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年号事关重大,岂能轻易更改?
若非知道陈景恪不会无的放矢,他早就发怒了。
“给咱解释清楚,到底何意?”
陈景恪并不害怕,详细的解释道: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唐朝建立为开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过华夏简史之人,谁敢不认大明为天下正统?”
朱元璋越听眼睛越亮,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华夏简史,往后所有史书提到时间的地方,也必须要加开元纪年。
到时候,谁还敢说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过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认同,而是问马秀英和朱标道:
“你们觉得此法可行否?”
朱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以为可行。”
马秀英思考片刻,才缓缓点头:“我也以为可行,但藩属国的年号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属国也采用双重纪元,岂不是和大明一样了吗。
陈景恪也同样愣了一下,这一点他也给忽略了,确实是个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决之法。
“此事好办,藩属国采用三重纪年,开元加洪武加藩属国主年号。”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国。”
到了这里,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
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
然而,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
原因自不用多说,不外乎法统二字。
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
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他才继续说道:
“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
第71章 自古以来
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太务实了。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
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完全不感兴趣。
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
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不如一碗大米饭。
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
但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一点很致命。
过不了多久,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
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这个概念,被西方人创造出来。
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最后融为一体。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
也正是因此,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灿烂辉煌。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
除了利益,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无法调和的。
不,并非无法调和,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也不敢调和。
因为一旦调和,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吸收消化。
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完成又一次的蜕变。
这就是文化底蕴,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
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说的直白点,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
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融合’都超过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
犬戎、西戎、鬼方、义渠、匈奴、五胡、契丹、沙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
二十世纪以后,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
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都要求保持独立性。
不只是国内,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