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自然也知道老丈人对李景隆的评价,有些无奈的道:
“那不行的话,就从老将里选一个先干着吧。”
倒不是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沐春、梅殷等人,不论资历、能力、身份都足以胜任。
然而,梅殷现在坐镇川蜀,沐春坐镇云南,其他人各有重任,一个都离不开。
事实上,大明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目前正处在上升期。
要么在打仗积累军功,要么镇守一方磨砺能力,哪有时间到中枢任职。
当内阁学士,怎么着也得五六十岁以后了。
最终,他们在老将里选了一个。
景川侯曹震。
这个人的名声或许不是很大,但上辈子他被作为蓝玉的同党处死,大家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朱雄英一系的铁杆。
用兵打仗的能力不算特别突出,但建军屯田能力有可取之处。
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可取之处。
毕竟能位列开国公侯之一,他是有独立领军作战经历的。
在徐达、傅有德、冯胜等人不出的情况下,他当军方在内阁的代言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之后就是行政一侧的尚书人选了。
“南洋总督傅安,是早就定好的人选。”
“而且傅忠在那边干的还不赖,正好将他提上来。”
“吏部尚书詹徽,能力资历也都足以入阁。”
詹徽这个名字同样不太起眼,但上辈子也是坐蓝玉案被杀。
他身上就差打着朱标和朱雄英的标签了,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如此还剩下两个名额,陈景恪和朱雄英却没有再自己确定人选。
毕竟现在上面还有老朱和朱标在呢,这么大的事情怎么着也得征求他们的意见啊。
剩下两个名额,正好去问问他们。
先去找老朱,他直接说,你们看着办。
这就是表示彻底放权了。
两人又去找到朱标。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加上接连三个孩子降生的刺激,他的行动能力正逐渐恢复。
目前已经可以自己活动右手了,右腿也能略微动一动。
但左边身子依然毫无反应。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左边已经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能恢复成目前这个样子,已经是倾尽当前最顶尖的医疗资源的成果。
朱标自己倒是挺看得开:“比瘫痪在床动弹不得,现在已经好太多了,做人要知足。”
“这都是三个小宝带给我的福气啊。”
他能看得开,大家也很高兴。
对于内阁学士的人选,他倒是没有推迟,而是直接给出了两个人选。
两个完全出乎陈景恪和朱雄英预料,却又非常合理的人选。
金钞局左监傅友文、鸿胪寺卿赵秩。
傅友文是金钞局左监,也就是第一负责人。
同时也是朱标的核心班底之一,值得信任。
朱雄英接下来要大刀阔斧的变革,就必须要对各种数字,有着精准的掌握和预测。
傅友文可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还有一点,他是傅有德的堂弟,与勋贵有着极深的关系。
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安抚。
鸿胪寺卿赵秩,曾出使日本,与日本王室及大臣都有很深的交情。
后来大明开海,他又是第一位出使之人,并且和耿子茂一起灭了吕宋国。
最后官至鸿胪寺卿,在任上成绩斐然。
朱雄英打造全新的外交规则,多亏了他的协助。
后续宗藩关系的确立,也离不开他的建言建策。
可以说,目前大明对外交最擅长的,就是他了。
朱标说道:“诸侯国是封出去了,宗藩体系的标准也已经确立。”
“但想建设实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吏主导此事,能省去你们许多麻烦。”
陈景恪也不得不说,这两个人选是真的很精妙。
可以说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朱标……可惜了啊,上辈子死的太早,这辈子瘫痪的太突然。
否则必定有更大的作为。
就在这时,朱标又说道:
“经过这么多年的谋划,日本的实力已经被极大削弱。”
“再拖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可能会节外生枝。”
“等南洋稳定下来,就可以着手征服日本了。”
“赵秩对那边的情况最为了解,在此事上你们要多听他的意见。”
第469章 禅让
一次性替换五个内阁学士,过半部堂级高官进行调整,确实是一件大事。
不过群臣表现的很克制很配合,工作调换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
不过中间也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群臣下意识的想要走廷推程序。
倒不是他们想分果子什么的,而是习惯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老朱借机发飙,狠狠的训斥了群臣,顺便还给理学派扣了一口黑锅。
“咱推行廷议之法,本意是为了公平用人,却不成想被理学利用,方便了他们结党营私。”
“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咱决定废除廷议之法。”
“日后用人,由皇帝一言而决,唯有吏部和内阁学士有推举之权。”
“其余官吏无诏不得插手,否则以擅权结党罪论处。”
对于此事,群臣接受良好,只有少数人心里有些遗憾,却也没有上蹿下跳反对。
廷推本就不符合传统礼法,再加上有理学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此策恢复古法是很正常的。
朱元璋眼见弊政被这样悄无声息的废除,心中也很高兴。
甚至还有点得意。
你们这群人,天天自以为聪明。
恐怕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廷推之法意味着什么。
完全忘记了,他也是经过别人提醒,才发现问题所在的这一现实。
有了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廷议之法的废除,朱雄英的人事调整就更加顺利了。
大大小小的人员,几乎都是他一言而决。
陈景恪都觉得有点惊讶,也太和谐了。
和之前喊打喊杀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马娘娘就说道:“这都是标儿打下的基础啊。”
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朱元璋是造系统的那个人,朱标才是将这个系统落实的人。
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朱元璋根据想象画出了结构图,并造出了部分零件。
但这个结构图并不完善,零件合不合适谁也不知道。
朱标是把零件组装在一起,让机器运转起来的人。
他还打造了大批备用零件,某个零件损坏了,直接就能换一个。
算上监国那两年,他执政时间只有七年,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这一次朝廷前前后后动了那么多人,还将理学给废了,却并未引起系统性混乱。
朱元璋的威望是其一。
最主要的,还是朱标打下的基础够牢固。
不过这话老朱听了却觉得很委屈,咋又变着花样埋汰咱呢。
陈景恪笑道:“其实这次群臣之所以那么配合,还是因为太上皇的威慑。”
朱元璋顿时就乐了:“还是景恪懂咱啊……”
然而,陈景恪紧接着就说道:“现在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好好配合太子,别再让太上皇出来溜达啦。”
“哈哈……”马娘娘大笑起来。
老朱:“……”
“好好好,你们都变着花样埋汰咱是吧……哼,咱心胸宽广,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马娘娘才开始谈正事:
“标儿准备传位给雄英,你们觉得现在合适吗?”
陈景恪心道,难怪没把朱雄英喊过来,原来是商量这事儿。
对于朱标退位,他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大惊小怪。
也没有发表看法,而是等着听老朱拿主意。
哪知,老朱也是等了好一会儿,见他一直不说话,就呵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