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07节

  但到此已经足够了,再继续下去,恐怕就真不好收场了。

  虽然朱雄英能镇得住场子,可这也不是你任性的理由不是。

  马娘娘这话说的委婉,但话里的意思是有些重的。

  老朱有些委屈的道:“咱就是想把那些人揪出来,免得给雄英留下隐患,哪是由着性子瞎折腾。”

  马娘娘叹道:“水至清则无鱼啊。”

  “别说你没有证据,仅仅只是怀疑。”

  “就算是找到了疑点又能如何?继续查下去,就是君臣间无休止的拉锯。”

  “蒋的死确实可惜,但这也是他当初种下的因结出的果。”

  “听我的,查一查做个样子,将那姑娘的遗书当做真相公布吧。”

  “然后此事到此为止吧。”

  马娘娘的话还是很管用的,老朱虽然很不情愿,却还是采纳了她的意思。

  这让陈景恪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蒋之死可大可小,如果往大了查,理学乃至整个儒家,以及孔家的支脉,都必然会被牵连进去。

  至于老朱的本意,并不重要。

  只要他将怀疑的种子种下去,必然会被下面的人利用,变成党同伐异的尚方宝剑。

  到时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

  别说搞改革了,连正常的行政运转能不能保证都不好说。

  时间长了,只会激起天下人的反感。

  说白了,天下人跟着你,是希望你把国家治理好,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不是让你天天折腾的。

  你一天天折腾的大家都过不好,谁还跟着你混?

  不过马娘娘的话显然还没完,说过老朱之后,就将枪口对准了陈景恪和朱雄英:

  “你们两个也不要以为陛下杞人忧天。”

  “那些人现在或许不敢对你们有别的想法,若你们露出破绽,他们不介意在关键时刻选择铤而走险。”

  “远的不说,元朝总共九十七年国祚,传十一帝。”

  “然元世祖在位二十三年,元顺帝在位三十年,他们两个就占了五十三年。”

  “剩下四十四年换了九个皇帝,平均五年换一个,短的甚至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就被杀了。”

  “为何会如此?”

  “还不是大权旁落,君主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生死全凭权臣的心意。”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自己,万不可将生死,交到别人的手里。”

  两人连忙回道:“是,我们知道了。”

  -----------------

  蒋之死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

  有说是被仇家杀死的,有说是孔家报复,也有说是理学报复的。

  总体来说,对于他的死大家普遍拍手称快。

  但有一部分人,却变得惶恐不安起来,那就是文官们。

  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报复行为。

  而且,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首先会想到谁?

  理学和孔家支脉。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嫁祸给两家的。

  这么一想,所有人都变得可疑起来。

  这也就算了,怕就怕太上皇也是这么想的。

  真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查,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到时候他们这些人,不知道有多少要被拖下水。

  一时间,大家心里对理学就更没好感了,连带着对孔家残余的那些念想,也被掐灭了。

  别管是不是你们干的,反正就骂你们了。

  正如他们担心的那般,朱元璋非常的愤怒,要求锦衣卫彻查此案。

  就在大家以为,又要掀起血雨腥风的时候。

  杜同礼却在数日后,给出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答案。

  经查,确实是那名女子复仇,没有查出别的隐情。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老朱竟然接受了这个答案。

  对蒋的死表示了惋惜,并下令厚葬。

  至于青楼背后的势力,则抄家流放。

  没办法,事情发生在他们家,他们想不担责都不行。

  更何况,他们也不算冤枉。

  就这么说吧,开青楼的有几个是好鸟?

  蒋之死,完全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群臣都不敢相信这个结果。

  以至于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上皇在麻痹大家。

  不过很快就有确切消息传出,太上皇确实大怒,要求彻查。

  被马娘娘给劝阻了。

  并且马娘娘还给此案定了性,就是被冤杀的官宦之女复仇。

  非但如此,她还自己出钱,将此女安葬。

  原来是马娘娘出手。

  群臣恍然大悟,悬着的心彻底放进了肚子里。

  事实上,大家都不傻。

  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老朱选择了息事宁人。

  同时也正式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一个相对和平的信号。

  事情告一段落,他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大家也收收小心思,该干啥干啥去。

  对于大明上上下下来说,这都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信号。

  不过老朱依然是老朱,从来都不是吃闷亏的性子。

  他借着蒋之事,正式立法打击官吏狎妓。

  只要被发现,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直接罢官。

  陈景恪也趁机加了几条,比如当值期间不许饮酒,不许赌博等,一经发现就地免职。

  而且不光免他自己的职务,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直接上级主官也要免职。

  这一下很多官吏都受不了了,找各种理由反对。

  什么万一有下级官吏故意使坏之类的。

  但和老朱讲条件显然是没用的,这几条还是被直接写进了大明律里面。

  接下来两个月,朝局果然进入了平稳期。

  老朱没有再喊打喊杀,而是逐渐放权给太子,让他着手梳理被打乱的行政体系。

  其他的职务好说,朱雄英作为实权太子,是有一套自己班底的,手下并不缺人才。

  难的是内阁学士。

  “刘、赵叔才被杀,韩国公和魏国公要退,尚学士也递交了辞呈。”

  “七位内阁学士,一下子就少了五个,我上哪找这么多人去啊。”

  面对这个局面,朱雄英也不禁有些头疼。

  别的官吏,他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唯独内阁学士不行。

  这个位置看的不只是能力,还有威望。

  没有足够的威望,下面谁都不服气,什么都干不了。

  陈景恪也颇为头疼,说道:“先一个个解决吧,魏国公的位置最好办,接替他的人选只能从军方出。”

  朱雄英乐了:“那可是军方代言人,你觉得好选?”

  “怎么,你不会是想让梁国公或者徐老大来吧?”

  陈景恪也笑道:“怎么可能,梁国公(蓝玉)资历倒是够,但他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干这个。”

  “徐老大且不说资历如何,就他是太子妃的兄长这一条就不行。”

  徐达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退,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和徐妙锦的关系。

  毕竟,外戚该防还是要防的。

  朱雄英问道:“那你说谁担任合适?”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一个人选,说道:“李景隆如何?”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不行不行,他资历才干都不够。”

  “李景隆是个不错的兵部尚书,当内阁学士缺点太大了。”

  目前兵部尚书主管军队后勤,作训、作战等工作由五军都督府负责。

  穿越后,陈景恪和李景隆打交道也很多,他对这位历史名人也很感兴趣,特意了解了一下。

  也听了一些名将对他的点评。

  比如徐达就认为,李景隆性格谨慎小心,然用兵中规中矩缺少灵性。

  管后勤、行军布阵,他能做到完美,临机处断他不及格。

  可以说,他是个优秀的兵部尚书,当军方首脑还是别开玩笑了。

  军方在内阁的代言人,不只是为了维护军方利益。

  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给皇帝和其他大臣提供军事建议和参考。

  真要是关键时刻,朝廷等着他判断局势,那还不给带沟里去。

首节上一节70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