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6节

  “再多挑一个,今天你休想带走一个人。”

  “安平侯?他陈景恪就是个甩手大掌柜,也好意思把学生往外面许?”

  白英自然知道他是故意的,但也知道不能贪得无厌。

  况且以后机会还多的是,不能一次把路给堵死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敲定了。

  陈景恪悄悄给程一民竖起大拇指,老先生演技很高啊。

  程一民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完全不给他面子。

  陈景恪自讨了个没趣,只能尴尬的摸了摸下巴。

  程一民确实舍不得这些学生,每一个都是他的心血啊。

  在送行的时候,他感慨的道: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你们在书院学习多年,也是时候出去施展拳脚了。”

  “以后遇到什么难题,不要不好意思,放心大胆的回来求助。”

  “咱们书院上千名师生,都是你们的后盾。”

  “我相信,你们必能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一番大成绩。”

  “无愧于你们的祖宗,无愧于一生所学。”

  陈景恪作为院长,自然也要出来说话的:

  “离开书院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

  “希望你们永远牢记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也希望你们能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要让自己的十几年求学生涯变成笑话。”

  “今天大家提起你们,会说你们是洛下书院的学生。”

  “我希望将来这句话会变成,洛下书院是某某某曾就读的书院。”

  一番话说的一众学子,既是伤感又是激动。

  不过总体上来说,他们还是高兴居多。

  这次他们约等于走了举荐门路,直接获得了官身。

  放在以前要参加科举,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机会的。

  事实上,这批学生算是天赋不高的那种,否则也不会被挑走。

  程一民多重视这些学生啊,视之为理科的种子。

  在没有成材之前,怎么可能轻易让人挑选走。

  但每个人的天赋都不相同,理科越深对天赋的要求就越高。

  很多时候,天才灵光一闪,就能顶得上无数普通人几十年研究。

  洛下书院目前的情况就很类似。

  一开始还不明显,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天赋差异表现的就愈加明显。

  别的不说,就一个简单的坐标系、统计,就能难住许多人。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清楚该分流了。

  理科天赋好的正常升级,去学习研究更高深的学问。

  天赋一般的,看他自己的选择,可以转去学别的,也可以继续深造。

  虽然难有多大的成就,但起码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那种天赋很差年龄又大的,就只能转去学别的。

  当然,洛下书院不是单纯的理科书院,也是有别的学问可以学的。

  本学院没有合适的学问,还能去李善长组建的法学院,方孝孺组建的伊洛书院。

  总之,总有一条路适合他们。

  白英挑走的十六名学生,大多都是天赋一般年龄又大的那种。

  再继续留他们深造,属于浪费学校资源,也浪费他们的生命。

  让他们进入社会去实践,反而是更好的道路。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跟着白英学到多少东西,能有多大成就,那就看他们的悟性和造化了。

  总而言之吧,对于书院来说,做到了问心无愧。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个最好的结果,也能对家里有个交代。

  他们自然很高兴。

  送走白英和学生们,陈景恪看着满脸不舍的程一民,笑道:

  “好了好了,知道你和学子们感情深,舍不得他们走。”

  “可古人说的好,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学生们也大了翅膀硬了,该让他们飞了。”

  程一民很是唏嘘,说道:“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中年变成白发苍苍。”

  陈景恪说道:“打住……您老人家确实有白发了,但还不到白发苍苍的年龄。”

  “别的不敢说,再活个一二十年是没问题的。”

  还不到六十岁呢,好好的给我当牛做……咳,好好的教书育人。

  程一民也只是感慨一下,并没有真的打算退休之类的。

  好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在算学届也是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未来编撰算学史,他是无法越过的人。

  现在他正干劲儿十足,怎么可能会退。

  之所以这么感慨,是因为这是洛下书院创办以来,第一次送走学生。

  是的,洛下书院创办至今已经九年多,除了因故退学的。

  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送走学生。

  原因并不复杂。

  招收的学生年龄都不大,普遍十一二岁,最小的才六七岁。

  后续他们每年都会招一两百人,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在这里学个十年八年是很正常的。

  之所以专门招小孩,是因为理科最重基础,需要从小培养。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要超过成年人的。

  尤其是十来岁到二十来岁,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容易迸发灵感的时期。

  再过一些年,身体方面,持续衰老会影响思维。

  经验方面,则会被之前学过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难以突破旧有的知识框架。

  所以洛下书院的正式学子,只有小孩子。

  成年人想加入,除非是那种极有天赋之人,不过这种人太少了。

  而且成年了还愿意加入洛下书院学习,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又真正喜欢理科的那种。

  说的难听点,就是吃饱撑了没事儿干的那种人。

  这种人也不存在毕业的想法,恨不得一辈子都在书院里一起学习研究。

  所以,这十六名学生,确实算是第一批正式送走的。

  而且大家都能预感到,这十六人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生离开。

  陈景恪习惯了学生流转,且他来书院的时间确实不多,感触不算多深。

  程一民不同,将家搬到了书院,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一起。

  亲眼看着他们长大,感情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年龄大了,最是受不得离别。

  想到孩子们即将离开,他自然不舒服。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矫情人,发了几句牢骚,陈景恪安抚几句就恢复正常了。

  转而谈起了正事:“部分学生年龄大了,受限于天份学业上也难有大的作为。”

  “强留在书院就是害了他们,也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你想好怎么安排他们了吗?”

  陈景恪正色道:“书院安排出路,这不能成为规矩和常态,否则很容易就形成党派祸国殃民。”

  “不过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前几批学生确实不能轻易放走。”

  “需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才学,造福国家和百姓。”

  程一民摆摆手说道:“这些套话就别和我说了,直接说怎么安排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尴尬的道:“习惯了……接下来几年出师的学子,会有三个去处。”

  “朝廷的技术官员、蒸汽机研究院、封国国学书院。”

  这个封国国学,指的是封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央朝廷的机构,封国自然不能用这个名字,就改为了国学。

  程一民眉头紧皱:“封国也要人?”

  陈景恪颔首解释道:“现在在民间普及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

  “为了促进理科的发展,只能先从有钱有势的人家着手。”

  “各封国的国学里面,基本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效果会更好。”

  “且这些权贵子弟,未来大多都会成为官僚,让他们学习理科也有助于将来全面普及。”

  “更何况,谢缙绅在南洋数次写信问我要人,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程一民也不得不承认,陈景恪说的就是现实。

  想学习理科,就必须要进行大量实验,普通人家哪能负担的起。

  和穷文富武是一个道理。

  至于让朝廷承担……朝廷也同样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开销。

  所以目前在民间推广数理知识,更多是科普性的。

首节上一节736/951下一节尾节目录