼。”

首节上一节2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