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4节

  这就是多元化赋予我们的能力。

  二象性,更加符合华夏文明多元的特征。

  我们连底层逻辑都是多元的。

  相信我们的族人,能将这一套思想发展的更灿烂。

  这些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办法告诉别人。

  除非他想将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公之于众。

  但他已经决定了,将这个秘密带入坟墓。

  何必为大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呢。

  不过即便如此,这篇文章所带来的震动,也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超过了大同世界本身。

  要知道,之前不论大家如何变革,其实底层逻辑都没有变过。

  陈景恪这篇文章,直接对最底层逻辑进行了修改。

  这意味着,华夏文明发展至今所有的思想体系,都要跟着进行改变。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大多数的学者都开始重新审视这部书。

第481章 理学之冠

  方孝孺问自家弟子道:“云流,看到哪一篇了?”

  叶云流有些惭愧的道:“方才看到人权篇。”

  方孝孺笑道:“你不是早就想一窥全貌吗?一日夜过去为何方才看到第三篇?”

  叶云流回道:“此篇太过精妙,这一日夜弟子一直在研究它,以至于忘记了后面的内容。”

  方孝孺赞许的大笑道:“哈哈……不错不错,你能发现此篇的不凡,已然超过了多数人。”

  “老夫对四梅先生,也总算是可以交差了。”

  叶云流大惊,说道:“老师何出此言?”

  是你活够了想去见我祖父,还是对我有意见,想把我逐出师门啊?

  方孝孺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说道:

  “我只是欣慰你终于成材,无需多想。”

  然后他解释道:“人权篇,可谓是大同世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篇,也是大同思想建立的基础。”

  “你能察觉到这一篇的不凡,说明已经触摸到了‘道’,为师自然很高兴。”

  叶云流感动的道:“谢老师培育之恩。”

  方孝孺笑道:“无需做小儿女姿态……与为师说说,你都悟到了什么。”

  叶云流就将自己对人权篇的感悟,详细的讲了一遍。

  并且给出了一个结论:“我有种预感,整个华夏文化,都将因为这一篇文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洛阳下辖宜阳县。

  马子才看着手里的《人权篇》,脸上竟露出了悲伤之意。

  一旁的曹端关切的问道:“先生,怎么了?”

  马子才忽然悲戚道:“理学……复兴无望矣。”

  曹端大惊,即便是被朝廷打压,老师都始终充满信心。

  认为只要德和理还在,理学终究会大兴的。

  这其实是化用了朱熹的话。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能看的出南宋国祚不长了。

  与别人忧心忡忡不同,朱熹却毫不担心。

  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低谷罢了,只要德和理还在,终有复兴的那一天。

  马子才作为理学大家,自然也对理学充满了信心。

  虽然朝廷现在不喜理学,可最终还是要回归理学的。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它优秀。

  事实上曹端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是有名的神童,三岁能识字,五岁能书。

  十五岁深入民间体会生活,十七岁就遍阅群经。

  十八岁被父亲送到宜阳,跟随大儒马子才学习。

  二十岁就提出了‘理驭气’的思想,成为公认的理学未来领袖。

  事实上,前世他也没有愧对大家的期望。

  是“公生明、廉生威”学说的创始人。

  明初最早研究倡导“程朱理学”的学者。

  为推动“程朱理学”成为明清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决定性作用。

  被尊为“明初理学之冠”。

  以“倡明绝学”的功绩,被朝廷下旨从祀孔庙。

  今年二十一岁的他,已然一副大家模样。

  他也同样对理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陈景恪要发表自己的学说,他并未如别人那般如临大敌,反而非常高兴。

  “若吾辈能从学说上折服安平侯,理学自能大兴。”

  所以,他将这视作一次机会。

  《大同世界》出版,他自然也抢了一本回来,准备陪着先生马子才一起观看。

  互相讨论互相印证,找到驳斥的办法。

  可马子才的反应,却让他满腹疑惑。

  书上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让一向信心满满的先生,如此的绝望?

  但马子才却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不停地流泪。

  曹端无奈,只能自己去拿桌子上的书,想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

  然而,马子才的手,却牢牢的抓着书,不愿意松开。

  眼神里甚至出现了一丝哀求,似乎在求他不要看。

  这让曹端更加不解,但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先生放心,我只是看看,不会有事的。”

  马子才也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学生,只能无奈的松开了手。

  曹端取过书,开始从头翻看。

  第一篇在报纸上看过了,只是一翻而过。

  第二篇立意很宏大,希望他后面的内容,能支撑得起这个立意。

  第三篇……越看他的表情就越凝重,最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终于知道,先生为何忽生悲戚之意。

  因为华夏文明坚持了几千年的法礼基础被动摇了。

  忽然……人权的二象性?

  他陷入了震惊和狂喜。

  陈景恪并未否定血统赋权,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出了天赋人权。

  天赋人权里强调了‘天’,华夏文明诸子百家也都在强调天的意志。

  那么大家‘头顶’的天,是不是同一片‘天’呢?

  从陈景恪强调二象性,就可以看出,他说的‘天’也是华夏文明所说的‘天’。

  既然大家头顶的是同一片‘天’,那这篇文章就不是对传统法礼的动摇,而是拓展。

  从单一的血统赋权,变成了天赋和血赋兼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拓展,儒家和理学自然也能受益。

  他甚至已经有了许多想法。

  只是时间太短,这些想法还都很零碎,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

  马子才一直在关注弟子的表情,见他陷入沉默,不禁非常担忧。

  怕他和自己一样被打击到。

  不过很快曹端就变得兴奋起来,显然并没有被打击到。

  然而,这更让他担心了。

  这弟子不会被文章洗脑,要改换门庭吧?

  曹端不知道老师的想法,还以为他担心自己受打击,安慰道:

  “先生无需担忧,我无碍的。”

  马子才迟疑的道:“正夫,你似乎并不担心?”

  曹端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道:

  “先生,安平侯所言的天,就是华夏数千年来所信奉的天,亦是我理学尊奉的天。”

  马子才先是一愣,继而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转忧为喜道:

  “是了是了,我真是糊涂了……”

  然后看向曹端,欣慰的道:“正夫,你已然超过为师矣。”

  曹端谦虚的道:“先生过誉了,学生要和您学的还有很多。”

  之后师徒俩就开始仔细研究起人权篇,并探讨在理学中的应用。

  越讨论,就越是兴奋。

  马子才也逐渐恢复了理智,并且说出了一句话:

  “只要这天不变,我理学就不会没落。”

首节上一节734/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