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吵来吵去,却奇怪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且等孔家这件案子,如果他们能公平审理,就说明这些人是君子。
如果他们包庇,那就是伪君子。
舆论发展到现在,明白人都知道,必然是有朝廷在引导。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有丝毫反驳的办法。
真正让理学派感到绝望的,是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再次发行。
这一期前半部分介绍了这件案子的进展。
并且将几个最恶劣最非人的罪行,详细的公布了出来。
这些文章的操刀人正是杨士奇。
之前他就编写过洪武大案集,对这方面可谓是最为擅长。
将案件写的代入感十足,让人看的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孔家族诛。
接下来第二部 分,介绍了案件的进展。
一个字,慢。
但文章也为大家辩解了。
慢是因为案件复杂,他们想搞清楚,所以才慢的。
不是某些人揣测的想拖延时间,包庇罪犯之类的。
然后文章顺势就转到了第三部 分。
讲了关于理学和理学贤才的争议。
说什么,有人认为理学贤良们是沽名钓誉之辈云云。
这纯粹是胡扯。
虽然他们都是理学派,看起来很像结党营私。
但大家要相信他们的操守云云。
然后又将这些人的事迹,和他们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学过新闻学的都知道,当你不停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确实能加深印象,但也会引起反感。
怎么着?你们这些理学大佬,除了逼迫皇帝出发皇子驸马,就没有干过别的实事儿了是吧?
就这么点事儿,天天吹有意思吗?
赶紧把孔家的案子给审出来行不行?
最致命的还是,被报纸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理学派这些贤良,除了逼迫皇帝处置皇子杀驸马,貌似确实没干过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情。
各种惠民政策,那是太上皇、皇上、太子和陈伴读他们搞出来的。
理学派最多就是执行者而已。
也就是说……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越来越多的疑点就出现了。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些人抱团逼迫皇帝,真的是为了礼法吗?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整个理学派都意识到情况不妙。
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不认为朱元璋要废了理学。
只是以为老朱单纯在报复他们。
于是,理学派内部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大分裂。
当初的事儿我们没参与,和我们没关系。
我们是被谁谁谁拖下水的,他才是首犯。
因为内部分裂,关于孔家案件的审问也开始频繁出现问题。
比如同一个人的口供,出现两种论调等等。
老朱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质问他们是怎么办案的。
然后最新一期的报纸,也将这些疏漏全部都写了出来。
但报纸依然再为他们辩护,是民间的非议给了他们压力,才会出现的失误。
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诋毁这些贤良们了。
然而,越是如此,怀疑的人就越多。
大家都迫切的需要一个真正的答案。
还有就是关于孔家的,大家很想知道,孔家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
传闻中那些类人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465章 杀戮,开始了
“不是人,简直不是人啊。”
“为了二十几亩水田,竟将别人一家十余口全部杀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畜生,畜生啊。”
“是啊,真不敢相信,圣人之家竟然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那算啥,你看这个才叫畜生……驾车出门,见到女人就掳上车奸淫……”
“这踏马哪是什么圣人之家,畜生都不如啊。”
路边茶摊,一群苦力脚夫一边就着茶水吃硬面饼子,一边讨论着。
话题自然是闹的最厉害的孔家之事。
这件事情的话题性实在太大,再加上报纸接连报道,可以说天下皆知。
孔家所犯的恶行,一次又一次挑战了人类下限。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较大,经历过乱世的中老年人,更是被勾起了痛苦的回忆。
对孔家生出了恨意。
然后他们就通过口述,将这种恨意传递给身边的人。
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和远方发生的事情,感官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广大百姓的怒火被成功激起。
这时,茶摊老板忽然说道:“别说了,别说了,那边来了几个读书人,小心他们拿大家见官。”
众人顿时鸦雀无声,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毕竟大家都是底层人,得罪不起那些老爷们。
那几个读书人路过摊位的时候,似乎被汗酸味儿给熏到了,都一脸嫌弃的快步走过。
这种毫不掩饰的态度,让众人心中更是憋闷的慌,再也没有人说话。
过了许久,才有人说道:“不都说,理学派的大老爷们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吗?”
“想来定能严惩孔家,还百姓一个公道。”
“理学?呵……”有人发出嘲弄的声音:
“刚才那几个都是理学的,就这样的人,指望他们当了官为民做主?”
有人附和道:“是啊,孔家那可是读书人的祖师爷,他们怎么可能会秉公办理。”
现场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说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言。
“我邻居家的二舅的小舅子的儿子,就因为说了几句,被读书人拿去见官。”
“花了一贯宝钞,又被打了十大板才放出来。”
“这些读书人,维护他们祖师爷维护的很呐。”
“是啊,他们怎么可能会为了百姓,得罪自家祖师爷。”
有人压低声音说道:“我听人说,那些理学的大老爷,其实是联合起来夺太上皇的权。”
“根本就不是什么为民请命。”
也有人质疑:“不会吧,那些大老爷可是敢逼着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
马上有人回怼道:“无知,除了这两件事情,你还能说出他们干过别的什么事情吗?”
“他们逼迫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其实就是夺权。”
说着说着,众人几乎已经相信了,这就是唯一答案。
而且百姓已经开始产生担忧:“如果理学大老爷真的是为了夺权……那可怎么办是好啊。”
“是啊,太上皇年龄大了,皇上又中风不良于行,太子还年轻……”
“你说,那些人掌权以后,会不会把我们的地给收走啊。”
“这可不好说,而且我听说县令很讨厌百姓到处走。”
“恨不得建个高墙把村子围起来,百姓只有种地的时候才能出村子。”
“平日里出村就要被抓起来打死。”
“啊?那可怎么办?不能出来干活,光靠地里那点产量,还不饿死啊。”
“饿死倒不至于,听说朝廷在推广殷薯,咱们这已经有地方开始种了。”
“以后种殷薯,混个半饱还是没问题的。”
“但也只能混个半饱了,别的就别想了。”
“太上皇可不能退让啊,必须要打倒那些奸臣。”
“只有太上皇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是啊,希望太上皇能重新振作起来,将这些奸臣统统杀死。”
类似这样的讨论,最开始是在各大城市流传。
很快就传扬开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理学官吏和读书人自然不会放任这种传言,开始采取强硬手段,禁止百姓讨论。
一旦发现就以散步谣言毁谤圣人为名,将人给抓起来。
但其结果就是,更加让百姓相信,这些理学出身的官吏,必然会护着孔家。
一旦百姓产生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