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错过这次机会……
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
所以,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不多了。
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完成文化上的认同。
这件事情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
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
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
陈景恪编写《华夏简史》的真正用意,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
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
不,准确说,强化大明正统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
原本的历史上,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
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最终失败收场。
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
当朱元璋问出‘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的时候。
他轻咳一声,说道:“四夷皆华夏支脉。”
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道:
“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蚩尤‘子弄父兵’祸乱天下,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
这是《史记》的记载,蚩尤‘子弄父兵’,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的儿子蚩尤,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打败了反抗的炎帝。
是的,蚩尤是黄帝的儿子。
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
山海经上,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
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
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缓缓说道:“蚩尤率余部南下,演化出了百越,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僚人、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马秀英击掌叹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诸藩,实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好,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就合乎礼法了。”
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诸藩会同意吗?”
朱元璋霸气的道:“谁敢不同意,那就是数典忘祖,大明当征讨之。”
洪武大帝霸气。
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着说道:
“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
“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他们只会高兴。”
“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
“到时不用大明出兵,只需陛下一道诏令,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
等欧洲蝗虫的势力踏入亚洲,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最终不复存在。
到那个时候,各国甚至会提出‘去华夏化’,从而谋求文化独立。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就是大势,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统的原因。”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再次对陈景恪说道:“继续说,后面呢?”
陈景恪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全部道出:
“大禹治水亦到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每次改朝换代,皆有华夏子民到南方避难……”
“始皇帝南征、晋室南渡、宋室南渡……”
“非只南方,东、西、北皆是如此。”
“商末箕子去辽东避难建立朝鲜。”
“后箕子朝鲜分裂为辽东诸部,现在的高丽就是箕子之后。”
“秦朝时期徐福率寻仙舰队抵达东瀛,始有倭国。”
陈景恪的着眼点不只是亚洲,连美洲和澳洲都进行了布局。
比如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澳洲那边是俚僚人沿着南洋诸岛,一点点迁徙过去的。
陈景恪可不是一味瞎编,他深知七分真三分假的原理,编的东西都有真实史书做参考。
比如《史记》,简直就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西南夷、匈奴、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可是史记中的原文,只需略微改动几个字,就能将整个亚洲都变成华夏子民。
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别找我。
关于永嘉之乱,他给出的评价是:祸起萧墙,支脉欲主乾坤。
对朱元璋最重视的元朝,他给出定性为:庶出而主天下。
并盛赞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是:主脉重掌天地,社稷重归正统。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你元朝就是小娘养的支脉,咱大明才是华夏正朔。
陈景恪知道自己的这套逻辑有很多漏洞。
可那又怎么样?
只要老朱认可,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也已经没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说到这里,朱元璋三人已经彻底清楚了陈景恪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这本《华夏简史》的特点很突出。
强化大明的正统地位。
不论是黄帝纪元,还是华夏主支脉,都有这个效果。
至于那些虚构的内容。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七真三假的玩法。
更何况,在没有人比统治阶级,更懂的如何写史书。
给对手头上扣屎盆子,往自己脸上贴金。
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实在掩盖不过去了,还可以用春秋笔法。
这都是惯用手法。
只要好用有用,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自然也能看出,他们已经被说动。
心中升起无限喜悦,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届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一句‘自古以来’,就可以成为真理。”
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差点跳起来高呼。
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露出兴奋之意。
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淡定的多了,但脸上也带着欣喜和向往。
“你小子就会给咱画大饼,不过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咱大明可不就是天地正统吗,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天下,四夷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子民。”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再咱手中丢了。”
“否则九泉之下,咱哪还有脸见列祖列宗。”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大明必将在陛下的带领下,开创远超历代的辉煌盛世。”
朱元璋嘴角上扬:“别拍马屁,咱早就说了,咱不吃这一套。”
之后四人又继续讨论《华夏简史》该怎么写,当了半天听众的朱雄英,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许多看法。
不少看法都颇有可取之处,引得众人一致称赞。
陈景恪心中对四人做了对比,朱元璋是最务实的,关注点全在大明正统上面,别的一概不关心。
他想要四夷统治的合法性,也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马秀英和朱标要好一点,除了大明正统,对天朝上国的荣誉也同样很重视。
朱雄英虽然年幼,却是四人中雄心最大,也是最关注文化传播的。
当然,这和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有关。
朱元璋出身太低,后来起家了开始读书,眼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并不是在贬低他,相反,以这样的出身还能夺得天下,他的能力绝对是历史前几名。
但不可否认的是,出身确实也限制了他的很多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